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蒹葭》思考题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
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供学生独立思考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
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韩非子。
《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
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
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
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有一定的道理。
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4. 有生则必有死,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
供学生自由讨论第五讲婉约派宋词李清照思考题1. 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如作者抬眼空中“雁过也,”内心感触悲凉,“却是旧时相识”;又如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愈加触动情怀,“如今有谁堪摘”,景随步移,情触景生。
2. 你所读过的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也是借助声调韵律来抒情写意?如李颀的《送陈章甫》,李贺的《送沈亚之歌》、《浩歌》及《罗浮山人与葛篇》。
3.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伤感和惆怅,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情感,它不是强烈的生活失意的直觉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孤寂感。
通常它总是发生在气质敏感、感情细腻、学养天分较高的诗人词人身上,李清照即是如此。
4.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5.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6.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宋词的不同特点。
第六讲豪放词苏轼辛弃疾思考题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3.名词解释豪放派4.简答1)举例说明豪放派宋词的特点;2)婉约派宋词与豪放派宋词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分析。
3)除《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以外,你还读过哪些写送别的诗词作品?通过比较,体会辛词抒发感情的特色所在。
第七讲鲁迅复仇思考题1. 篇中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均指其达致生命力的“飞扬”即其价值凸显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爱人之“爱”与置爱人于“死”而达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发的,第二次则因己身“干枯”的同时“赏鉴”“旁观者”的“干枯”而达致,是“无血的大戮”所引发的。
2. 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果真的“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第八讲梁实秋下棋思考题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2. 你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吗?你是否对此有过超然、幽默的观感?引导学生自由讨论3. 作者最后的总结分析准确吗?你能否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现象做一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第九讲余光中《四个假想敌》思考题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第十讲胡适思考题1. 面对今天的实际,你认为胡适的这三条还有坚持的必要与可能吗?胡适首次讲此话时正是日寇侵占东三省、国内外矛盾纷起之际,那时尚且有此号召,何况是国家步入正轨之今日?社会浮躁、私欲膨胀、理想缺失,恰需大学生坐言起行,在社会转型期奠定一生选择的正确基础。
2. 反躬自问:我们在大学求学时代,“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是否足够强烈?走上社会之后,能否坚持理想、保持兴趣和信心,尚是将来之事,而在校求学期间若无强烈的求知求仁之志,何谈日后?3. 本文带有励志性,但没有特别强烈的语气,你认为这样写好吗?是否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任何听众,只要是有些自主性的群体,都不一定愿意接受鼓动性的、煽动性的、强烈语气的教训,特别是对大学生这样的群体。
励志而非训诫,本文因此并不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十一讲《北方》艾青思考题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是忧郁的。
很多词语都喻示着忧郁,充满着忧郁的思绪;在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
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而能给人以力量,诗中作者将忧郁化作了坚强。
2. 分析本诗在表现自然景物时对色彩的运用。
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
故诗中的色调、光彩、形象,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
3. 本诗捕捉的形象、画面有什么典型意义?诗人把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感觉,进而发挥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明晰而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暗淡的灰黄”之上“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等等。
4. 朗诵本诗,体会其内在的节奏与韵律。
朗读时注意其内在节奏,与格律诗不同第十二讲张爱玲《天才梦》思考题1. 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还是勤奋?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而这里的天才的产生,(教材编写者认为)是靠百分之九十的天分,加十分努力。
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2. 天才就意味着精神和心灵的痛苦。
天才就意味着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
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各有道理。
天才因为远较常人敏感,所以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痛苦;因为事业成功,而体会到常人所没有的快乐。
3. 你感觉张爱玲的自我描述真实客观吗?你也试着写一篇自传或自述看看。
基本上是的。
其笔调冷静客观,不掩盖自己的天才,也不讳言自己的种种“乖癖”。
没有流露出成名者的得意和疏狂,这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三讲楚辞《渔父》思考题1. 本文通过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你认为这种方式与直抒胸臆相比,优点在哪里?更加形象生动,对比更加鲜明。
2. 在屈原的执著与渔父的旷达之间,你更欣赏哪一个?理由是什么?供学生自由讨论3. 对比《卜居》,看二者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自设问答,以申己志。
渔父形象的思想观念也比较接近。
不同之处,《卜居》着力表现屈原精神的坚贞执著,而《渔父》中的屈原是站在与渔父相对立的立场上的,作品很好地保持了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张力。
(此外,还可以参看本课“参考阅读”中所附的《庄子·渔父》一文,与屈原的《渔父》比较,其区别亦与此类似。
)4. 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哪篇是自设问答的?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长林赋》第十四讲罗大佑《现象七十变》思考题1. 有人说:“假如乐谱失传,录音手段和设备丧失殆尽,那么80年代的邓丽君,也许就是两百年后的柳永;90年代的刘欢,可能就是三百年后的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