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

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

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
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民生和人民安居的大事,尤其是近年来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深圳市地质地理环境的变异,进而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深圳市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就显的格外重要。

文章中既对深圳市的地貌和环境做了调查也分析目前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并针对地质灾害情况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这既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看参考的依据,也为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1 绪论
1.1 深圳市地质灾害的研究背景
深圳地区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靠近海域且降雨量充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急速发展,城市大幅度建设等人类的对自然的改造幅度巨大带来的明显地质环境问题,存在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多、群发性、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和时间上的集中性等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圳地区泥石流、崩塌等突发地质灾害共造成四百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地质灾害在学术上的定义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引起,可以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作用类灾害。

在生活中通常给人们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的是突发类的灾害,因其是突如其来的并且在极短
的时间内就能结束灾害过程,所以在预报和监测方面具有较大困难,常常会使人防不胜防、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这一类的灾害主要有火山喷发、塌坡、泥石流和地震等,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前兆不明显。

在我国因地理原因有很多地方地质灾害多发且分布极广,深圳就是这类地区的代表之一。

近年来深圳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稳步进行,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就是要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其潜在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

1.3 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泥石流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此后,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由于其极具复杂性,在泥石流学科研究中,每取得一点进展研究者都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生产、科研单位先后作了不同程度的工作,通过地质调查、航空卫星照片、物探、钻探、试验测试等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006年初所进行的斜坡类地质灾害普查资料和部分边坡危险性评价报告及区内的工程建筑地质勘察报告。

深圳市内至今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最初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仅限于单沟流域,80年代末开始对泥石流进行区域危险度评价。

1995年以后,提出新的评价方法,区划原则考虑相似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等,多因子综合考虑,克服了权重法本身由于硬性的取值代表性不好的缺点。

综合评价模型属于经验模型范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推理和统计方法建立的
评价模型。

2 深圳市的地理与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理环境背景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隔大亚湾与惠东县的平海半岛相望,南以深圳河为界与香港毗邻,西临珠江口伶仃洋,北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

深圳市泥石流类型主要为火成岩单沟泥石流,大部分沟谷内无常年流水,且植被茂盛,松散堆积物少,诱发泥石流的外动力主要为暴雨。

所以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查明的潜在泥石流沟的分析,运用合适的方法,对调查区域泥石流进行预测更具有实际意义。

2.2 地质环境背景
深圳市是因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座海滨城市。

在市区的东西两边主要分布着花岗岩,在中间则以变质岩居首,部分地区分布有砂岩、泥岩及变质的板岩、粉砂岩,深圳大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构造形迹。

滑坡这一突发式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市区的中部。

在市区东西两部分变形主要为岩质崩塌、落石和坍塌等坡面变形,在砂岩、泥岩地区则多发滑坡。

地质灾害通常都是因地质上的构造引起的,而深圳大断裂的两边正好是地质灾害多发地。

3 泥石流灾害的研究
3.1 深圳市泥石流灾害的情况及其影响
由于深圳市近几年来城市规划幅度较大,多个地区都存在大面积的建设工程由于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加大,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新
形成了各种斜坡、建筑垃圾成堆乱放等加之深圳的降雨量较大,雨季持续时间较长等情况造成泥石流频发。

深圳市泥石流的两大特征:灾害一触即发,反应时间较短;多地区同时发生泥石流地质,规模较大,破坏力强。

深圳市多次组织了相关人员对泥石流地质灾害开展调查与研究,也出台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虽然已将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的大幅损失降低,但是由于人员的限制,调查研究工作进展较慢,一些新的技术也未应运与泥石流的监控和预防中。

泥石流的危害程度极为严重。

它通常比滑坡、洪水、崩塌单发时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

它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危害,主要有泥石流发生后大量泥石会冲毁房屋,直接淹埋人畜、良田等。

二是对交通、公共设施的危害,主要有冲断公路、桥梁,淹埋行驶的车辆,造成交通瘫痪和交通事故。

三是对矿山、生态景观、人文建筑遗产等危害。

泥石流多数发生在山坡,可直接填埋山下矿山出口,破坏坑道,严重时导致矿工死亡、矿山报废。

其对山中的千年古寺会造成毁灭性的、不可恢复的破坏。

城市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2 造成泥石流的原因研究和防范举措
泥石流只要同时满足地理环境、物质条件和触发的因素等就易发生。

通过对深圳部分地区潜在泥石流的调查及勘查成果中不难分析出泥石流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诱发因素主要为水源、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其中水源条件既是泥石流形成条件,又是诱发因素。

由于地质灾害成因本身复杂性很高,演变过程通常又都是动态的、影响因素较多、作用方式复杂;而另一方面预
测又分阶段性和颇具多样性。

所以深圳市的灾害防预工作还需加强和进一步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