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处罚法讲稿doc

行政处罚法讲稿doc

《行政处罚法》一、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宗旨《行政处罚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

这就是行政处罚的依法性。

行政处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手段,但另一方面,如果行政处罚越过了法律的约束,滥用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权,就可能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所以行政处罚法就是让行政处罚有法可依、依法处罚。

2、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

3、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4、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归纳起来,《行政处罚法》主要就是维护行政处罚的实施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两大功能。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行政处罚法》就是行政机关进行处罚的工具,它实际上更具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

所以我们的行政执法人员必须要有依法执法、依法处罚、执法为民的思想意识,克服特权思想和滥用行政处罚的现象。

三、《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是贯彻于《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实施和保障的全过程的。

《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基本原则是:1、行政处罚法定原则,该法第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这叫处罚法定原则,也就是说,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及其职权要由法律规定,主体资格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谁想罚款就罚款;行政处罚的种类要由法律规定,不能想怎么罚就怎么罚;行政处罚的依据要由法律规定,不能无法无天、我说了算;受处罚的行为要由法律规定,你不能看谁的行为不顺眼就处罚;行政处罚的程序要由法律规定。

过去在行政执法和司法中,都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实际上程序是非常重要的,程序上的依法和公开,是实体公平、公正的保证。

程序上不依法办事,就很难保证实体处理的公正。

《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这就是说,你处罚的结果再正确,只要不按法定程序办,你的处罚就无效。

处罚相对人就受不到应有的处罚,就达不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所以在坚持法定原则的时候,尤其要坚持行政处罚程序法定的原则。

2、行政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根据这条规定,公正、公开原则的要求是:①、行政处罚的依据必须公开。

就是说,你的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公开,让群众都知道,俗话说,不知者不为过。

你的内部规定不能作为处罚的依据。

注意,这里讲的公开是指向社会公开,只要向社会公开了,具体到某个人,你不能说我没看到,我不知道而拒绝行政处罚。

②、实施行政处罚的工作人员身份必须公开,即必须出示工作证或执法公务证。

③、行政机关做出处罚前,必须向处罚相对人告知处罚的事实、依据、理由。

④、行政处罚的听证必须公开进行。

公正、公开是现代社会对执法的基本要求。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处罚不是目的,处罚只是一种手段,教育公民自觉守法才是最终目的。

这就要求,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坚持程序公开,处罚要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程度相当,让处罚相对人心服口服。

不能利用行政处罚搞创收。

4、保障相对人权利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出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在《行政处罚法》中的具体体现。

四、行政处罚的种类《行政处罚法》第八条具体规定了行政处罚的种类,共四类。

1、申诫罚,即警告,通报批评等形式。

又称为精神罚或影响声誉罚。

是由行政机关向相对人发出警诫,申明其有违法行为,引起精神上的警惕,它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予以谴责告诫的处罚方式。

2、财产罚,即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它是行政机关依法剥夺相对人财产的处罚方式。

3、行为罚,即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

它是行政机关限制或者剥夺相对人从事某些特定行为或资格的处罚方式。

4、人身罚,即行政拘留、劳动教养、驱逐出境、禁止、限制出入境等。

它是由行政机关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相对人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方式。

五、行政处罚的设定根据行政处罚法定原则的规定,《行政处罚法》第九——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哪些国家机关有权设定哪类行政处罚。

第九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这里的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或者法律性文件。

第十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这里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该条第二款规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例如,国务院颁布的有关实施法律的条例。

第十一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管理执照以外的处罚。

这里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省会所在地的市、计划单列市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情况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同样,该条第二款也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之内规定。

第十二条、十三条规定,是讲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的设定权限。

国务院各部、委指定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但是,法律总是滞后的,它总是落后于社会实际。

而作为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面对法律没有规定实际又发生的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又怎么办?《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十三条的第二款分别作出了规定,即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但部、委规章中的罚款限额由国务院规定;地方规章的罚款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规定。

《行政处罚法》第十四条,是禁止性规定,除该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行政处罚设定权限外,其他任何部门、任何规范性文件都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六、第三章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所谓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就是有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5、17、18条规定,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共有三类:1、拥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本法第15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够独立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本法第17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被授权的组织必须具备二个条件:①、必须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②、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

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够独立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我们兵团的一些单位就属于这种被授权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组织。

但是注意,这种授权必须是法律、法规明确授权,即必须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才有效,农业部、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府各行政机关的授权均无效。

3、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本法第18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这种委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委托的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②、行政处罚的委托必须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明文依据,行政机关不可随意进行委托;③、受委托的组织应当具备特定的条件,即本法19条规定的:第一、它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第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第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坚定。

委托成立后,受委托的组织即成为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但它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而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进行,不能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并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七、行政处罚的管辖行政处罚的管辖,就是指各个行政机关之间确定对应受处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分工和权限。

明确了管辖,就保证了行政机关的处罚权落到了实处,也就是明确了责任,不能相互推委;明确了管辖,可以避免行政机关之间因权限不明而互争、互推。

本法第20条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一规定明确管辖的几个原则。

1、地域管辖原则。

注意,行政处罚的管辖是以行为发生地,而不是相对人的住所地或者企业注册地。

2、级别管辖原则。

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的行政机关管辖。

3、职能管辖原则。

行政处罚只能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在实践中,行政机关种类繁多,各有不同的职能,它们只能在部门的本职范围内实施处罚,而不能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实施其他部门的处罚。

4、因管辖发生争议,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5对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行政处罚的适用原则前面讲了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那是贯穿整个行政处罚法中的。

而现在讲的适用原则仅仅是关于行政机关在具体实施行政处罚时所必须遵守的准则:1、一事不再罚原则。

这是行政处罚适用方面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就是对相对人同一个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

这是防止实践滥用、重复罚款。

2、行政处罚折抵刑罚原则本法第28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行政拘留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3、行政处罚追诉时效原则所谓追诉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的有效期限。

超过此期限,有关机关就不能再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行为人也不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