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报告名称: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学生姓名:秦**学号:**********指导老师:曾**2014年5月10日星期六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秦衣阳 2013064031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对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更加的深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演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马克思主义也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更加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经过前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当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也要做好万全准备,规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方法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组合。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全球化的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则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式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它也使各国成为全球化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一个大工厂。
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更为便捷的通讯和运输条件的出现、日益先进的贸易手段的使用以及各国政府采取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全球贸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商品贸易增长速度加快,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以及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以致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最重要的增长源。
全球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2010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18.33万亿美元,增速为13.8%,远高于世界经济2010年达到的4.75%的增长率。
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更为规范,对全球贸易活动进行规制和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趋于扩大,有力地推动了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加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和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和融合,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交易的发展,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使得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快速流动。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量超过10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约4万亿美元,而2004年仅为1.9万亿美元,年增速高达18.4%。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借助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各种形式的联系,实行跨国投资和生产的过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和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全球生产和要素流动的主体力量。
跨国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进行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将全球的生产连为一体,并且形成生产---研发---销售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兼并、收购、合并的方式组成“战略联盟”,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
跨国公司推动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跨国公司内部的人员交流、经营管理、产品生产呈现出“无国界”的趋势。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的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20实际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国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对各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透过多次金融危机等经济事件,人们意识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和应对不可能产生的破坏性。
;尽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论,但有一点已经得到人们的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的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
(一)经济全球化的利从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两个方面谈论经济全球化的利。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文中谈到,国际贸易历史悠久,使其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传统贸易理论,尽管在历史时期地区性贸易盛行,但从整体上看,全球市场仍是被分割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盛行,传统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逐渐开始发生改变,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和经济体都参与全球大市场,使市场越来越趋向于向全球范围推进。
很明显的是在1978年世界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是9.2%,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起来后,贸易理论的创新使世界贸易在1998年占世界GDP的24.3%。
(2)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密地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国际竞争、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加强了国际协调。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经济也不断加快,最明显的是国际电子产品的销售,其销售量猛增,如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销量都取得很可观的业绩,2005年第三季全球PC的销量较上半年增长了17%,尤其是苹果公司,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市场整体水平。
经济全球化使大部分国家国际贸易的增长超过了其整体经济的增长,从而使世界经济迅猛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弊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贫富悬殊、削弱了国家经济主权、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等。
(1)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冲击,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他们打着经济全球化的旗号,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以取得对该国经济政治社会的控制,进而掠夺其资源。
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危险,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在位市场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也为金融界的不少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是与国际组织的日益增多与作用日益增强相伴而行的,现代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已经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超越国家之上的政治机构和国际组织,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租住。
欧共体及欧洲联盟,一系列国家经济组织的建立,就意味着民族国家传统的主权在被削弱,主要是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硬碰硬,即国际组织采取的限制国家主权的行动与措施并不事先征得东道国的同意,如:联合国如安理会决定在伊拉克设立“禁飞区”,对利比亚实施空中禁运,授权美国建立多国部队到海地“恢复民主”。
联合国派遣的“维和部队”不仅执行着传统的“维持和平”的使命,而且直接行使着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还有就是国家组织的行动与措施一般都实现征得当事国的同意,即有关国家将部分主权权利转让给国际组织,或甘心让国家组织在该国暂时行使主权权利,如:1998年以来,联合国先后在纳米比亚、柬埔寨、索马里等国组织和实施国家监督下的民主选举。
国家组织的上述行为与措施,从根本上冲击了国家主权的绝对性,这些组织都是仗着经济全球化来削弱一些国家的主权的。
(3)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但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国家间和企业间对自然环境的竞争极大地破坏环境,有些国家和企业甚至不惜牺牲环境的代价去违章开发资源,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经济全球化下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大家都知道的是森林不断遭破坏,海洋的资源大量开发,这都导致衍生的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这些都是经济利润驱使的。
四、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考察。
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值需要使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密切,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
资本增值、剩余价值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各国经济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
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家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