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高聚物的电学性质
1. 2. 3. 4. 5. 6.
概述 高聚物的极化及介电常数 高聚物的介电损耗 高聚物的导电性 高聚物的介电击穿 高聚物的静电现象、危害和防止
大多数高聚物固有的电绝缘性质已长期被利用 来约束和保护电流,使它沿着选定的途径在导体里 流动,或用来支持很高的电场,以免发生电击穿。 品种繁多的高聚物,有着极宽的电学性能指标 范围,它们的介电常数从略大于1到103或更高,电 阻率的范围超过20个数量级,耐压可高达100万伏 以上。
高分子分子运动的时间与温度依赖性可在其介电性 质上得到反映。借助于介电参数的变化可研究聚合 物的松弛行为。在固定频率下测试聚合物试样的介 电系数和介电损耗随温度的,可得同分子 运动有关的特征谱图,称之为聚合物的介电松弛谱 ,前者为温度谱,后者为频率谱。
1 . 介电损耗的意义及其产生原因
介电损耗的意义 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中,由于消耗一部分电能,使 介质本身发热,这种现象就是介电损耗。
(1)电介质中含有能导电的载流子,它在外加电场 的作用下,产生电导电流,消耗掉一部分电能,转 化为热能,称为电导损耗。 (2)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下的极化过程中,与电场发 生能量交换。取向极化过程是一个松弛过程,电场 使偶极子转向时,一部分电能损耗于克服介质的内 粘滞阻力上,转化为热量,发生松弛损耗;变形极 化是一种弹性过程或谐振过程,当电场的频率与原 子或电子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同时,发生共振吸收, 损耗电场能量最大。
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强度P
Q - Q0 P ( )E 0 E 0 -1 S
P N NE t
极化强度是单位体积内分子偶极矩的矢量和。 分子极化率,是衡量介质在外电场中极化程度的微 观物理量。
电介质的极化程度越大,Q 值越大,ε 也越大。
介电常数,表征电介质储存电荷能力的大小。也是衡 量介质在外电场中极化程度的一个宏观物理量。聚 合物的介电常数在2.0至7.0之间。
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本来就是不重合的,自 身带有固有偶极子。将极性分子置于电场中时, 除了诱导极化外,偶极子将沿电场方向择优排列, 即取向极化。取向过程要克服偶极子本身的惯性 与旋转阻力, 故所需时间要比诱导极化长得多, 一般约为10-9s。因为分子的热运动要使偶极子取 向趋于杂乱,所以,取向极化产生的取向偶极矩 除了同有效电场强度有关外还同温度有关。
在一定温度下, 聚合物介电性质同频率有关。当频 率与取向松弛时间相匹配时, ε ″出现极大值。而 ε′则随频率增加呈阶梯式下降,其降落区域与ε″出 现极值点相对应,这一频率范围通常称为反常色散 区域。变形极化一般跟得上电场的变化, 是一种谐 振过程。但在光频的振动频率范围内,在红外区和 紫外区的频率可分别与原子和电子的振动频率相当 , 发生共振吸收,造成能量损耗。
真空电容器的电容为
Q0 C0 U
如果在上述电容器的两极板间充满电介质,这时极 板上的电荷将增加到Q,Q = Q0 +Q′,此时,电 容也相应增加为C Q C U 定义含有电介质的电容器的电容 C 与相应真空 电容器的电容之比为该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即
C Q C0 Q0
介电常数的大小决定于介质的极化,而介质的极化 与介质的分子结构及其所处的物理状态相关。 分子的极性大小是用偶极矩来衡量的。而分子的偶 极矩等于分子中所有键矩的矢量和。
电介质极化过程与分子运动的难易有关。在一定 频率下,温度很低时,分子运动困难,极化程度有 限,因此ε′和ε″都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介质黏 度下降,极化程度增大,当温度升高一定数值时, 偶极既有较大程度的取向极化,又跟不上电场的变 化,此时ε′迅速上升、ε″出现极值。再进一步升高 温度,偶极取向阻力将进一步减弱,偶极取向趋于 同电场同步变化,ε′增至最大,ε″则要降低。
极性聚合物带有固有偶极子, 偶 极子的取向极化过程伴随着分子运动 过程。高分子的运动单元尺寸大小不 同,运动模式各异,其松弛时间也不 一致。不同尺寸的运动单元及其协同 运动对应于不同环境下的偶极子取向, 因其受阻程度不同而在介电松弛谱上 出现一系列损耗峰,介电系数则在相 应的温度或频率下发生突变。这种现 象同动态力学谱的复柔量的变化相似。 习惯上按照介电损耗峰在谱图上出现 的顺序从高温次用α,β,γ等命名。
前面是讨论高聚物在弱电场中的行为。
在强电场(107~108伏/米)中,随着电场强度
进一步升高,电流~电压间的关系已不再符合欧
姆定律,dU/dI逐渐减小,电流比电压增大得
更快。
当达到dU/dI =0时,即使维持电压不变,电流 仍然继续增大,材料突然从介电状态变成导电状态。 在高压下,大量的电能迅速地释放,使电极之间的 材料局部地被烧毁,这种现象就称为介电击穿。 dU/dI =0处的电压Ub称为击穿电压。 击穿电压是介质可承受电压的极限。 介电强度的定义是击穿电压Ub与绝缘体厚度h 的比 值,即材料能长期承受的最大场强: Eb = Ub/h Eb就是介电强度,或称击穿场强.
