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导电高聚物的合成

第三章 导电高聚物的合成



14
为了提高聚乙炔的溶解性,人们研究了各 种取代聚乙炔; 乙炔有取代基时,聚合物的电导率降低, 但却大大改善了它的溶解性,取代聚乙炔 基本上都是可溶的; 取代聚乙炔,尤其是含氟炔烃的稳定性比 聚乙炔好。
15
聚乙炔由于化学上的活性与掺 杂剂的反应, 使其在空气中性能 下降。
16
乙炔与其它高聚物的共聚也是人 们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如乙炔与 丙炔的共聚。它们的共聚物可以 溶解而电导率比聚乙炔低,且随 乙炔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电导率 亦增加。
21
电化学聚合 我国中科院化学所的钱人元、 李永舫等人从1985年前后开始 进行PPy的电化学聚合的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 于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 奖。
22
最早PPy电化学制备的文献报道主 要是在有机电解液中进行。考虑到 吡咯的氧化聚合电位在0.7V (vs.SCE)左右,完全可以在水溶 液中进行,所以他们的主要研究范 围集中在PPy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 聚合。
3
Shirakawa能够控制cis/trans 型的比例; 碘可能首先将聚合物异构化为trans型; Cis型聚合物也可以具有很高的导电 性。用AsF5 掺杂的cis型聚合物电导 率提高为原来的1011倍(比未掺杂) 。
4
1980年,Durham 大学的James W. Feast及其合作者从一种叫聚(7,8-双 三氟甲基-三环[4.2.2.0]癸(3,7,9三烯) 的可溶性前体出发合成了聚乙炔, 通过加热分解掉双三氟甲基苯(挥 发)而得到密度比Shirakawa所得更 大的聚乙炔。
42
聚对苯撑的主要合成方法
化学聚合法:①化学氧化聚合法
②二卤芳烃的偶合 ③有机金属催化的脱卤缩 合法 ④可溶前驱聚合物法 ⑤其它间接法
电化学氧化法
43
1、化学聚合法——化学氧化聚合法
①PPP-K法 :合成聚对苯撑最成功的方法是 Kovacic 法
可以选用的催化剂还有:FeCl3-H2O, CuCl2-SbCl5,MnO2-AlCl3,PbO2-AlCl3等, 但是CuCl2-AlCl3体系是最好的,且当AlCl3与 CuCl2摩尔比为2:1时产率最高。
23
电化学聚合是通过控制电化学聚合条 件,如吡咯单体的电解液、支持电解 质、溶剂、聚合电位、电流、温度等, 在电极上沉积导电PPy膜的方法。电极 可以是各种惰性金属电极,如铂、金、 不锈钢、镍等,或导电玻璃、石墨和 备的导电PPy力学性能较差,这 就限制了它的应用。
Cu I + NH3 + NH3 I
I
[ [
]nI ]n
Ullman 重氮化偶联反应
NaNO2/HCl CuCl
由于Wurtz-Fittig反应存在大量的副反应,因此 使用此法的人相对较少。
46
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的PPP在结构 上一般不规整,都含有交联或多环 结构,而Wurtz-Fittig或Ullman反 应制备的PPP不但结构上不规整, 而且分子量较低。
11
采用类似的方法,以聚丁二烯为原 料,通过氯代和脱氯化氢反应制备 聚乙炔型导电聚合物,消除反应在 强碱性条件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 克服了上述缺陷。
12
CH2
CH2
+ Cl CHCl
CHCl
- HCl
13
目前最高的电导率是由Naarmann等采用催化剂所 合成的聚乙炔。 1987年西德BASF的科学家Herbert Naarman 和 Nicholas Theophilou在shirakawa方法基础上在 150℃对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良,优化了导体的性能 (遗憾不是加工问题)。熟化后聚合物经拉伸处理 掺杂后,其导电率达到2×105S cm-1。这一电导率 约相当于铜电导率6×105 S cm-1的1/3,而在相同 重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比铜高2-3倍的良好电导率。
35
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由Sugimoto R和Yoshinopo K等人于 1986年发现的方法,学术界上将这一方法统称Fe(III)法.该 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使用简单的仪器设备和反应路线,反应 条件温和、易控制,这就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该方法制各聚合物时,在大量FeCl3存在下聚合物往往 以掺杂态的形式被沉降出(掺杂剂为催化剂中的Fe3+离子), 难溶于常用有机溶剂。所以为获得本征态聚合物,人们通 常采用饱和水合肼或氨水处理法。 Fe(III)法不仅适用于合成烷基取代聚噻吩,而且进一步的 实验发现该方法也适用于合成带其它侧基的聚噻吩的衍生 物。
38
。ChenTian-an等人采用Rieke锌法合成了一 些规整取代噻吩,规整度达到98%,并且 当噻吩环上5一位用碘取代时,反应条件也 比较温和。
