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金点子

阅读金点子

我为阅读指导支几招
高新区黄家小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认真落实“真正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具体地指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目,要求广大小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丰厚孩子的人生底蕴无疑是一个有利的举措。

可是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如何让阅读成为终身的学习习惯,是广大语文老师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实践,总结了一些小妙招,仅供同行们参考。

第一招:营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灵的真正的阅读。

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好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笔者认为要让书籍能够占据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造阅读的声势,在班内建立“图书角”,安放图书橱,把学生自带的、喜爱的图书装进书橱,以确保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源源不断;同时,还鼓励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的时间,到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借阅图书。

另外,在教室墙壁上还设置“书海拾贝”、“读书园地”、“阅读指南”等版块,包含读书心语、美文摘选、佳作赏析等内容。

班内书香萦绕,学生置身其中,天长日久自然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情操必定受到良好的陶冶。

第二招:激发兴趣
在开展阅读课之初,一部分学困生对读书缺乏兴趣,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机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需要科学知识之光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需要阅读、阅读、再阅读。

”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改进学困生的方法在于阅读而不在于其他,也正如古人所说的“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生生互动”的方法让学困生也动起来,时间一长,同学们徜徉书海,畅谈心得的兴致,一些学困生也一定动心,会慢慢的也加入进同学们的行列。

在每次读书活动之后,特别关注学困生,询问他们读后的感受,设法给他们借阅他们想读的书。

这样按“需”阅读,学困生的读书兴趣自然就高起来。

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困生产生了阅读的动力,他们也与书“亲近”起来。

不少学困生摒弃了懒散、贪玩的坏习惯,走进了阅读的大家庭,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

第三招:授之以“渔”
阅读讲究的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就没有质量可言。

虽然古人说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些夸张,但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这就将阅读的数量界定了。

有了数量才能谈质量,正如诗圣杜甫在诗中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如果只求数量,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通过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化、
思想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三读法。

⑴浏览性的泛读。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⑵探求性的速读。

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

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

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⑶品味性的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⑴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⑵作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⑶写读书笔记。

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⑷作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⑸进行再创作。

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

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

(三)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第四招:分享汇报
阅读需要有时间、空间和措施的保障,才能获得真正的实效。

为此我在班上建立了读书汇报制度。

我在每天的阅读课上抽出10分钟的时间,安排两名学生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如此一来,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内外阅读中的不足,还能借助同学之间,拓宽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并且,每
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集体读书汇报活动,汇报的形式多样,可口述,可展示,也可以用书面形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还可以做图书卡片、剪贴报、手抄报……通过多种多样的读书汇报形式让学生尽情吮吸精神营养。

第五招:确保时间。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

课内阅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这就要求课外阅读也应有时间做保障,才能达到实效。

把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经常把学生领入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之中自由泛舟。

并且,平时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书至少30分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感兴趣或优美的字、词、句、段、篇,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时间长了,学生的习惯就成了自然。

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读书的质量自然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读书成才活动是一项关系到祖国未来、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需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们继续努力实践、探索,把读书成才活动更深入更扎实的坚持下去,利于当代,功于千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