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

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

渐渐地李白骄傲了。

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

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

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

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

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着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

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

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

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

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

后来他同儿子苏轼。

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

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

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

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

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

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

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范缜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