39
1999年,Lowe R S等人用格氏置换聚合法合成了 规整的烷基取代噻吩,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 线路简单等优点。2001年,该研究小组又合成了 一系列规整3-取代烷基聚噻吩。该合成方法具有 快速、简易的优点,可以得到相当高的规整度, 且反应无需在低温下进行,克服了Rieke锌法原料 的昂贵。此反应还可以合成3-取代酯基、醚基、 溴代烷基、烷氧基等一系列取代基的规整聚合物。 2005年,该研究小组合成聚3-十二烷基噻吩,从 而加长了链的长度,使紫外吸收红移并且导电性 能得到了加强。
36
规整3一取代聚噻吩
1990年,Leclerc M等人合成了3,4-二烷氧基 聚噻吩,发现当3,4位被相同的取代基取代 时,结构变得相当规整。1991年,Jonas F 等人合成了3,4-乙二氧基聚噻吩PEDOT,具 有相当好的环境稳定性和导电性,可以用 作透明电极。
37
1992年,McCullough R D等人己合成出了几 乎100%纯度的头尾(H-T)相连有规聚合物。 该路线合成得到的规整取代聚噻吩的光电 性能较之无规聚合物有很大的提高,缺点 在于该反应需低温条件下才能进行。
5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Robert H. Grubbs及其合 作者以烷基钛络合物为催化剂将环辛四烯 转换成了聚乙炔。虽然Grubbs报告中的聚乙 炔的电导率约35000S/m,但和其他聚乙炔一 样既难加工也不稳定。然而, Grubbs及其合 作者通过对环辛四烯引入烷基,得到了人们 所希望的易溶、可加工成型的取代聚乙炔, 虽然烷基取代基明显降低了导电性。
40
聚噻吩衍生物的掺杂导电率
解其 噻 液电 吩 中化 的 进学 聚 行聚 合 。合 电 必位 须高 在于 非 水 电,
1.5V
41
三、聚对苯撑的合成
聚对苯撑是由化学性质稳定的苯环 构成的。即使在空气中也具有耐高 达500℃的耐热性。它具有刚性的 棒状结构,在晶体中显示与聚乙炔 有相似的堆积结构。
26
他们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 作添加剂,在对甲苯磺酸钠水溶液 中制备出拉伸强度达127MPa的PPy 膜,这一力学强度迄今为止仍是文 献报道的最高值。
27
为了改善PPy的溶解性,3位取代的 聚吡咯衍生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 意,这些衍生物有些是可溶的。目 前已经分别合成了聚(3-烷基吡 咯),聚(3-烷基噻吩吡咯)等。
6
王佛松、钱人元等人用稀土Nd (或V)及烷基铝作催化剂,通过 改变溶剂或添加剂的种类及稀土/ 烷基铝的比率获得了具有纤维状结 构的聚乙炔薄膜,其电导率在 10~1000 S/cm。
7
曹镛等用TiOBu4/AlR3为催化剂, 用纯的四氢呋喃及苯甲醚为溶剂, 得到了球状或颗粒状的聚乙炔膜。 王岱山等通过对Shirakawa催化体 系进行特殊处理,得到了高性能的 聚乙炔膜。
33
Ten Kanyue等合成了一系列烷基取代聚 噻吩衍生物,掺杂前为深红色,掺杂 后最高电导率达1~5S/cm。 史金以三氟化硼-乙醚和AlCl3/CH3CN 作为催化剂在低电位下进行电化学氧 化聚合,可以达到金属铝的电导率。
34
1995年,McClain MD等人于报道了另外一种合成可溶性 聚噻吩的方法。这一方法首先将3-烷基噻吩在HgCl2和醋 酸钠存在下转变成2,5-二氯汞化物,再将其在铜粉和少量 PdCl2存在下在吡啶中进行聚合。该方法也可获得高分子 量聚合物(Mn=26K)。其优势在于不仅可以用来合成烷基 聚噻吩,而且经改进后也可用于聚烷基噻吩酮及其衍生物 的合成。资料显示这些衍生物仍具有较高分子量,但由于 其合成过程稍繁杂,而且作为副产物要产生毒性汞化物, 所以目前尚未被广泛采用。
第四章 导电高聚物的合成
几种主要的导电高聚物
聚乙炔 聚吡咯和聚噻吩 聚对苯撑 聚芳香撑乙烯 聚苯胺
2
一、聚乙炔的合成
白川英树等——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浓 稠液表面上使乙炔聚合,得到高结晶的、 具有拉伸性能的薄膜状聚合物。通过掺杂 显示出很高的电导率。
CH CH Cat. ( CH CH )
28
改善加工性的方法
PPy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的方法: ①将聚合物和吡咯单体共同溶于某一种溶剂中, 蒸发溶剂得到含吡咯单体的聚合物膜(或其它型 材),然后加入氧化剂及掺杂剂三氯化铁使吡咯 在聚合物基体内聚合成为导电性PPy。 ②先将三氯化铁分散在基体聚合物中(一般要求 基体聚合物有极性,如PA、粘胶等),再将吡咯 单体引入基体聚合物,发生原位聚合反应,生成 聚合物基聚吡咯复合材料。
44
②PPP-T 法:Toshima等使用CuCl-AlCl3作催化剂, O2作氧化剂,成功地制备了PPP
这个方法相对PPP-K法来说,其最大优点是 无对环境有害的副产物。其它的聚芳香撑也可以 通过类似的方法来制备,只须采用不同的氧化剂。
45
1、化学聚合法——二卤芳烃的偶合
Goldfinder用Wurtz-Fittig反应,Claesson用 Ullman反应也制得了低分子量的PPP。
8
利用通常的搅拌聚合法所得到的粉 状聚合物电导率比薄膜状聚合物低 的多。不过,生成凝胶状的聚乙炔 可通过加压成型使其成为细孔的板 状,再掺杂可显示出与薄膜状聚合 物相比拟的电导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