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3、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
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4.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
"八股"特点有三:(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5、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哲学思想)(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关于教育目标)(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关于教学内容)(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评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关于学校职能)6.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
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我认为不够全面)7、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8、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
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9、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NO)(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论述题1.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
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
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
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朱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
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2、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3.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
对“人性”的讨论,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
(1)、孟子的性善论①人性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
②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
③“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2)、荀子的性恶论荀子则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
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荀子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荀子首先试图分清天赋(“性”)和人为(“伪”)的区别。
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面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他所理解的“不可学,不可事”的人性,包括人的生理本能和人的感知认识能力。
这种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顺着本能倾向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产生争夺、伤害和淫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生存。
这就证明了人本性是一种“恶端”,必须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人接受礼义的约束。
他还说,礼义教化的产生就是为同人的天赋罪恶倾向进行斗争。
①“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
“性”和“伪”是素质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质就无从加工,不经加工素质也不能发展。
但是,恶的素质如何能被加工为善的品质?荀子为解答这一矛盾,又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即认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人认识的“理”,任何人哪怕是下贱的“涂之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善,成为象大禹一样的圣人。
这一点与孟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现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
②“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在阐明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
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
当然,“化性起为”是有条件的,“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即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
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具体说就是指产生各种道德规范的社会和个人基础,即同情心、正义感、恭敬态度和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天生就不可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
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育又是必要的。
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须靠教育来改造恶性,产生善行。
可见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育的可能性,再强调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