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刑法的一般理论一、如何理解刑法的特点?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也就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特点是:1、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任何法律都有强制性,任何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干预。
因为刑罚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剥夺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而且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
像这样严厉的强制性,是任何其他法律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
正国灰刑法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刑法的法律性质不同于其他法律,它是直接用来同犯罪作斗争的法律。
2、刑法的保障性。
刑法是其他部门的保护法。
如果把其他部门法比作第一道防线,刑法则是第二道防线,没有刑法做后盾、做保证,其他部门法往往难以得到彻底贯彻实施。
3、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范围广泛性。
刑法所保护的是所有受到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涉及经济基础,也涉及上层建筑。
4、补充性。
5、特定性。
二、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概括起来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具体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
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基本内容:1、犯罪与刑罚。
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加以规定,而不得引用行政命令、习惯。
(成文法主义)2、刑法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应当明确具体(明确性)。
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刑法对罪状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之间的界限应当明确,不能含混不清。
二是对法定刑的规定也要具体,法定刑幅度不能过大,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3、对犯罪分子的定罪与量刑只能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不能适用类推。
(禁止类推解释)4、刑法的效力不能溯及既往。
(禁止事后法)三、如何理解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就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原则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上述各项原则都不能只取其一,而排斥其他。
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刑法,都是采用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
四、如何理解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主要有四种原则:1、从旧原则。
新法没有溯及力按照旧法处理;2、从新原则。
新法有溯及力按照新法处理;3、从新兼从轻原则。
新法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按照旧法处理;4、从旧兼从轻原则。
新法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要按照新法处理。
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性质两个:一是阶级性质;二是法律性质。
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它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部门法学的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刑法学的作用:指导刑事立法;促进刑事司法;繁荣法学教育、丰富法学研究。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历史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979年第一部刑法典颁布;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修订的刑法典在我国立法体现:一是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二是取消了类推制度;三是规定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四是分则罪名的规定方面相当详备(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五是增强了法条的可操作性。
第二专题犯罪和犯罪构成理论一、如何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根据我国刑法典第13条的规定,犯罪行为有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这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所谓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
这三个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有的。
二、如何理解犯罪客体?1、概念: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物质关系(经济基础)和思想关系(上层建筑)。
2、我国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方式:①有的条文明确提示犯罪客体;②有的条文指出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通过物质表现表明犯罪客体;③有的条文指出被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通过对被侵犯的社会关系主体特征的提示,表明其所侵犯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即该罪的客体;④有的条文指出对某种法规的违反,某种法规本身并不是犯罪客体,而法规所调整和保护的特定社会关系,则是具体犯罪的客体。
⑤有的条文通过对行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描述表明某一犯罪客体。
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①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②有助于准确定罪;③有助于正确量刑。
犯罪客体的分类: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①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
②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③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而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可以根据客体的单复性把直接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根据客体是否具备物质性把直接客体分为物质性客体与非物质性客体。
(什么是犯罪对象: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包括物体和人体两种。
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的特征。
基本含义是:1、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2、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3、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
联系: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
犯罪分子的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
区别: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三、如何理解不作为犯罪?不作为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不作为违法的是刑法中命令性规范,即当为而不为。
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称为不作为犯罪。
法律特征而言则具有隐蔽性、消极性、间接性和违法性等。
犯罪分类有纯正不作为犯、不纯正不作为犯、混合不作为犯。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积极作为义务;职业或者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积极作为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积极作为义务。
如果在刑法中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了结果加重犯或者因发生严重危害结果而另处重罪时,可以将该加重的危害结果评价在相应的结果加重犯或者重罪上;如果没规定结果加重犯或者另处重罪时,则犯罪行为导致另一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应负阻止或防止危害结果继续发生的义务,否则可数罪并罚。
四、如何理解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而必须达到的年龄。
刑法典第17条中对责任年龄作了较为集中的规定,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第17条第1款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司法实践情况,贯彻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注意的几个问题: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
首先,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是指实足年龄即周岁。
其次,周岁的计算。
周岁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
周岁以12个月计,每满12个月即为1周岁。
每满12个月即满1周岁应以日计算。
而且是过了几周岁生日,从第2天起算才认为已满几周岁。
2、法律在未成年人定罪和处罚问题上所规定的年龄界限,不能有任何伸缩性。
这是刑法法定原则的必要要求。
3、关于跨年龄段的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
行为人的行为属第17条第2款的特定严重犯罪,量刑时应予以考虑。
否则只追究现年龄段的刑事责任。
第三专题故意犯罪形态理论一、如何理解犯罪未遂的特征?我国刑法典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三个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意志以外的原因:一是犯罪人本人以外的原因;二是行为人自身方面对完成犯罪有不利影响的因素;三是行为人对犯罪对象情况、工具等的错误认识。
前两个特征侧重于提示犯罪未遂的客观特征,第三个特征侧重于提示犯罪未遂的主观特征。
犯罪未遂的三个特征表现为主客观的统一和齐备。
符合上述三特征的行为人,即为未遂犯。
(犯罪未遂类型:1、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2、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处罚原则:我国刑法典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如何理解犯罪中止的特征?我国刑法典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形态有两种类型: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以及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
特征: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1、时空性。
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
2、自动性。
行为人必须是自动停止犯罪。
3、彻底性。
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特征:除了必须具备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三个特征外,还要具备“有效性”。
采取积极的作为预防和阻止既遂的犯罪结果的发生,行为必须奏效。
(中止犯的处罚原则: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我国采取必减免制。
)三、如何理解竟合犯的特征?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