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is数据处理实例

gis数据处理实例

第四部GIS数据采集实例第一章AutoCAD作图流程1.1 数据整理1.根据镇(区)界线图、村民委员会总图找出各村民小组所对应的图幅号。

2.填表纪录各村民小组所对应的图幅号,并画出该村明小组的图幅号简图。

1.2 图幅拼接1.运行AutoCAD,打开一个图(如:160-014)文件;2.下拉菜单中Insert/Block命令调入该村民小组所对应图幅文件(如:160-015);文件插入位置insertion point为✐Specify On-screen其中x,y,z为0,0,0,比例尺Scale为✐Specify On-screen其中x为1,旋转rotation为✐Specify On-screen其中角度angel为0;✆explode(分解)。

注:如出现Block insert failed错误提示,则单独打开此文件,用Modify/Explode命令分解所有目标,以另一临时文件名存储,在插入时改为插入这一临时文件;注意:这时原图中的Polyline 都被分解变为Line。

3.用下拉菜单中Modify/Explode命令解散(分解)块;4.用下拉菜单中File/Save as命令存储图形,文件名与村民小组编号相同,文件格式为DWG或DXF。

一、图形文件的储存请建立统一的文件目录形式,建立个人目录D:\个人目录名(个人姓名)\图号目录名\cad,并储存为图号.dxf和图号.dwg两种数据结构形式。

其中.dwg 格式包含所有层信息,而.dxf格式只包含nh层信息。

例如:d:\王立\140303\cad\140303.dxfd:\王立\140303\cad\140303.dwg二、数字化1、定义数字化层,以存放数字化图形。

层名及层颜色、线型定义如表一:理更加精确和方便,添加新层用下拉菜单中的Format→Layer→New,接下来填层名nh和颜色red 。

2、如果要在nh层中绘图,应把nh层设为当前层。

3、用下拉菜单中Draw/Polyline命令画多边形,可通过设置捕捉和不捕捉来绘图。

4、对象捕捉设置,用键盘Shift键+鼠标右键可弹出菜单,选Osnap Settings→再选其中的Endpoint,Center,Node,Intersection,Apparent intersection项,然后将Snap and Grid中捕捉间隔Snap X(Y) spacing调为0.3。

在具体操作捕捉和不捕捉时,可用鼠标点击窗体最下一行的OSNAP键进行切换。

5、绘制一个规则的闭合多边形,画线时,对于与底图图形一致的节点,必须采用对象捕捉功能,应捕捉该线段的准确节点,并在连接最后一点时,必须用close命令使多边形闭合,如图一图1(作图最重要原则是精度,指的是新作的图层应该与原图层保持一致。

)6、绘制一个弧段时,操作同上,画线时必须尊重原图,不得在多边形中增加额外的结点或拐点和遗漏结点或拐点。

另外当绘制围墙外边缘时以外边线为准。

7、如其描绘的形状与原图一致,则可用鼠标把它全部选中,再用鼠标选nh层,这样就可以把原图层上的信息复制到nh层上。

当原图上某住宅图形不为Polyline(多边形)时,可用Modify/Polyline命令将其改为Polyline,并用Join合并各线段。

8、如其描绘的形状与原图不一致和原图上没有新增加的宅地的现象,根据描绘的图形与原图图形的相邻关系,用下拉菜单中Draw/Polyline命令画线。

五、检查和保存1、必须仔细检查自己所做的图,需要逐个检查数字化后的图形位置是否正确,然后关闭(不显示)除nh层以外各层,检查图层的数量是否缺,是否为Polyline,是否闭合等。

2、检查正确后,显示所有层。

用下拉菜单File/Save as命令保存为图号B.dwg格式文件和图号B.dxf格式文件。

注:图号B.dxf格式文件在背景层转换时使用,保存类型选AutoCAD R12/LT2 DXF格式保存。

3、锁住nh层,显示并解开所有层,用format-layer把所以层打开右下脚有四个选项全部选空(不打勾)。

用Erase(参数为All)命令删除nh以外的所有目标。

用下拉菜单File/Save as命令存保存为图号.dxf格式文件。

注:图号.dxf格式文件在nh层转换时使用,保存类型选AutoCAD R12/LT2DXF格式保存。

第二章ARC/INFO作图流程一、将AutoCAD的DXF格式转换成ARC/INFO的Coverage格式首先:建立个人目录D:\个人目录名(个人姓名)\图号目录名\c ov(一)nh层转换:1、进入ARC/INFO的arc模块,设置工作区arc:w d:\nanhai↙2、运行aml程序arc:&r d:\nanhai\nhdb\amls\nhdb.aml↙3、出现界面后,用下拉菜单中的数据准备———数据转入———DXF ,设置输入文件名取DXF路径名,设置输出COVERAGE名,取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名\c ov\图号(如:140203)为ARC/INFO的Coverage文件名(注:140203为ARC/INFO的coverage文件格式以目录的形式出现,其中还包含许多如.pat .aat .bnd等文件组成),保存形式为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如:140203)注:第二次打开图在下拉菜单中的参数设置———按鼠标右键可选择需要编辑的图层)4、保存并退出:用下拉菜单中的数据编辑→保存编辑→clean→存盘;用下拉菜单中的退出。

