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字体设计

字体设计

《字体设计》教案第一章.字体设计概述一、字体设计的概念和功能价值1、字体设计的定义:文字是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设计元素,是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理论基础指导下的的一门实用而基本的应用设计。

涉及到字体的造型、色彩的搭配、字间和行间的编排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字体设计的功能和意义字体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美观,而是为了从抽象和形象两个方面更好的传达信息。

在当代社会,字体设计广泛运用于广告、书籍、包装、网络、会展、电影、多媒体等设计种类当中,字体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因此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字体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1、广告设计2、书籍装帧设计、3、包装设计、4、网页设计、5、会展设计、6、电影广告设计、7、多媒体设计三、早期的文字和文字的发展(一)、世界上最古老三种文字1、早期文字的产生:人类早期字符的产生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只有视觉意义的图画文字。

这种图画文字或符号,通常会比较完整的描述物象。

这一阶段,人们根据自己所能见到的物象,直接在地上或其他材质上,用十分简单的工具,描述物象实景,以便使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人能够看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无论作什么努力,这些符号的痕迹肯定是无法“考证”的。

因为那时的人们,只是想表达自己当时的意思,并没有想到给后人留下“物证”,更不可能有照相、录相、记录技术。

第二步:有视觉意义和简单发音讯号的象形符号。

它仅描述物象的主要特征,现在还能看到的纳西文字,以及在美洲发现的玛雅文字,就带有这个特征。

比如,画羊,只画羊角;画手,只画五指;画脚,只画脚趾;画房子,只画轮廓;画人,只画站立张开四肢的样子等。

这时的人们,通常会用不十分确切的“读音”称呼这个符号,直到多数人能够发出差不多的“音”时,这个符号便有了自己的“称呼”了,也就具备了原始的形声字特征了。

第三步:同时兼有视觉效果和明确读音的形声字。

最初是以不规则、不稳定的线条或粗糙符号,抽象描述物象,并且按照约定的发音或读音在人群中进行交流与使用。

后来,所使用的线条或符号越来越趋于规范与统一。

早期的岩画文字、楔形文字,属于这个阶段的文字。

在汉字领域,因为发展的迅速与快速,直到目前,人们能发现最早的方块字史料,也只有甲骨文、或陶文、或金文了。

但甲骨文、陶文、金文已经远远先进于这一阶段的文字。

第四步:规范字符时期的“大分裂”。

即是说,在字符走向比较规范的阶段,不同地域的人们,先后形成了两个差异很大的发展方向:一个方向以原始字符为字根,继续沿着“视觉特征为主”的象形文字方向发展,形成以汉字(方块字)为主体的视觉文字体系;另一个方向是从原始字符中抽象出一些比较有特色、有明确代表意义的有限字符,作为基本字符,开辟出一条以读音和听觉为主要特征的“字符拼写”道路,形成了以拉丁字母等为主要特色的“拼音文字”。

曾经一些有意沿着“象形文字发展”的古老民族,因为外来势力的彻底入侵而彻底消亡了,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印第安人、古美洲等。

同时,正因为华夏文明、中原文化、黄河文明的崛起与强大,汉字即方块字才得以完全的保留下来,并且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在字根与笔划的组合过程中,已经发展为十分庞大的“汉字世界”,也才能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得以顺利、持续走向今天,并且依旧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难预测,因为汉字的视觉特征、单音节、延续思维等特点,必将承担着未来人类主体文字的历史重任!以字根和笔划为基本特色的形声字,汉字是唯一的完整代表。

这种文字,不仅保留了视觉功能和发音效果、而且在后世的造字、用字、精简、规范、整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着人类自始至终的思维脉络。

因此,说汉字即方块字,是至今一直沿用、而且发展最为完善、完美、实用的唯一原始文字,并不为过。

在方块字的基础上,因造假夹注而产生了日本文字、因造字喃而产生了越南文字,因用方块拼音而产生了朝鲜文字和韩国文字、因借用或仿造而形成了我国多个少数民数(如水族、白族、纳西族、布依族等)的文字。

