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海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公告一、总则(一)规划目的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统筹协调海丰县各行业的用地需求,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及其他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工程,优化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控制和引导各镇(农场、林场)土地利用,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3、•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5、•关于印发†广东省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审批办法‡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发…2009‟198号);6、•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7、•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电…2010‟30号);8、•关于市县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有关问题指导意见的通知‣(粤国土资规划发…2010‟207号);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1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11、•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2、•广东省汕尾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13、•海丰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年)‣(征求意见稿);14、与本规划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划。
(三)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海丰县行政区域内所有土地,包括海城镇、附城镇、城东镇、公平镇、梅陇镇、可塘镇、黄羌镇、平东镇、大湖镇、赤坑镇、陶河镇、联安镇、鲘门镇、小漠镇、鹅埠镇、赤石镇、梅陇农场和黄羌林场。
2009年,土地总面积为178271公顷,至2020年,通过围填海造地增加土地面积57公顷,土地总面积增加至178328公顷。
(四)规划期限本规划以2009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规划近期目标年是2015年,规划远期目标年是2020年。
二、规划任务和土地利用目标(一)规划任务严格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等各项调控指标,分解落实镇级土地利用各项指标,落实上级规划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各业用地导向;保障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其他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协调城乡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土地用途管制,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建边界,科学划分土地用途区,制定差别化的管制规则,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切实保护生态敏感区域;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范围和重点区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二)土地利用目标1、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大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保障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实现。
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753公顷;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32617公顷。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至2020年,全县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001公顷以内,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控制在3927公顷以内。
2、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保障重点建设项目与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合理安排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加强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引导城镇空间合理有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理的用地保障。
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9341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47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5929公顷以内。
3、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强“三旧”改造,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控制各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程度;加大投资强度,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
海丰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具体如下:(1)控制各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程度。
至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04平方米以内,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控制在135平方米以内。
(2)加大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提高建设用地效益。
至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51万元/公顷;地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万元/公顷。
4、加大土地整治力度(1)补充耕地目标通过土地开发、坡度25度以下园地山坡地改造等途径补充耕地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至2020年,全县补充耕地义务量为2001公顷。
(2)“三旧”改造加大“三旧”改造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至2015年,全县“三旧”改造面积为335公顷, 其中旧城镇改造面积为272公顷,旧村庄改造面积为61公顷,旧厂房改造面积为2公顷。
(3)建设用地整理推进建设用地整理,至2020年,全县建设用地整理规模1026公顷。
三、土地利用区域调控(一)土地用途分区为了加强土地的科学管理,提高用地效益,根据海丰县土地利用和管制目标的差异将全县土地利用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及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等8个用途区,全县用途分区分布情况详见附图二。
1、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为360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24%,其中基本农田34260公顷,包括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32617公顷和预留的基本农田1643公顷,多预留的基本农田为上级规划下达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5.04%,用于规划期内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项目占用。
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梅陇镇、赤坑镇、平东镇、公平镇、可塘镇和黄羌镇等镇。
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区内的一般耕地,应按照基本农田管制政策进行管护。
(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3)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4)多预留的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间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
2、一般农地区全县划定一般农地区面积为162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9%,主要分布在赤坑镇、赤石镇、海城镇、可塘镇和鹅埠镇等。
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3)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
3、林业用地区全县划定林业用地区面积为855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95%,主要分布在赤石镇、海城镇、黄羌镇、梅陇镇和公平镇等。
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
(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3)区内零星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
(4)未经批准,禁止占用区内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
4、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全县划定城镇村建设用地区面积为107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1%,主要分布在城东镇、附城镇、海城镇、梅陇镇和公平镇等。
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农村居民点建设,与经批准的城市、建制镇、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
(2)区内城镇村建设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现用途使用,不得荒芜。
5、独立工矿区全县划定独立工矿区面积为7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2%,主要分布在城东镇、小漠镇、鹅埠镇、赤石镇、鲘门镇和可塘镇等。
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其他不宜在居民点内安排的用地。
(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及相关规划。
(3)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
(4)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5)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现用途使用,不得荒芜。
6、风景旅游用地区全县划定风景旅游用地区面积为11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2%,主要分布在赤石明热温泉、赤坑咸水温泉、冠峰温泉、鹅埠下北生态旅游区、海城镇旅游区、大湖旅游区、梅陇天星湖旅游区、凤翔观光旅游区和香坑旅游区等旅游区范围内。
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
(2)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
(3)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用途,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在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
(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7、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将广东海丰鸟类保护区和海丰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海丰黄羌学堂坑自然保护区等具有特殊价值的区域划入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全县划定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面积为1655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9.28%,主要分布在海城镇、梅陇农场、联安镇、平东镇、大湖镇和公平镇等。
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保护区规划。
(3)区内影响景观保护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不得占用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
(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
8、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将公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赤沙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青年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红花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一级水源保护区划入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面积为23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0%,主要分布在海城镇、公平镇、附城镇和赤坑镇。
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
(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
(3)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区内土地禁止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
(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在确定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建边界的基础上,将全县土地划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并明确各区域的空间管制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