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是什么教学设计说明

家是什么教学设计说明

《家是什么》教学设计说明
潘敏二期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是在要求技能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上的突破。

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策略,将能力训练与学生的实践感悟融为一体。

《16、家是什么》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开头篇,是一篇极富真情的文章,笔墨不多,却情感真挚,文章语言浅显易懂,但颇耐人寻味。

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理解亲情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在课文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想象性复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亲情,有了爱的地方才有家。

教学重点:体会亲情与爱。

教学难点:对最后一段话家是什么含义的理解。

因为这篇课文的语言浅显,而且篇幅也不长,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读通。

学生在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后,了解课文所讲的两个故事,正是通过两个正反不同的事例向我们揭示了“家”的含义。

并能用想象的方法复述文中第二个故事,初步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了真正的家。

本教学设计旨在以老师的“情”拨动学生的“新弦”,将作者蕴含于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感染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气氛中,以求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体会感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决定学生投入多少精力学习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出示六个四字词语的填空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所填之字都是“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家”,告诉学生它是一个会意字,有两个部分构成?有了房子有了财产,古人认为这就是家了。

这样一来,更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同时在无形中又做了家的词语的积累。

二、通过语言训练,体会情感。

引出课题,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菜单,要求组内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然后,要求用直线划出“家是什么?”的句子。

直接出示最后一节,揭示主题。

这一环节的学习,既是解释“家是什么”,又是为学生理解课文后面两个具体事例而作的铺垫。

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三个“有时在”,让学生反复朗读,知道家可以在高堂华屋,可以在竹篱茅舍,更可以在无家可归的人
群里。

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本课中我采用多种渠道,理解词语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对课文的认知。

通过出示高堂华屋、竹篱茅舍的图片进行对比学习,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生字新词:“竹篱茅舍”中“舍”是多音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shè”,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1~4节。

用一句话概括两个故事分别写了什么?(1)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富翁;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热拉尔。

(2)出示填空:在洛杉矶,富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卢旺达,热拉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填空和说话练习,从正反对比这两个故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家的含义。

这其中老师适时介绍“卢旺达”本国及周边国家的地图,帮助学生理解“辗转数地”一词。

课堂上,更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抓住①热拉尔辗转哪些地方?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③他悲喜交集些什么?指导学生复述,通过学生的复述,进一步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的意思,体会亲情对家的重要性。

课堂中朗读形式的多样,可以激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有所悟、学有所得。

在反复朗读课文后,理解“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

用想象的方法复述文中第二个故事。

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只要选择其中一处展开想象,说具体就可以了。

三、通过回忆,进一步体验情感。

每一个学生都是在一个十分具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每一个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与感受也是不同的。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与课文内容想融合,他们也就能对课文内在的“情”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地去领悟。

因此,在最后总结课文部分再次让学生朗读第5节,体会自悟,然后结合自己生活来介绍温馨的家庭生活,学着诵读小诗,让孩子在回忆中感受,在回忆中体验——再次体会有了亲情,有了爱就是真正意义的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