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1.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

蘑菇房: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地区,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

“蘑菇房”结构特别,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其设计与建筑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

哈尼族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

蘑菇房的屋顶为四个斜坡面,内部分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中间楼板层是“蘑菇房”的主体部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正中央是长年烟火不断的长方形火塘。

干栏房: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多居于高山深谷间,山寨远处有青山绿水衬托,近处有排列整齐的橡胶树林相伴,村里果木葱笼,禽畜兴旺。

爱尼人像傣族一样居住“干栏”式的高脚竹楼,有“拥熬”和“拥戈”两种结构。

“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简易建筑物,依坡而建,房屋比较低矮。

“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外观模样与傣家竹楼非常相似,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柴木及杂物,上层则被分为男性成员的居室“波罗坡”和女性成员的住室兼作厨房的“拥玛坡”两部分。

另外还在“拥玛坡”附近建有几间子房“拥扎”供成年儿子居住,家中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建有几间子房,合称为子母房。

3.服饰民俗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崇尚黑色,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

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哈尼族男子服装、服饰和头饰比较单纯,朴素大方,各地款式基本一致,大多为紧身短衣、宽松长裤和黑布包头。

上衣主要有无领斜襟右衽和短领对襟衣两种类型,沿衣襟镶两行大银片和银币,两侧配以几何纹布。

哈尼族妇女的头饰、服装和服饰多样复杂,各具特色,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圈,大致可分为长衣长裤类、长衣长裙类、短衣短裤类、短衣短裙类和短衣长裤类几种类型。

短衣短裤类:红河元阳等地的奕车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

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下身穿被称作“拉八”的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

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奕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

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奕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

现在奕车妇女已改穿长裤,传统服装只在婚嫁活动、节日期间偶尔穿着了。

西双版纳哈尼族的服装,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儿童、青年、老年(壮年)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

男童戴圆帽,穿黑衣,一般不加饰品,女童戴圆帽,多用银泡、彩穗作饰,饰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满15岁以后,男女均要改变头饰、服饰,在衣服、帽子上饰以众多的饰品;结婚生育以后,便逐渐减去鲜艳饰物;至45岁以后,男女要去掉饰品,穿一身朴素的黑衣蓝裙,显得素雅、庄重。

西双版纳及澜沧江一带的妇女,上穿挑花短衣,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头饰繁富。

未婚时裙子系得高,紧接上衣,已婚则系得低些。

墨江、元江、江城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桶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

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

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4.饮食民俗哈尼族以大米和玉米、荞麦等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粑粑,喜欢吃生蒸饭,常做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喜欢吃酸、辣食品,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

富有特色的风味饮食有哈尼豆豉、辣白旺、凉拌柴花、炸竹虫、灰焐干巴、五香芭蕉花、竹筒鸡、竹筒烧肉、芭蕉花炒狗肉等。

哈尼豆豉:红河南岸哈尼族制作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哈尼豆豉”具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深受哈尼族的喜爱。

辣白旺:白旺是哈尼族节庆、婚丧时杀牲待客中必不可少的饮食品种,用牲畜的生血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色泽绿中带红,味道香甜辛辣。

焖锅酒是哈尼族招待贵客的好酒,一般由自家酿制。

纯正的焖锅酒,色微黄,口感舒适,酒性适中,香醇甜美。

茶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婚聘、祭祀、送礼等许多生活事件都离不开茶叶。

版纳的哈尼族给将离去的客人送一包茶具有祝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含义。

每逢重要的日子,红河岸边的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长街宴”。

“长街宴”哈尼语称为“姿八多”,是轮流敬酒之意。

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每逢重要的节日,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一桌自己的拿手好菜摆到街心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家家户户桌连桌,摆成一条七八百米长的街心宴,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

人们共同饮宴,共同祝福,共同娱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在“十月年”、“六月年”(“苦扎扎”)、“昂玛突”、“祭龙节”和其他节庆时都会举办。

5.婚恋嫁娶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他们通过公房交往、唱情歌、赠送礼物、“阿巴多”等多种方式表达爱情,选择伴侣。

赠送礼物:哈尼族奕车姑娘编织的艳丽彩带“帕阿”、卡多姑娘编织刺绣的“约花”(山茶花、蔷薇花或者百合花)、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青年男女赠送的鲜花都是表达爱情的信物。

“阿巴多”:是奕车人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的一种方式。

小伙子们设宴邀请姑娘们赴宴,男女依次配对入座,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男女青年在参加宴会的人中挑选意中人,如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

哈尼族在婚俗方面奉行“同姓不开亲”的原则,同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严禁婚配,墨江等地实行姑舅表优先婚。

在婚姻活动中也形成了一些禁忌,如男女双方属相碰巧为牛与虎、龙与羊、狗与虎者,因属相不合不能婚配。

此外,哈尼族还有“姑娘17岁不过门,伙子19岁不成婚”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支系较多,婚礼习俗丰富多彩,十分有趣,如橄榄抛击新郎、“捶新郎”、“抢新娘”等。

橄榄抛击新郎:哈尼族的支系卡多人接亲时,新娘家要用新鲜的橄榄抛击新郎,意味着新郎先吃点苦头,以后的日子才会更甜蜜。

“捶新郎”: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捶新郎”的习俗,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不还手,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6.宗教信仰哈尼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构成了信仰的主要内容。

人们认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神”和“鬼”在主宰着人间的一切,因而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寨门、祭山水、祭谷娘、祭祀鬼神等习俗。

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摩)批”,俗称“贝玛”,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

二十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

祭寨神:尊崇自然是以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为轴心的哈尼文化的主要精神。

“昂玛突”是是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以村寨为单位,集宗教、娱乐活动于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主题是祭祀自然,是人与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一种努力。

哈尼村寨无论大小、人数多少都有自己的寨神林,称“昂玛玛丛”,其中有一棵笔直的寨神树,叫做“昂玛阿波”。

每年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于属牛、属龙的日子举行,由寨子里的宗教人物“咪谷”主持,全村对寨神林、寨神树进行祭拜。

“昂玛”是哈尼村寨的最高保护神,它保佑村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山魔常侵扰哈尼山寨,昂玛挺身而出,用计谋杀死了山魔,他的两个男扮女装的儿子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每年隆重的昂玛突节日就是为了纪念昂玛这位护寨英雄而举行的。

节日期间的“长街宴”至今仍流传于元阳县的哈尼山寨中,它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昂玛突”的主体仪式。

祭寨门:西双版纳哈尼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许多祭祀活动。

竖“龙巴门”(即寨门)是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要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三月间。

全寨男人不论老少都必须出动,一起砍树,分头做门框,修栅栏。

“龙巴门”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住在门内的人可以得到村寨神的保护和同寨人的帮助,离开了“龙巴门”就是离开了神和集体,孤立无援。

7.岁时节令哈尼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年首扎勒特”(“十月年”)、“苦扎扎”(“六月年”)、“开秧门”和“尝新节”(“新米节”)等。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