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
“活而实,有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我们“活”主要指 建立“开放”和“弹性”的意识。要从封闭性设计向开放 性设计转换,从确定性设计向可能性设计转换,从硬性设 计向弹性设计转换,对教学过程不仅要做到预设,还要能 做到预计和预期。“实”课堂教学要能呈现出真实、平实 、扎实、充实、丰实。真实指课堂中我们宁要真实的遗憾 ,也不追求虚假的完美;平实指教师要强化日常探索与研 究的意识,很普通却有质量;扎实是期望教师追求课的真 实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充实是指追求课堂效率的 提高;丰实是期望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把握课堂 ,不仅促使学生生成基础性资源,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促使学生生成新的观点和新的想法。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往往会感受到这样的情形:有
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在厌倦、厌烦着数学, 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程度也在加剧;有更 多的事例证明,很多人离开学校后,你问他哪些数学 知识现在还能派上用场?回答是不知道。一旦数学解 题的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这样 的学习经历也给学生留下了太多的阴影,从而造就了 许多“失败者”的心态,而且这种心态一直会伴随着 他们的成长,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这不能不 说是数学的悲哀。
(4)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由于数学 的研究对象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直观背景,而是各种 可能的量化模式,这也为人们创造性才能的充分发挥 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场所。所以在数学教育中我们要鼓 励学生“异想天开、想入非非”。
(5)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交流、沟通。数学也 是一种科学语言,一种世界语言,它还是自然、社会 、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如资源的合理配 置、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等)。
数学文化意义其核心是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
式。所谓数学的观念和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 的头脑、数学的素养,准确地说是指推理意识、抽象 意识、整体意识和化归意识。比如说推理意识,它体 现了演绎逻辑的可靠性、严谨性和思维方式的广泛性 、深刻性,这有助于学生不盲从、有条理、善思辩, 在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前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能够 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凡此种种,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
值。一般认为,数学教育的功能和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提供给学生一门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以适应 今后生活及工作的需要,二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但我们也得承认,人对数学的感 悟和应用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还应该看到,数学向我们展 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 ,而且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性化的思维范式和认识模 式,一种具有新的美学纬度的精神空间,一种充满人类创 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可以让 每一人都能受益,那就是数学的文化内涵。
文化培训(比如欣赏获奖电影大片、文化沙龙、教
育论坛、文化考察或休闲、团队拓展训练、教学故事 交流等),一方面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拓展文化视 野,另一方面加深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践行教 育科研的草根化研究,卓有实效的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
数学文化的积淀,主要的阵地还是在数学课堂。许
多数学史、思想方法、生活中数学数学的美、数学的 信息化资源开发等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
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即是一种由职业因素联系起来的特殊群体 (数学共同体)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 习惯等。
数学文化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数学对于人们观念、 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所起的十分重要的影响。这 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
(1)通过数学学习能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美国著名 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学生的“求异、质 疑、怀疑、批判”等思维方式上。
价值观念决定思维方式,思维方式通过行为模式传
递出来。要实现数学文化的建设,作为数学教师首先 要能够对数学文化有充分的感知。著名华裔数学家、 国际数学的“诺贝尔”奖——费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 先生说:学数学是要有一点气质的。我们的理解就是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小学数学 老师眼里就只有小学数学知识。数有着广泛 的爱好。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具有综合的 、全面的能力和素养。
加强读书
三类书籍要读:课程教材改革方面的书籍。阅读这方面的 书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往往决定有什 么样的教育行为。观念不先行,实践一定会止步不前的。二 是学科以外的各类书籍。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出学科以外广博 的知识系统。学生的认知过程各有特点,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师需要有特别丰富的资源。我们给教师推荐了除学生在 阅读的一些数学科普读物之外,还广泛征求了一些数学专家 的建议,提出了需要数学教师需要阅读的数学专著:三是加 强自身修养的书籍。这些书籍看似与教育、教学内容没有直 接的联系,但长期阅读这些书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文化品位很有帮助,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促进作用。使得我们 能做到教书又教心。
我们更多的是将“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数学
知识”的掌握上,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服务,为培养未来的数学专业人 才服务。然而,在我们国家,只有不到1%的人将来有 机会从事与数学有直接关系的工作。这样做,显然是 只关注了少数人,而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不难 发现,我们常常不自觉的将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课 程的数学的目的混淆,而又将作为课程的数学的文化 脉络切断,在数学教育层面,使得前面提到的表象差 异不断扩大。
(2)感受数学的真善美。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数 学。数学是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的科学;数学美具有 科学美的一切特征,而且还具有艺术美的某些特征。 关注数学的文化功能和人文价值,从而真正提高受教 育者的数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得对学 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3)在数学学习中锻炼学生思维训练能力。而这又 不仅仅是指逻辑思维的训练,而是有着更为广泛的涵 义。正如柏拉图所指出的“哲学家也要学数学,因为 他必须跳出浩如烟海的万变现象而抓住真正的实质 ······”
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图
一级能力
二级能力
基础能力
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信息素养;终身学习能力
数学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 力;运算求解能力;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教学实施能力;数 学教学监控能力;数学教学反思能力
拓展能力 数学教研能力;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