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5)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5)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5)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5)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土地资源,期末,考试,练习题,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00分钟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题号得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类型的演替
3、土地类型
4、土地评价
5、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6、土地利用规划
7、土地生态系统
8、基本农田
9、区域开发
10、土地沙漠化
一二三四五总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其构成要素中的气候、土壤、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表现为3种形式: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3、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定性评价结果,以莫斯(moss)模型表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以gossY模型表示作物生长动态模型。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投入水平、生活水平、时间尺度。

5、草地、劳动和资本是草地利用过程的3个基本要素。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一般而言,海拔>3000m的地区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 的地区,人类可以居住,但生存的环境条件较差,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们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
2、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主要有“地方”、“限区”和“相”3级。

(√)
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
4、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目标、对象、方法等的不同,可以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
5、ecco模型是由英国科学家马尔科姆·斯莱瑟教授等提出的。

(√)
6、瓦赫宁根法是国际土地开垦与改良协会采用的一种方法。

(√)
7、草地、劳动和资本是草地利用过程的3个基本要素。

(√)
8、土地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及能流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9、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

(√)
10、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战略总目标为:在充分尊重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改革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地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和使用效率,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
定和协调发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2、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
3、持续土地利用的5大基本原则。

4、土地整理的一般规划程序包括哪些?
5、世界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主要包括哪些?
五、论述题:(共计15分)
1、结合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土地资源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资源: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3、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4、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资源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5、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6、土地利用规划: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7、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

8、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9、区域开发:是指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

10、土地沙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二、填空题
1、光(太阳辐射)温(热量)
2、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
3、莫斯(moss)模型
4、土地资源的数量投入水平时间尺度。

5、劳动资本三、判断题
1、√
2、√
3、√
4、×
5、√6√7、√8、√9、√10、√四、简答题
1、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2、综合性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3、实用性原则,除此之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2、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3、持续土地利用的5大基本原则。

答: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4、土地整理的一般规划程序包括哪些?
答:土地整理的一般规划程序包括:资料调查与分析、确定土地整理单元、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报批、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和最后的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等6个方面内容。

5、世界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主要包括哪些?答:1、地理衰退2、水土流失3、土壤盐渍化4、水资源贫竭5、土地沙漠化
6、土地污染。

五、辨析题
1、结合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答: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如下问题:土地资源退化严重;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土地污染严重。

(5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包括质量和数量的持续两个方面,实现土地利用形式、物质生产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持续性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具体目标。

(2分)
数量上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规划,加强保护;促进土地尤其是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合理组织开发整理复垦活动,平衡农业用地和非农建设的关系;(4分)
质量上,开展土地资源的评价、估价,显化土地质量差异;加强土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完善相应标准体系,减少工业、城市污染物排放,减少农田化肥农药的施入量,等等。

(4分)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