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科目:语文听课内容:新闻两则讲课人:王莉莉班级:八七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
领域。

值得大家借鉴。


科目:语文听课内容:老王讲课人:张玲辉班级:八二听课时间:下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

杨絳-- 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 _______ 的人,表现在 ________ 。

"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科目:语文听课内容:中国石拱桥讲课人:田淑辉班级:八一听课时间:上午第二节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位置修建年月
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 年左右。

结构特征
1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4 米。

2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 大拱由28 道拱圈拼成。

4 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 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

6米,桥宽约8 米,路面平坦,
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
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

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

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科目:语文听课内容:诗四首讲课人:董海壮班级:八三听课时间:下午第二节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
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
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

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科目:语文听课内容:藤野先生讲课人:王娟班级:八五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
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
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 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
正是本
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
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

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

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科目:语文内容:列夫?托尔斯泰讲课人:苗丛锐班级:八四听课时间: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二、整体感知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
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

(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比较插图)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长相:普通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四、布置作业: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评:紧抓住描写手法的运用来教学是教师着重强调,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托尔斯泰的特点。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少了些。

可以将更多的主动交给学生,当然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老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