口头语言——结绳记事——图画符号——初期的简单文字2、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埃及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被看做早期文明的起源,历史上最早的三种文字就产生于这三个地区:⑴、5500年前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

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

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

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得起火烧。

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

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几十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⑵、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古代埃及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古埃及人就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文字,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约公元前3500年,埃及先人为了记事的需要,便发明了最初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由原始的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可见于当时埃及的一些陶器、印章、石片和骨片上,多是古埃及人用简单的笔划形象地描绘下来的图形和符号。

这种图画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象形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产生之初,凡任何一种能画得出的物体都可用该物的图形表示,如画一圆圈中加一点表示“太阳”;画三条波浪线表示“水”,这就是表意符号。

表意符号也可表示具体的动作,如表示“吃”,就画一个人把手放在嘴里;表示“走”,就画一前一后迈开的双腿。

表意符号还可表达出图形的引申义。

例如,圆圈中加一点不仅表示“太阳”,而且进一步引申为“白天”、“日光”等意;“吃”的动作符号,也表示“想”、“饥饿”、“说话”、“热爱”等意思。

对于一些难以用具体图形表达的抽象概念,则采用引申和表意相结合的办法。

例如,“真理”是用一根鸵鸟羽毛的图形来表示,因为鸵鸟两翼羽毛的长短是一样的;“年”则是用棕榈树枝的图形来表示,这是由于古埃及人观察到棕榈树一年只长出12杈树枝的缘故。

象形文字的进一步发展,便有了表音符号。

表音符号是由部分表意符号转化而来,它们原本是表意的,后用于表音,就失去了原来图形的含义,变成了纯粹的发音符号。

例如,画一张嘴表示r音,画一只脚表示b音,嘴和脚的图形都放弃了自身含义而被赋予一定的声音,分别表示辅音r和b。

埃及象形文字中的表音符号,有24个单辅音(一音一符)、大批双辅音(两音一符)和三辅音(三音一符)符号,并以24个单辅音最为常用。

⑶、3300年前殷商时期中国人创造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二)、东西方文字的发展1、拉丁字体的发展:⑴、受埃及文字的影响,荷马时期,古希腊产生了字母符号,并逐渐发展成熟;到古罗马时期,将古希腊文字完善改进,形成了最为理想、完美、成熟的古代字体形式——古罗马体。

古罗马体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装饰线,也就影响以后所形成的庞大体系——饰线体。

同时,人们为了能在羊皮纸上快速书写,也产生了手写体。

⑵、公元4世纪到7世纪,产生了能够快速书写的曲线体——安设尔体和法国的卡罗琳小写体。

这些字体流畅美观,对后来的欧洲文字影响深远。

⑶、12世纪中后期,受耸立向上的歌特式建筑影响,产生了歌特体,装饰花哨,一直延续到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

⑷、16世纪,活字印刷的发明和盛行,对字母的笔形要求更加规范,开创了拉丁字母的新风格。

主要字体有托利设计的字体和罗伯特·艾斯坦纳设计的美术字母体系。

⑸、11世纪,阿拉伯数字从印度传入欧洲。

⑹、18世纪,洛可可风格盛行,字体多采用华丽的书法体系,花体字成为当时的流行字体。

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产生了现代罗马体。

⑻、19世纪工业革命极大发展,新的印刷技术导致新的字体出现。

英国当时在字体设计上有几个比较突出的表现:一是以卡斯伦为核心的的一系列简明典雅的新字体系列。

另一个则是从古典字体中提炼改造出来字体,如“埃及体”。

⑼、20世纪,无装饰线体开始广泛运用,英国人创造的“时报新罗马体”结合罗马体和现代字体的基本视觉要素,典雅、传统又现代,成为20世纪最活跃的字体之一。

⑽、20世纪50年代,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标准体”兴起。

⑾、60年代美国的字体设计。

2、汉字的演变: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