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政治常识新课标

高三政治常识新课标

高三政治常识(新课标)前言【教学课题】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和方法【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政治常识》的主要内容。

理解: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分析说明学习《政治常识》的意义。

〖能力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使学生明白:作为跨世纪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应该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要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教学重点】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什么是政治现象【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课型】新课【授课时间】【课时安排】一课时【--】作为前言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知,然后结合整课内容的知识框架来给学生讲解政治的含义及其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什么是政治?如何区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知识结构“政治”一词,既抽象,又难懂。

确实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

每天学到这里时,学生总认为“政治”太空洞,太遥远,太博深。

很难一下子对它加以想像和把握。

为此,必须把握“政治”的根源、实质和核心,必须弄清“政治”的性质、目的、变化与含义“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即: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

“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

“政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政治”关系的变化是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任何政治变革都可以从经济上找到其终极原因。

“政治”的含义,即: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二、教材点评要想深刻理解“政治”的含义,必须理解和把握三种关系。

第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第二,政治与阶级的关系;第三,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因为,如果脱离经济去谈政治,政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政治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符合实际,同时政治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实际意义。

又因为,纵观人类历史,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的阶级斗争史,使我们看到:每个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势必要展开激烈的阶级斗争。

这样,政治就自然地与阶级有着紧密的联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本质属性。

再因为,政治与国家政权具有天然的姻缘。

由于任何政治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要牢牢把握住枪杆子,必须要掌握国家政权。

因为国家政权是最重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实现和维护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对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根源于经济。

(3)政治由经济决定,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即:积极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符合人民意愿的政治活动,对经济的发展以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4)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5)政治关系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政治与阶级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2)阶级关系就是政治关系,阶级斗争就是政治。

(3)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4)当前国内的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关系。

对于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国家政权是维护阶级统治和实现阶级利益的工具和根本途径。

(3)国家政权是最重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工具。

(4)国家政权掌握在谁的手里,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5)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总结为:(1)凡是集中反映经济利益的决策、方针,都是政治。

(2)凡是为促进经济利益的变革,都是政治。

(3)凡是阶级斗争都是政治。

(4)凡是体现阶级关系的,如:政党关系、民族关系、民主关系、宗教关系、对外关系等都是政治。

(5)凡是夺取、行使、参与行使国家政权的即:与国家有关的问题,都是政治。

比如:国家性质、国家管理形式、国家职能、国家机构、国家结构形成、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机构的性质、组织体系和活动原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等等。

因此,政治的范围很广,政治离我们很近,政治的问题非常具体,政治就在我们身边。

学好了它,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的科学内涵,也就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政治现象,哪些是非政治现象了。

三、挑战自我(一)选择题Ⅰ列宁指出:“全部问题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

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

”这表明()A.解决经济问题必须以解决政治问题为前提B.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D.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解决了经济问题也就解决了政治问题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的论断表明()A.政治是前提,经济是核心B.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D.经济建设决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要反映经济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在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政府的职能也在逐步转变。

这说明()A.政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动B.政府将不再行使管理经济的职能政企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原因D.政治对于经济具有反作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务院现成部门40个减少到_____个,并决定各级政府机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这次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_____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A.19行政B.29公务员C.25政治D.30监督联系所学政治常识,以上事实说明()A.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B.我国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有监督权各级政府机构的数量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D.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减少机构数量下列属于政治现象的有()①世界卫生组织呼吁禁烟②1995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③江泽民同志参加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纪念活动④中美关系当前所出现的严重困难是由于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造成的⑤美国汽车制造商达成协议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⑥(二)选择题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基本含义是()A.政治活动的最终目地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B.经济关系是随着政治关系变化而变化的政治活动必须有经济作保障D.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经济问题展开的2.江泽民同志指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这一论断A.强调了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B.说明了经济和政治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D.表明了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政治的实质是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对这一观点正确的理解有()A.阶级性是政治的本质属性B.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权势之争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是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D.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都是经济关系和经济斗争的集中表现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化成功。

”这说明()A.政治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B.经济能否搞上去,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政治体制改革决定经济体制改革政治的涵义包括()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政治是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斗争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D.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四、与你共析选择题Ⅰ的第1题正确答案为C。

此题首先采取排误法,即:(1)题肢本身就是错误的;(2)题肢与题干是无关的。

然后再从与题干有关的正确题肢中找出唯一最符合题意的最佳选择。

此题的A和D本身就是错误提法,违反科学性,不能成立。

题肢B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因为题干中心是讲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政治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利益服务,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

因此,只能选择C。

选择题Ⅰ的第2题正确答案为C。

因为:A题肢的“政治是”,与D题肢的经济决定政治制度,都缺乏一定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因而不能入选;B题肢的提法主要说明政治的目的,同时,正确提法应为根本经济利益,而C题肢即讲了政治活动的目的,又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做了全面改进,表明了二者的相互关系。

因为此题和题干意在说明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政策是政治问题,就在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这个经济基础,决定我们必须要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做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它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反映和维护根本经济利益的。

选择题Ⅰ的第3题正确答案为A。

B、C题肢本身有误,B肢,政府本身就是有管理经济的职能;C肢正确提法应为:政企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

D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题干是在说明经济决定政治,因此政治要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动,故此选A。

选择题Ⅰ的第4题是一个时事政策题,正确答案为B。

选择题Ⅰ的第5题,是联系第4题材料而进行的知识迁移。

此题C、D选项本身均有误,B肢本身正确,但不是题干所要说明的问题,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A。

第6题的正确答案为D。

即③④⑥属于政治现象。

因为:③属于国际组织活动,属于政治;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属于政治;⑥政党关系、政党活动,属于政治。

而①②⑤分别属于健康、卫生问题,经济发展速度问题,经济贸易问题,不属于政治的范畴,因而不入选。

选择题Ⅱ的第1题中,B、C、D肢均为错项,不能入选,因而只有A选项正确,并且符合题意,因此选A。

选择题Ⅱ的第2题,正确答案为A、B。

首先,C、D肢均为错项。

题干意在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物质文明的关系,是要考察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A、B肢均反映这个问题,故而入选。

选择题Ⅱ的第3题,是要考察政治与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