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1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1


乔治· 布拉克
毕加索
乔治· 布拉克
对构成主义的影响:雕塑领域,艺术的 重点是空间里的动感,而不是量感;对 材料的重新组合。
②速度之美的展现——未来主义
号召扫荡一切传统艺术、创建能与机器 时代的生活节奏相合拍的全新艺术形式。
《内心状态:告别》,波丘尼作,1911年
对构成主义的影响: 抽象的、动感的表现形式
1927年电影海报
【弗拉基米尔· 塔特林】:雕塑
(Vladimir Tatlin,1885—1953) 构成主义运动的主要发起者 塔特林的“绘画浮雕”是1913年 从毕加索(以铁皮、木板、纸片 等实物材料所作的拼贴作品)那 里得到启发的,但塔特林的“构 成”作品则彻底抛弃了客观物象, 而完全以抽象形式出现。
康定斯基 《构图8号》
《 构 图 六 号 》
《 构 图 九 号 》
设计原则
构成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即:技术性、肌理性、 构成。其中,技术性代表了社会实用性的运用;肌 理代表了工业建设的材料的深刻了解和认识;构成 象征了组织视觉新规律的原则和过程。
技术性
肌理性 构成

构成主义的风格来源
①分解与重构——立体主义
1923
新建筑家 协会(阿 斯诺瓦)
拉多夫斯基 利用新的材料和新的 和梅尔尼科 技术来探索“理性主 夫 义”,采用理性的结 构表达方式。 亚历山 大· 维斯宁 把构成主义和立场在 国内和欧洲广泛传开
1925
当代建筑 家联盟
二战之 后
终止
三 构成主义的主张及原则
设计主张
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或抽象型的画 面或雕塑,注重 形态与空间之间的影响。
Head circa
1923-4
李西斯基的设计具有强烈的构成主义 特色:简单,明确,采用明确扼要的 纵横版面编排为基础,字体全部是无 装饰线体的,平面装饰的基础仅仅是 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纵横结构而已。在 他的作品中,形式、内容、色彩、图 形都围绕中心服务,而这个中心则是 革命。
1919
《红楔子攻打白军》
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个流派。立体主义艺术的中心是如何使 用二维的平面展现三维的形态。代表人物毕加索。
《亚威农的少女》, 毕加索作于1907年, 油画,纽约,现代艺 术博物馆藏。在这幅 画上,人体有机的完 整性和延续性,被破 坏得井井有条:所有 的形象包括背景,都 被分解为带角的、带 阴影的几何块面构成 三维空间的感觉。不 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 在同一个形象上。这 种所谓“同时性视象” 的语言,彻底打破了 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 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 则对画家的限制。
③至上派
用正方形、三角形、十字形之类简单的形 式作画,“极力解放具象艺术中的形式, 我在正方块的形式中寻求一处避难的空 间。” “当我想离开自己生活过、工作过 并且曾信以为真的理想世界之时,恐惧就 会降临。”随后宣称至上主义结束。
《白色上的白色》 马列维奇
马列维奇曾经说 过,“方的平面标志 之至上主义的开始, 它是一个新色彩的现 实主义,一个无物象 的创造……所谓至上 主义,就是在绘画中 的纯粹感情或感觉至 高无上的意思。”在 否定了绘画中的主题、 物象、内容、空间之 后,简化成为了最终 的表现,人们的意识 在接近于零的内容之 中,最后在绘画的白 色沉默之中,被表现 出来。“无”成为了 至上主义的最高绘画
至 上 派 构 成
马 列 维 奇
一 个 英 国 人 在 莫 斯 科
引申
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形式决定内容

至上主义是以艺术形式为至上目的艺 术流派,强调形式就是内容,反对实 用主义的艺术观,其主要的领导人物 是马列维奇。后吸引德国的康定斯基。
地想 追 。, 求 没没 马有 有 列许 使 维诺 用 奇的 价 土值 、 思
版式设计
招 贴 设 计
杂志封面
书 籍 装 帧
七 构成主义的影响
宽肩设计以及 用肩章和收紧 得腰线来强化 的伞兵军装外 形。他最大限 度的利用了材 料的力量感。 蒙塔纳以笔直、 强硬的线条诠 释出简洁的构 成主义时装。
时 装
丹 麦 灯 宝
保 罗 汉 宁 森
·
俄国构成主义对社会性的实验, 虽然只在20世纪30年代终止,但 它对于社会功能的重视,根本上 改变拉设计的发展方向,改变了 设计的实质考虑中心,奠定了现 代设计的本质基础,因而,开创 了新的设计时代。
《白底上的黑色方块》,铅笔素描, 1913年,列宁格勒俄罗斯国立博物馆藏。
马列维奇是第一位创作 纯粹几何图形的抽象画 家,长久以来艺术一直 支离破碎地与诸多非艺 术因素交织混杂在一起, 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纯粹 造型。他把绘画从一切 多余的及完全不相干的 杂质中解放出来,在画 中寻找一种最朴素的元 素,这一元素就是这个 黑色的方块。 “我们 所钟爱的一切都失去了。 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 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一无 所有!”方块:感情,白 底:超越此感情空间。
《绘画浮雕》 塔特林作 1914—17年 木板上金属及皮 革 63x53厘米
第 三 国 际 纪 念 碑
目的:建造一 座比埃菲尔铁 塔高出三倍的 无产阶级纪念 碑。 结构:自下而 上--会议中 心、第三国际 办公机构、法 律中心、宣传 中心。可实现 自转。 模型材料:铁 丝、木片

