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史


3、国民党抗日对外广播:
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 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 of China”(VOC),意 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 语 播音。(中国第一个短波国际电台) 194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五、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红中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的简称,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 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主要为 临时中央政府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红色中华 报》。 1937年1月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即“新华社”。
一、1978—1979年:复苏 1978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彩色电视剧《三家亲》,这是 新时期第一部电视剧,也是我国第一部完全在实景中录制的 电视剧。 1979年,上海、湖南、山东、天津、广东、黑龙江、河北 等省市电视台都开始生产电视剧。 此时的中国电视剧,仍习惯性地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共 建者,在主题表达上简单直接,且自觉配合主流话语需要。
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1979年1月28日,由上海电视台播出。 中国最早的电视节庆联欢晚会: 1960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 1983年,黄一鹤导演了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从此开启 了除夕夜看“春晚”的传统。
“四级办电视” : 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为加速电视事业的发展提出 “四级办电视”的口号,即除了中央和省一级办电视台,在 具备条件的地方,允许省辖市、县两级办电视。 促进作用: (1)“四级办电视”调动了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班广播电视的 积极性,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级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打破了过于集中的僵化体制和千部一腔的统一模式, 体现了分散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四、1990—1993年:进入市场 在这个阶段,电视剧开始了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电视剧创 作向着世俗化、娱乐化方向全面推进。
五、1994—1999年:消费狂欢 1995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管理规 定》,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 六、2000—2008年:趋向理性 进入新世纪,在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的合力作用下,电视 剧创作趋于理性,电视剧市场趋于成熟,电视剧整体稳步向前 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文革结束后: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正式开办。 1981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座谈会: 将国内新闻片、国内口播新闻、国际新闻录像、国际口 播新闻混合编排,取消了新闻配乐。
来自地方的尝试:
1982年1月,上海电视台首先开办晚间的第二次新闻。 (1985年3月——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 1982年7月,广东电视台增设了午间新闻。 (1984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
●沈阳广播无线电台 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
中国
三、民办电台
●新新广播电台 1927年3月18日,新新广播电台正式播音。这是中国第一座 民办广播电台。 ●上海(亚美)广播电台 1929年12月23日,亚美无线电公司自办的电台正式播音。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民办电台一度繁荣,大约有70多座, 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四五十座)。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由中国共产党主办,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 1943 年停播,1945年抗战胜利恢复。1947年3月更名为陕北新华广 播电台,建立了解放区最大的短波发射台。1949年3月在北平 播音,使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呼号。1949年12月正式定名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49年10月1日现场直播开国大典,中国第一次。
“四级办电视” :
消极作用: (1)发展中,大量的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导致了 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
(2)由于各级电视台之间的无序竞争,相互瓜分观众群,致 使覆盖效益降低,个别小台为维持生计,从音像市场购买廉价 的海外影视剧,乱播滥放,对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主频道 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散”、“乱”成为该阶段电视事业发展 的 一个严重障碍。
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新闻 1940年12月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 延安正式开播。 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实况转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对此进行了实况转播。 1949年12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在该台播出,反应强烈。
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
中国
一、外国人电台 ●新孚洋行广播电台 民国12年(1923年)5月30日,上海国际无线电学会秘书长、 美商新孚洋行主人戴维斯试办一座学术试验广播电台。 ●开洛广播电台 早期外商在中国开办的电台中时间很长、影响较大的电 台,由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于1924年5月开办,联合了《申 报》等新闻机构播报当天新闻。开洛广播电台吸引了不少中外 听众,组织了几个团体,付费点播音乐戏曲节目。一直广播了 5年,到1929年10月结束。
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建立。
1958年6月1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条 电视新闻,内容是《红旗》杂志创刊。
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首次转播天安门 广场的国庆游行。(实况转播) 1958年11月2日,北京电视台《简明新闻》开播, 每次5分钟。 1960年元旦,设立固定专栏《电视新闻》,每周3次, 每次10分钟。
中国
三、民办电台
民营电台就有“专业台”的划分: 教育电台、商业性电台和宗教性电台; 但大多数播送广告与低级庸俗的娱乐节目。 第一类:教育性广播电台 由一些地方民众教育馆和大中学校开办; 播音内容大都限于文化教育方面; 发射功率不大,收听范围也仅限于当地;
国民政府的广播事业 1、官办中央广播电台的成立: 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电台”。宣传内容是 由中宣部交办,确立了其“为党喉舌”的属性。 1932年11月12日建成新台,发射功率扩至7500千瓦,为全 亚洲之冠。 2、中国广播史上的特殊现象: 慢报新闻: 国民党要求各地党部负责收听夜间新闻及演讲,加以纪录、 缮写,再送给报馆刊登;有的民营报也利用这种广播收录新闻 。为配合这种制度,该台开辟“慢报新闻”的时段,播音话语 缓 慢,并且反复讲解供收音抄收。
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首先开办英语新闻节目。 (1986年12月——中央电视台面向北京的英语综合节目; 1987年2月面向全国。)
新闻评述类: 1980年开办新闻评述类的电视专题栏目《观察与思考》, 成为“焦点”节目的先驱。 1994年4月1日,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创办了 《焦点访谈》。 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 改革的第一步; 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 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 《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 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栏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 国际大台迈进。
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
国外: ●1906年12月24日,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广播。 (有记载的、第一次无线电广播)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市第一家领取政府执照 的KDKA电台正式开播,是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开端。
中国
一、外国人电台 ●《大陆报》暨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通称奥斯邦电台) 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办起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
二、官办电台
1924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 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播法令。
●哈尔滨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无线电专家刘瀚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建立了中 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 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 1927年,奉系军阀又于北京、天津建立了两座广播电台。
二、1980—1986年:启蒙思潮 集中指向了人道主义,在人道主义文艺思潮主导下,文学 创作开始关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 需要”、 “人的本质”、“人的自然欲望”等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命 三、 题。1987—1989年:走向通俗 为解决国产电视剧供不应求的问题,电视台引进 并播出了一批国外和港台电视剧。
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
二、电视剧 我国第一部电视剧: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在演播室内直播了根据 《新观察》杂志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一口 菜饼子》。 1958年9月4日,在报刊报道上海广慈医院抢救严重烧伤 的工人邱财康的真实事迹的第二天,北京电视台据此以最快 的速度编写了《党救活了他》一剧。 “新闻性” 直播电视剧
六、新中国广播业
管理: 1949年6月5日新华广播电台脱离新华社, 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 1、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增加了发射电力,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全国广播网初具规模; 2、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网,全国建立了23721个收音站;
3、完成对民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2年至1966年,我国召开了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对广播事业的发展作了宏观全面部署,加快了从中央 到地方广播事业的发展 。 如,第一次会议中: 集中力量建设中央台; 推广“爱憎分明”的播音风格。 代表人物:齐越、夏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