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低年级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低年级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低年级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学习习惯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儿童整个学习发展的历程,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历程。

从小学低年级着手有目的、有意识、全方位、多视角地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进行渗透、熏陶、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及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可终身受益。

既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领悟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许多是受教师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

特别是在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小,各种感官很不成熟,感知觉能力较弱,所以自主学习能力差,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就会相对偏低,作为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多引导、多扶持、多示范、多演示。

首先,教师板书一定要规范、整洁、不浮草,解题、计算认真不马虎。

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老师也就形成了书写、计算方面的良好习惯。

其次,教师应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说到做到。

比如,就拿检查家庭作业来说,教师说什么时候检查就一定要什么时候检查,不能因一时疏忽忘记检查或干脆不检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让一些胆大的学生乘机钻空子,下次作业偷懒不做,反正老师也不会发现。

长此以往,一些学生慢慢就会养成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不良习惯。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学习习惯的每一步做起,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引领、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持之以恒,以涓涓细流汇成浩瀚江河,功到自然成。

此外,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教师还要恰当地使用一些无声语言(如适当运用眼神、手势、表情、动作、姿态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有声语言的表达,训练到让学生感悟到:只要老师一个眼神,就知道做什么,“习惯会成自然的”。

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需要经过持之以恒、有意识地逐步训练才能得以形成和体现,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造成拔苗助长的结局,最终落个埋怨声声,事倍功半。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如教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课时,统计出一班种32棵树,二班种43棵树,三班种45棵树后,解决了哪个班植树最多?哪个班植树最少?这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否试着解答出来。

”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一班、二班、三班一共植树多少棵?一班比二班少植树多少棵?一班再植几棵就和二班同样多?等二十几个不同的问题,并与自己小组成员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这样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产生了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在讲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要有学生发言,就一定要调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直到大家都全神贯注、准备认真听讲的时候,才会对发言的学生说:“好了,开始讲吧”。

天长日久,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捕捉信息,学会了判断、评价别人的观点正确与否,学会了交流,继而逐步会反思矫正自己错误观点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4、培养“认真完成作业,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

写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现在许多小学生写作业马马虎虎,想早些了事,出去玩玩;还有的干脆不动脑筋,拿别人做好的作业一抄了之。

针对这些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平时要留心观察,杜绝它的形成。

要求写作业时数字要清楚,书写整洁,格式正确,还要注重对书写的及时评价,并实行激励机制,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

另外,作业中错误是难免的,关键看学生是否能发现错误,认真、及时地改正错误,并且形成有错就改的习惯。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发现错题后,把正确的答案注在旁边,加以对照,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

总之,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使良好的思考、倾听等学习习惯融入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教学。

因此,只要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习惯的惯性将会跟随学生走向社会,良好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从而完成教学的最根本宗旨,即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2二、多渠道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日常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低段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课文预习的习惯,在开学初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第一,大声读课文一遍,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带生字的词语。

第三,默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第四,大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语读正确。

刚开始预习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就带着学生预习两、三次。

慢慢等学生掌握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

在课堂上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第一,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在实验的过程中,始终以欣赏、激励的目光对待学生,让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

比如用赞许、表扬、奖赏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第二,加强行为训练。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在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训练的过程中,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化,即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

正确认识——严格训练——形成正确行为——强化训练——形成良好习惯。

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要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的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其过程为:不良习惯错误——说服教育、适当训练——正确认识——严格训练——正确行为——强化训练——良好习惯。

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工作要更耐心。

他们由不良习惯转到正确行为,既需要提高认识,又需要行为矫正,特别是需要孩子的意志努力和家长的严格训练。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将活动课内容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1)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搭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舞台。

教导处、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本着“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原则,提倡学生做到活动内容自选,活动方式自定,活动过程自管。

如: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周、举行朗诵、演讲、书法、速算、歌咏比赛、评选国文小状元、手抄报展、故事会等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校组织学生到工厂、敬老院、联谊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形成。

3.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

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教师都要和家长建立联系手册,和家长搞好配合,密切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学校重点引导家长注意以下问题:(1)从学习兴趣入手,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2)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3)父母要做学习的榜样。

(4)注意严爱结合。

三、探索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不仅能激励学生坚持良好学习习惯,预防和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更能使学生抑制自身消极的习惯,懂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

学习评价方法要突出以下特点:1.评价标准明确而具体,便于对照评价。

对应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目标,确立评价标准,力求标准条理清楚。

学校拟设计多种表格,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学习习惯的各项内容。

3.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便于评价主体运用。

通过探索,逐渐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的灵活多样评价方法,使评价科学规范。

例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形式,记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轨迹,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举措。

3.评价主体要多元,便于评价结果的公平。

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全面公平评价学生学习习惯表现,力争评价结果公平合理。

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要适中,不能太繁琐,否则教师和学生很难驾驭。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须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拒绝“人浮于事”,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思想中注入深刻,在实践中体现扎实。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们是在播种希望,期待收获学生一生的成功3《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方案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胡晔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