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自考本科课件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自考本科课件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三、TCP/IP参考模型 4、TCP/IP参考模型各层主要协议簇 (1)主机-网络层:各种通信网、TCP/IP之间的接口和物 理网络协议 (2)互连层:IP、ICMP、ARP、RARP (3)传输层:TCP、UDP (4)应用层:SMTP、DNS、FTP、TELNET、HTTP、DHCP……
第三章
物理层
四、数据编码 练一练:对“01001011”数据进行数字信号编码
数 据 同步时钟 (a)NRZ (b)曼彻斯特 编码 (c)差分 曼彻斯特 编码
0
1
0
0
1
0
1
1
第三章
物理层
四、数据编码 2、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脉码调制PCM (1)采样定理 Fs(= 1/Ts )≥ 2Fmax 或 Fs ≥ 2Bs 式中Ts 为采样周期,Bs(= Fmax- Fmin)为原始 信号的带宽。 (2)模拟信号数字化的转换过程: 采样:以采样频率Fs 把模拟信号的值采出; 量化:使连续模拟信号变为时间轴上的离散值, 也就是分级的过程,把采样的值按量级“取整” 得到的是一个不连续的值; 编码:将离散值编成一定位数的二进制数码。
第三章
物理层
二、传输介质 1、传输介质的类型 有线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介质 (无线电、微波、红外、激光) 2、传输介质的特性对网络数据通信质量的影响。 3、双绞线:STP、UTP 4、同轴电缆:基带(粗缆和细缆)和宽带 5、光纤 (1)光源的类型:发光二极管和注入型激光二极管 (2)光纤的波长范围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由主机和终端组成; (2)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由网络节点和通 信链路组成。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用户间信息交换 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第一章
第三章
物理层
三、数据通信技术 4、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1)异步传输的工作原理和特征 (2)同步传输的分类:面向字符和面向为 (3)面向字符的工作原理 (4)面向位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
物理层
四、数据编码 1、数据编码技术 (1)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单极性不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不归零码NRZ (Non Return to Zero) 、单极性归零码 、 双极性归零码 (2)不归零编码规则 用负电压代表“0” 正电压代表“1”。
第三章
物理层
四、数据编码 1、数据编码技术 (3)曼彻斯特编码编码规则 每比特的周期T分为前后两个相等的部分。 前半周期传送该码元值的“反码”,后半周期传 送该码元值的“原码”。 (4)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编码规则 若本码元值为“0”,则其前半个码元的电平与上一 个码元的后半个码元的电平相反。 若本码元值为“1”,则其前半个码元的电平与上一 个码元的后半个码元的电平相同。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三、TCP/IP参考模型 1、TCP/IP特点 2、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 主机-网络层、互连层、传输层、应用层 3、TCP/IP参考模型各层主要功能 主机-网络层:TCP/IP参考模型的最底层,是 TCP/CP的实现基础 互连层:提供端到端的分组分发功能和很多扩充功 能 传输层:负责应用进程之间的端-端通信 应用层:提供了高层服务。
第三章
物理层
一、物理层接口与协议 5、物理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 (1)机械特性的规定 (2)电气特性的规定 (3)信号的功能特性的规定 (4)规程特性的规定 6、物理层常见的协议 (1)EIA RS-232C接口标准 :RS-232C标准接口只 控制DTE与DCE之间的通信 (2) EIA RS-449接口标准 (3) RS-422接口标准 (4)RS-423接口标准
第三章
物理层
三、数据通信技术 1、通信信道 (7)计算机信道容量的香农公式 C=H*Log2(1+S/N)(bps) (8)误码率的表示方法 (9)通信方式的分类 并行通信 串行通信: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第三章
物理层
三、数据通信技术 2、模拟数据通信和数字数据通信 (1)数据的定义和分类 (2)信号的定义和分类 (3)信息的定义 (4)信源和信宿的定义 (5)信道的定义 3、多路复用技术 (1)多路复用技术的定义
第三章 物理层 三、数据通信技术 3、多路复用技术 (2)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 频分多路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多路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3)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条件 (4)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条件 T1载波帧结构:速率为1.554Mbps E1载波帧结构:速率为2.048Mbps (5)波分多路复用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条件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四、OSI/RM与TCP/IP的对比 1、相同点 (1)两者都是以协议栈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 互独立 。 (2)两者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个层的功能也大体相 似。 2、不同点 (1)层次结构不同 (2)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范围不同 3、OSI模型和协议的缺点 4、TCP/IP模型和协议的缺点
第三章
物理层