(二)背景层转换:进入ARC/INFO的arc模块,用命令arc:dxfarc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名\c ad\图号B.dxf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名\c ov\图号B↙屏幕提示:Enter layer names and options <type END or $rest when don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nter the 1st layer and options:0↙(注意:此处填AutoCAD中需要用做背景的图层名)Enter the 2nd layer and options:L↙Enter the 3rd layer and options:4↙Enter the 4th layer and options:B↙……Enter the n th layer and options:end↙Do you wish to use the above layers and options <Y/N>?y↙注:背景层不必建立拓扑关系。

二、编辑及查错改错方法一:1、arc:arcedit↙进入AECEDIT2、arcedit:disp 9999↙设置显示模式3、arcedit:edit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打开编辑图4、arcedit:drawe arc lab node errors;draw↙设置编辑图环境5、arcedit:backcoverage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B 2↙打开背景图,且为红色6、arcedit:backenvironment arc;draw↙设置背景图环境;画图7、arcedit:ef node;nodecolor dangle 2;draw↙设置悬挂结点(dangle)为红色8、如果发现有红色 的地方,是有错处必需纠正,有两种错误情况:a.弧段过长出头。

放大到适当位置,键入命令arcedit:ef arc;sel box;delete↙b.弧段过短,没有接合。

放大到适当位置,键入命令arcedit:ef arc;ed;sel;split↙arcedit:ef node;ed;nodesnap closest *;move↙选中悬挂结点,按键盘4键,再选中另一悬挂结点,完成结点移动后,按9键退出9、删除多余线段arc和标识点label:a.删除多余线段arc,键入命令ef arc;sel;delete↙b. 删除多余标识点label, 键入命令ef label;sel;delete↙10、图中漏了的地块,必需添加:a.添加线段arc,键入命令ef arc;add↙开始点和结束点按键盘2,中间点按1(或鼠标左键)b.添加标识点label, 键入命令ef label;add↙按键盘1(或鼠标左键)11、nh层有一些地块和在背景层上的地块不吻合a.如果是移动中间点,则选择线段,选择线段中间点,移动中间点,键入命令:arcedit:ef arc;ed;sel;v move↙b.如果线段中间点不足,导致弧段和背景层上的地块不吻合,可增加中间点,键入命令:arcedit:ef arc;ed;sel;v add;v move↙c.移动结点(node)键入命令:arcedit:ef node;ed;nodesnap closest *;move↙12、删除所有伪结点,键入命令arcedit:ef arc;sel all;unsplit none方法二:1、进入ARC/INFO的arc模块,设置工作区arc:w d:\nanhai↙2、运行aml程序arc:&r d:\nanhai\nhdb\amls\nhdb.aml↙3、打开Coverage,进入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中的参数设置→设置编辑图→用右键点击设置当前编辑图→Directory中选择你的Coverage路径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4、打开背景图环境→Add back中选择你的背景图路径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B→进入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中的参数设置→设置编辑图→用右键点击设置当前编辑图→Directory中选择你的Coverage路径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5、在命令行窗口中键入命令 drawe all;draw↙。

然后在下拉菜单中选数据编辑→查错改错→显示node错误→ BOTH6、以下步骤同方法二中8~12。

注:村界线需单独分一层,键入:arcedit:ef arc;sel many↙选择村界线arcedit:put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cj三、建立拓扑关系和保存1、当改错后或加入新的线段arc后,必需用clean和build建立拓扑关系。

2、当加入新lable后,必需用build建立拓扑关系。

3、保存时还最好把每一步做一个备份(特别是clean前后)因为arc/info建立拓扑关系后是不可逆的。

4、方法一 arcedit:clean↙arcedit:build↙arcedit:save↙5、方法二进入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中的数据编辑→保存编辑→cleanbuild保存四、属性输入方法一:1、打开图形(同二中的方法一:1-6)2、arcedit:ef label↙设置为编辑标识点状态3、arcedit:additem th 6 6 c↙(添加用户标识码)arcedit:additem dkbh 4 4 c↙arcedit:additem dlh 2 2 c↙注:需输入三个值:TH(图号);DKBH(地块编号,即每个图块的代号,是唯一的值,若图中有重复的地块号,如0012,应将其中一个用重复号C 表示,如C012);DLH(不同颜色绘制的地块,其代码表见表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