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doc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doc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作者:陈先宝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9期[摘要]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解决不公平的教育现状是当务之急;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资源配置不均、教育腐败等现象的存在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桎梏。

笔者针对这几个问题尝试探索一些解决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城乡差距教育腐败教育制度[作者简介]陈先宝(1958- ),男,河南获嘉人,新乡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河南新乡453003)[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61-02和谐社会最深厚的基础在于社会公平和利益均衡,而教育公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制度保证,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一、和谐社会中教育公平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

它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谐社会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区别;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

教育公平是指个人不因人种、性别、社会经济背景等属性因素而受到歧视性对待,并将偶然性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机会不受个人无法改变的社会出身和无法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公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即受教育机会均等、个体能力与教育资源分配对等和教育结果符合社会认同”,“教育机会均等的大规模实践也早于20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之时便已起步。

但时至今日,…教育机会均等‟的要领尚未有幸获得众所公认的界定”。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的机会同等和过程的机会同等,而结果的公平是个不确定的概念。

由于个人能力的界定主要是通过社会认可度来判断的,而学生在就业前由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以及社会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已导致了不同教育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必然导致不同的个人能力和不同的工作状况。

在社会有限的教育资源下,满足一部分人受教育的需要必然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教育需要为代价。

因此,在起点和过程不公正的前提下结果的公正只能是一种理想。

现阶段,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的歧视。

而这种观念的歧视给弱势者造成了心灵上的自卑,给未成年孩子造成了性格上的自闭、孤独、不合群以及对将来成人后诸多不利的性格趋向。

因此,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政府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人们在呼吁社会与政府救助的同时,每个人也应从自我做起,从真正意义上为教育公平做些事情。

二、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一)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前提“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无疑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

只有实现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实现社会的和谐。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正义为重要前提的。

(二)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社会,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

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

它的实现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先进的政治制度,同时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

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起先导作用。

教育最直接的功能就是促进人的智力、心理和道德的发展。

教育公平促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接受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教育。

社会成员通过受教育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使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建立起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观。

而智力、心理和道德的提升是人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公平应成为教育政策的出发点。

在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人才的同时,给予弱势人群充分的教育,大大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融入主流社会,摆脱边缘地位,实现人的充分发展。

这样,社会成员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才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三)教育公平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从长远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当教育作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手段时,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

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公平给人们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

可见,教育公平具有选拔和分配社会成员的功能,在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和实现个人社会流动中占据中心地位。

三、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及现状(一)城乡差距1.城乡家庭子女在经济上和教育上投入的差异。

由于经济和文化上的差距,城乡家庭子女在教育投入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城市居民的子女除了在学校的花费外,学校之外也有很多的花费,如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各种费用,这在小学及小学之前尤为明显。

而农村学生则不敢有这种奢望。

同时早期的家庭教育则取决于获取资本过程的时间长度,取决于他的家庭能为他提供的自由时间的长度。

从闲暇时间的拥有量来看,农村居民的时间也许并不少于城市居民,但花费在子女身上的时间远不如城市居民。

这除了观念原因外,更多的是经济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2.城乡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差异。

教育期望影响成功机会,出于保险和自我防御的心理意识,低阶层父母不会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而父母的期望又直接影响孩子的期望,一个孩子关于教育与职业的抱负又深受父母和其他同类人教育经历及文化生活机会的影响。

3.城乡早期教育结果的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幼儿园早期教育的差异,城乡儿童在进小学以前,已经有很大差异。

从知识的掌握来看,城市孩子眼界开阔,知识面广,而乡村孩子视野则相对狭窄,所了解的多是松散零星的日常生活常识;从语言来看,城市儿童由于接触书面知识较多,对普通话和书面语言掌握较好,而农村孩子在这一点上几乎是零;从艺术素质上看,城市孩子大多上过兴趣班,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而农村孩子在这方面几乎从未涉及。

(二)区域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

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在教育的投入上相对较低。

这样一来政府用于教育的投入有限,导致教育设施短缺。

再加上国家相应的、优厚的鼓励投身西部的特殊政策不到位和滞后,西部人才匮乏也就在所难免。

(三)资源配置失衡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

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

但不管竞争的结果如何,众多的教育对象只能在事实上的不公平状态下接受教育。

所以从公民的平等原则讲,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便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育公平。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

近年来,同区域或跨区域择校风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学校间的不公平竞争。

由于在竞争中优质教育资源必然处于优势,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腐败和乱收费、高收费问题也必然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副产品。

处于权力和金钱劣势的大多数公民也必然被边缘化。

(四)阶层差距低文化阶层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大众式语言”或“封闭式语言”,而高文化阶层使用的是“规范式语言”。

大学所使用的正是后者的语言,并强调和肯定社会上层的文化,漠视和否定社会下层的文化。

用人单位的关注点已转移到重点大学文凭,转移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管理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上面。

农村学生由于先天的教育劣势而由此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下、缺乏气质、胆怯、自卑,使得他们在择业时处于劣势。

四、实现公平的对策及途径(一)树立公平的道德意识观社会是贫富生活的一个共同体,东部地区的富裕也是西部及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进城务工者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上在某些方面更多于城市工作者,他们的孩子更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这方面政府要与社会结合起来,建立“百年扶困学校”,给那些上不起学的或社会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一个重新找回梦想的平台。

这些学生的培养可与企业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二)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大众教育宽进严出,体现公平;精英教育严进宽出,体现效率。

政府的职能首先应是维护公平,效率应更多地由市场调节。

在分配教育资源时,应对弱势地区、学校、群体做出倾斜,实行对弱势群体的优先扶持,并保障其具备国家教育政策和法律所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和享受符合基本标准的充分教育。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国家应抽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义务教育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三)确保教育制度的公正在研究教育公平的问题上,仅具备平等或公平的理念是不够的。

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和公平机制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由国家和社会多方统筹建立弱势群体救助系统,规划出教育优先发展区,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为此,我们首先要改革高考招生政策,克服各地之间录取分数的差异,革除那些容易成为腐败温床的制度和政策,保证招生的公正性。

其次,是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的倾斜。

可将一些条件最差的地区作为“教育优先区”加以重点扶持,来保障这些地区学生的教育质量,具体措施可由相关部门制定。

(四)确保公平的教育分流机制首先,确立受教育者地位平等的观念。

做到无论在教育分流中处于何种地位,处在何种质量、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受教育者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待遇,受到与他们身心特点相宜的教育,享有最大化的教育利益。

其次,在教育分流机会提供上实现公开和公正。

切实进一步消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异,承认机会平等的价值,提供公开、公平的机会。

[参考文献][1]叶德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韩飞舟.高等教育学费与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06(1):46-48.[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11.[4]张衡,王云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6(2).[5]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2:204.[6]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