五、数据交换技术 1、数据交换技术分类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2、电路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报文交换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4、分组交换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 5、交换技术的对比
第四章
数据链路层
一、数据链路层功能 1、数据链路层最基本功能 2、 帧同步功能 (1)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2)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法 (3)比特填充法 (4)违法编码法 (5) 字节计数法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 1、协议的要素 (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2、分层体系结构 (1)层次结构的优点 (2)体系结构定义:计算机网络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协议 的集合。 (3)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的要点 (4)层次划分的原则
第四章
数据链路层
一、数据链路层功能 3、差错控制功能 4、流量控制功能 (1)最常用的流量控制方案 停止等待方案 滑动窗口机制。 (2) 停止等待方案 工作原理 (3)滑动窗口机制的工作原理 5、链路管理的定义和功能
第四章
数据链路层
二、差错控制 1、差错控制的定义 2、差错产生的原因----噪声 3、噪声的分类 信道固有的、持续存在的随机热噪声,引起的差错称 为随机错; 由外界特定的短暂原因所造成的冲击噪声,引起的差 错称为突发错 4.差错检测的主要任务: 差错控制编码、差错校验。 5、 差错控制编码过程 6、差错校验过程
代码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2014年4月自考
主讲人:陈老师 2013.2月26日—4月5日
参考教材:
一、代码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主编:杨明福) 二、自考通《计算机网络原理》考纲解读
课程内容: 一、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二、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和TCP/IP) 三、物理层主要内容 四、数据链路层主要内容 五、网络层主要内容 六、传输层主要内容 七、应用层主要服务 八、常见的局域网技术 九、常见实用组网技术介绍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二、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OSI包括了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三级抽象 2、OSI参考模型七层结构: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 应用层 3、各层的主要功能 (1)物理层:使原始的数据比特流能在物理介质上传输。 (2)数据链路层: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 不可靠的物理 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是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以帧为单 位进行传输。 (3)网络层:进行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以网络协议数据 单元(通常称为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 (4)传输层:提供了端到端的透明数据传输服务,处理端 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第三章
物理层
四、数据编码 3、雕制解调器 (1)传输线路存在的问题 衰减、延迟畸变、噪声 (2)模拟用户线路的调制解调器 调幅工作原理 调频工作原理 调相工作原理 (3)各种正交振幅调制(QAM)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QPSK、QAM-16、QAM-64 (4)数字用户线路 ADSL工作原理、性能和特点
计算机网络概述
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照拓扑结构分类 (1)点-点线路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星形、环形、树形、网状形。 (2)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总线形、树形、环形、无线通信与 卫星通信型。 2、按照网络的交换方式分类 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 3、按照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行分类 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 4、按照网络的传输技术分类 广播式和点对点网络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二、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5)会话层:负责在两个会话层实体之间进行对话连接的 建立和拆除。 (6)表示层:为上层用户提供共同的数据或信息语法表示 变换。 (7)应用层:是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的最高层。 3、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1)通信服务类型: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2)确认和重传机制 (3)服务类型和服务质量 面向连接与确认服务 面向连接与不确认服务 无连接与确认服务 无连接与不确认服务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四、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国际电信联盟(ITU) 3、美国国家标准局(NBS) 4、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 5、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 6、Internet组织机构 (1)IAB:因特网体系结构局 (2)IETF:因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3)IESG:Internet工程指导小组推荐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