高聚物的电学性质是指聚合物在外加电压或电场 作用下的行为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物理现象。 包括: 在交变电场中的介电性质 在弱电场中的导电性质 在强电场中的击穿现象 在聚合物表面的静电现象
绝大多数聚合物是绝缘体,具有卓越的电绝缘性 能,其介电损耗和电导率低,击穿强度高,为电 器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介电材料和绝缘材料。例如, 用于制造电容器,用于仪表绝缘和无线电遥控技 术等。 高聚物的电学性质往往非常灵敏地反映材料内部 结构的变化和分子运动状况,因此电学性质的测 量,作为力学性质测量的补充,已成为研究高聚 物的结构和分子运动的一种有力的手段。 电学性质的测量方法,由于可以在很宽的频率范 围下进行观察,显示出有更大的优越性。
实际体系对外场刺激响应的滞后统称为松弛现象。 在交变电场E = E0 cosωt(E0为交变电流峰值) 的作用下,电位移矢量也是时间的函数。由于聚 合物介质的粘滞力作用,偶极取向跟不上外电场 变化,电位移矢量迟后于施加电场,相位差为δ,
即
D=D0 cos(ωt-δ)=D1 cosωt + D2 sinωt
除了变形极化和取向极化外, 还有一种发生在非 均相介质界面处的极化。它是在外电场作用下, 介质中的电子或离子在界面处堆积造成的,称为 界面极化。这种极化一般需时很长,从几分之一 秒至几分钟,甚至更长。因此其测量要使用低频 技术。这种界面极化现象可用来研究高分子多相 体系的界面行为。
分子极性的大小同其组成有关,双原子分子的 偶极矩是化学键的键矩,而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 是各个键矩的矢量和。 高分子极性一方面同化学键的极性有关,另一 方面要受到分子结构的对称性的限制。 介电系数大小还同偶极子取向的难易程度有关。 极性单元在高分子链中的位置不同时,介电系数 可有很大差别。主链上的极性基团以及同主链刚 性连接的极性侧基的活动性较小,而柔性极性侧 基的活动性较大,后者将对介电系数有较大的贡 献。
40
PE-CF-CNT复合体系的电热材料
HDPE与CF及CF-VGCF复合膜在不同的外加电压下的发热性能。
这种导电发热材料,通过施加不同电压,温度在室温到 90℃可控。碳纳米管的添加,既可以提高发热效率,又有 利于保持良好的形态稳定性。利用这种性能可以制备不同 形态和尺寸的发热膜,用于地热或户外服装等保温材料。
PTC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DSC测试结果
交流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60℃ R
fc
80℃
100℃
100℃
125℃
变温交流响应
AC电阻率 VS 温度
AC交流率与温度的关系 AC与DC相类似的PTC效应
临界频率与主曲线
ξ 相关长度
fc
1/ a
-b (3.1)
主曲线 (Master Curve)
绝缘体表面的静电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消失: (1)通过空气(雾气)消失 (2)沿着表面消失 (3)通过绝缘体体内消失 因此可在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已 经产生的静电。
静电沿绝缘体表面消失的速度取决于绝缘体表面电 阻率的大小。 (1)提高空气的湿度 可以在亲水性绝缘体表面形成连续的水膜,加上空 气中的CO2和其他电离杂质的溶解,而大大提高表面 导电性。 2)使用抗静电剂 它是一些阳离子或非离子型活性剂。通常用喷雾或 浸涂的办法涂布在高聚物表面,形成连续相,以提 高表面的导电性。有时为了延长作用的时间,可将 其加入塑料中,让它慢慢扩散到塑料表面而起作用。
电导是载流子电场的作用下在介质中的移动。
常见的共轭聚合物
1974年Shirakawa(白川英树)偶然发现的聚乙炔 (PA)自支撑膜的制备方法。
1977年与Macdiarmaid及Heeger合作发现这种方 法PA膜经过AsF5掺杂后变成导体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的导电性是用电阻率 或电导率 来表示 的。当试样加上直流电压U时,如果流过试样的 电流为I,则按照欧姆定律,试样的电阻
同时,升高温度对取向极化还有一种与上述机理相 反的作用:在高温下分子热运动加剧,将不利于偶 极子的取向,或者说,促进偶极子的解取向,结果 使取向极化率降低。介电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要视哪 种作用占优势而定。一般来说,在不太高的温度范 围内,取向作用占优势,介电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 加;在温度很高时,解取向作用占优势,介电系数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子的电荷分布要发生变化,这 种现象称为极化。按照极化机理的不同,可分为 电子极化、原子极化与取向极化。 1.
1) 电子极化
电子极化是指在外电场中每个原子的价电子云相 对于原子核发生位移。由于电子运动速度很快, 极化过程所需时间极短,大约只有10-15~10-13s。 当除去电场时,位移立即恢复,无能量损耗,所 以也称可逆性极化或弹性极化。
固定填料含量 采用直流(DC)电学响应
R=ρ Tm/ρ R
T
PTC跳跃温度对填料含量
有强烈的依赖性
改变填料含量
结合交流(AC)电学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