构成主义的发展
【斯坦伯格兄弟】
高尔基· 斯坦伯格和佛拉基米尔· 斯坦伯格 兄弟也是俄国构成主义平面设计的重要代 表人物。他们在摄影非常昂贵的这个时期, 采用依据照片绘画来进行绘画放大的方法, 得到逼真的效果,把照片绘图和构成主义 的版面编排结合起来,也非常有力。他们 的作品也在苏联广泛流传。
电影招贴设计
《新世界》杂志封面(苏联时期)
目的和含 义明确; 这张海报 的色彩的 象征作用 也典型: 白色是反 动势力, 红色是革 命势力。
年 设 计 的 展 览 海 报 , 采 用 。构 成 主 义 、
未 来 主 义 、 拼 贴 等 当 时 非 常 前 卫 的 手 法
李 西 斯 基 1929
李西斯基设计的书籍《呐喊》内页。充满了浓厚的构成主义色彩。
俄国构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设计运动
主要内容
一.构成主义的背景 二.构成主义的发展 三.构成主义的主张及原则 四.构成主义的风格来源 五.构成主义的两股潮流 六.构成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七.构成主义的影响
一 构成主义的背景
构成主义是兴起于俄国的艺术运动,大 约开始于1917年受到马克思主义刺激之下 的俄国革命之后,持续到1922年左右 (G.Julier, 1993:56)。对于激进的俄国艺术 家而言,十月革命引进根基于工业化的新 秩序,是对于旧秩序的终结。这个革命被 视为俄国无产阶级的一大胜利。革命之后, 大环境提供了信奉文化革命和进步的观念 的构成主义在艺术、建筑学、和设计实践 的机会。
时间
组织名称
代表人物
影响
1918
弗克平特 玛斯
亚力山大· 维斯 力图集各种艺术和 宁 设计之成于一体, 具有高度的全面性 和广泛性。
康定斯基
1918
因库克
1919
宇诺维期
马列维奇
与“弗克平特玛斯” 成为俄国设计和现 在艺术主流的两支 力量‘ 开始从事构成主义 的探索,开始把绘 画上的构成主义因 素运用到建筑上。
他的风格除了基本的构成主义之 外,还特别强调粗壮的字体和几 何图形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 和字体图形转角的尖锐特征,因 此,整个设计风格非常强悍而有 力,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
【佩夫斯纳】
(Antoine Pevsner,1886—1962) : 雕塑。在抽象绘画和构成里,形成一 全新现实,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现实, 或者说形成一种比任何对自然的模仿 都更加绝对的形式。 受塔特林等人影响,他们开始也赞 成艺术应服务于社会的思想,认为艺 术应具有实际的意义。不久,又对实 用性艺术主张产生不满,从而转向对 艺术纯粹性的探索。
《红楔子攻打白军》就是采用白色、黑 色方 格代表克伦斯基的反动势力,而用红 色的楔形代表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力量,是 把至上主义非政治化的艺术形式运用到高 度政治化的宣传海报上的典型代表作。 这张海报的俄语原口号是由4个单词组 成的,即:用红色打击白色!“白色”又 是复数,因此,隐有“白军”的意思,言 简意。
Thank you !
代表作:1918年 受苏维埃美术部 委托而设计的 《第三国际纪念 碑》(第八届苏 维埃代表大会展 出 )虽然未能最 终建成,但其方 案及模型却给人 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为现代艺术运 动中的结构主义 功利精神的标志。
1923年舞台美术设计
【亚历山大· 罗德钦科】
(ALEXANDERRODCHENKO,1891-1956) 生于俄国圣彼得堡。自幼爱好美术,曾在敖 德萨卡赞艺术学校和莫斯科施特罗甘诺夫实 用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从事绘画、印刷、 舞美设计和雕塑工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亚历山大· 罗德钦科是艺术实验摄影最著名的 代表人物。
佛拉基米尔· 塔特林

构成主义的两股潮流
【一】
以塔特林和罗德钦柯为代表,主张 艺术走实用的道路,设计倾向于实 用功利作用,并为政治服务。
罗德钦柯
【二】
以嘉博和佩夫斯纳为代表,强调艺 术的自由与独立,追求艺术形式的 纯粹性,不愿为政治目的服务。
佩夫斯纳
六 构成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佛拉基米尔· 塔特尔 亚历山大· 罗钦科 嘉博 佩夫斯纳 斯坦伯格兄弟 李西斯基
他原先是出名的构成主义画家,后转向 设计和绘制宣传招贴画,并采用集成照 相的方法,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集制作 插图,直到1924年才开始创作具有自己 风格的摄影作品。
罗钦科1937年利用摄影拼 贴设计的以列宁形象为中 心的海报。
他拍摄的主体,不论是人还是景,一般都 很平常,但取景的角度完全打破传统的视 觉习惯,多采用垂直俯视或倾斜的角度, 强调透视变化。他的摄影作品范围广泛。 1956年12月3日病逝于莫斯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