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重点人物形象;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一、勾弦提要话战国1、教师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2、学生介绍《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教师介绍背景简介: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提纲挈领知情节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读准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3、把握课文结构: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快速梳理情节内容:开端行刺缘起(大军压境计议行刺)发展行刺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高潮廷刺秦王(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廷上追刺倚柱笑骂)结局荆轲被斩三、字斟句酌品文本(一)、研读1—2自然段1、齐读这两段。

2、对照注释,翻译这两段。

3、重点词句。

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名——状语岂可得哉?“岂……哉”,构成一种反问句式。

微太子言微,假如没有。

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

金,此指黄铜,当时以铜为金。

诚能得樊将军之首诚,如果。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樊将军以穷困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谨厚者之称,此指樊将军。

4、请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说明刺秦的缘起,是故事的开端。

第一段,交代刺秦的背景。

第二段,写太子丹催促荆轲登程,荆轲提出条件,而太子“不忍”。

5、第一段中“破”“虏”“进”“略”,这些动词用得极妙,请同学们说说妙在哪里?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状况,有如黑云压城般的紧张气氛。

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6、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7、“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表现了太子丹怎样的心理?婉转含蓄,微带责难。

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矛盾初见端倪。

8、“微太子言,臣愿得而谒之。

”这句话体现了荆轲怎样的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9、荆轲认为要取信于秦王非得到“樊将军首”和“督亢之地图”不可。

从他的谋划,可看出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勇而多谋,城府很深。

10、太子“不忍”,与荆轲意见有了分歧,事件起了波折。

11、齐读这两段。

(二)、研读课文3—4自然段1、齐读这两段。

2、对照注释,翻译这两段。

(1)两个学生翻译。

(2)教师点拨。

3、重点词句:可谓深矣深,此为刻毒之意。

将奈何?将怎么办?疑问句。

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同义复词,就。

顾不知计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涕,泪。

古今异义。

今闻购将军之首在“闻”后省略兼语“秦”。

吾每念,常常痛于骨髓在“念”后省略动词宾语“之”,代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被动。

何如?怎么样?疑问句为之奈何?要怎么办?疑问句。

奈何,如何,怎样。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见”表被动。

将军岂有意乎?疑问句。

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岂,副词,表示疑问。

可译为“是否”。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古今异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是两个词。

可,可以。

以,用来。

伏尸而哭省略句,在“伏”后省略了介词“于”。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既已,同义复词,表已然。

乃遂,同义复词,于是。

函,用匣子。

名——状语。

4、请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激樊於期献头,为刺秦王准备信物。

5、荆轲是怎样让樊於期心甘情愿地献头的?①动之以情,激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

②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③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就先使樊於期“仰天流涕”,继而“偏袒扼腕”,甘心自刎献头。

6、这段精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荆轲和樊於期各自怎样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的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工于心计,侠士之风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胸,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三)、研读课文5—7自然段1、一个学生朗读。

2、两个同学翻译。

3、重点词句点拨。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介宾短语,在这时,在这件事上。

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所待,所等的人。

所,代词。

“欲与俱”,省略句省“之”。

4、请概括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①准备利刃。

②为荆轲配备助手。

③荆轲有所待。

(四)、研读8—9自然段1、齐读这两段。

2、两个同学翻译。

3、背诵“易水诀别”一节。

4、重点词句提示。

太子迟之迟,以……为迟,形——意动。

荆卿岂无意哉?反问句。

岂,副词,表示反问。

可译为“难道”“怎么”。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所以,表示“……的原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穿素服,名——动。

发尽上指冠上,向上,名——状。

终已不顾不顾,不回头。

古今异义。

5、请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①写荆轲怒斥太子丹。

②易水送别。

6、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这些举动表现了太子丹怎样的心理?①在大军压境时的恐惧、焦急。

②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与荆轲形成反衬。

)7、荆轲为何怒斥太子丹?从这一举动中,可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①太子说“先遣秦武阳”,对其不信任。

这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②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8、“皆白衣冠以送之”一句,暗示出这是一场怎样的离别?生离死别,是永诀。

9、作者是怎样渲染诀别时的凄凉、悲壮的气氛的?①“皆白衣冠以送之”,通过写送行者的行装暗示。

②冰冷的易水。

水寒,送行的人心更寒。

③变徵的歌声,悲凉的声调。

④“士皆垂泪涕泣”,送行者沉浸在撕心裂肺的痛楚中。

⑤歌声由悲凉的徵声转为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由“垂泪”变为“瞠目”,“发尽上指”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10、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种慷慨悲歌的场面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境头(“皆白衣冠以送之”)、特写境头(“既祖,取道”)、全景境头(“士皆垂泪而泣”)、特写境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可谓匠心独运。

这样写既可突出中心人物,又能顾及全面,便于渲染悲壮气氛。

11、“易水送别”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

(五)、研读10—12自然段1、女同学朗读这三段。

2、两个同学翻译这三段。

3、重点词句。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读wèi,赠送。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燕王拜送于庭介词结构后置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

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4、请概括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计见秦王。

5、荆轲是通过什么途径见到秦王的?从中可看出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①厚遗蒙嘉,得以引见。

②行事周密,有计谋。

6、齐读这三段。

(六)、研读13自然段1、一个同学朗读。

2、学生翻译。

3、重点词句。

至陛下陛,殿前的台阶。

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形——意动。

前为谢曰前,上前,名——动。

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使毕使于前省略宾语“之”,应为“使之毕使于前”。

4、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写“顾笑武阳”,有惊无险。

5、“顾”“笑”“前”这些动词,写出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征?“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猝然生变,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个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

“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写出了秦王的威风。

语意婉转,滴水不漏,使秦王君臣冰释疑窦。

“顾”“笑”“前”写出了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步履和神态,表明了荆轲确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与秦武阳“色变振恐”形成鲜明对照。

对于上文太子疑荆轲而信武阳的情节又是一次自然照应。

6、齐读本段。

(七)、研读14—16自然段1、齐读这三段。

2、三个学生翻译。

3、重点词句。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走,跑。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4、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秦廷搏击(图穷匕见)。

5、用自己的话描述“秦廷搏击”的精彩场面。

6、这三段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精彩?精彩在哪里?①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能立刻拔出来;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②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再现了秦廷上下“尽失其度”的场面。

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③在搏斗中,开始是荆轲占主动,处于优势。

秦王的狼狈,突出了荆轲的英勇。

④夏无且以药囊提轲,形势突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