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调查学校所在地近两年人 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 用电子表格软件建立一个工 作表 ,处理调查情况,并在 此基础上完成一份调查分析 报告
杭州市某住宅小区人口迁移 和流动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 2006.1 ~ 2006.12 )
姓名 性别 年龄 婚姻状况 文化程度 现从事工作 原户口所在地 流动原因 离开户口所在地的时间
设置情境 引发问题 提供信息 开展活动 获得结论
“情境”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和流 动一反历史上向落后殖民地移动的现象,而变 成大多移向富国。(配上图片则更佳)
“问题”
你能说出有哪些主要因素在支配着人口迁 移和流动吗?
思考活动:让学生课堂个体完成; 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
阅读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或纵 向延伸,一般供学生自学,课上只作重点点拨, 或难点解释。一般不作考核要求。但有些阅读 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对后续教学具有较大的基础 性,应加以特别关注。如必修Ⅰ第一章中的地 转偏向力、地方时、晨昏线等。有的是相关活 动的内容载体,开展活动时,应引导学生进行
1.可以适当增加有关我国人口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影响的内容。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基本要求 2.举例说明外国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发展要求 树立发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屏弃传统陋习的观念。
1、学会欣赏: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 养育特征和多样性,了解其地理背景;
2、学会思考: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和规 律,并且能够运用于解决新的地理问题;
3、学会分析:能够描述和图示基本的地 理过程,了解地理要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抓住主导要素;
4、学会综合:要能够透视地理要素的相 关性及其形成的整体性特征;
(1)选取其它版本好的案例、活动、图片 加以替换; (2)选取学生近距离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3)选取时效好的教学内容与案例。
案例、图片(景观图)并不是教学内容 的本质性的东西,只是用来说明地理概 念、原理的辅助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能 力的载体。
四套教材的浏览网址
对教参、教辅等的几点看法
1.相对于教材而言,教参编写比较粗糙,各章体例 很不统一,捡拾了大量旧教材的教学内容,使用时应小 心谨慎。教师应更多地钻研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吃准 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必修Ⅱ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教学解析
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国荣
一、课程标准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 区别。
4.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建议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 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 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一个观念 二大内容 三大能力 四种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 空间思维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主题讨论法 问题探究法
三、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比较
宏观内容
人教版旧教材 1.人口再生产 2.人口数量与环境 3.环境人口容量 4.人口迁移与环境 5.中国的人口迁移
认真阅读并加以应用,如必修Ⅱ第二章“发达
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可能是教材编写时出现的不合理之 处,教学时应根据需要灵活处理。
➢教师可了解多套教材的编写特点,吸取 各套教材的优点,重组教材内容或呈现 方式
人教版:读图思考 鲁教版:情境问题、单元活动 中图版:章首课题、节首探索
➢教学内容可重组,案例、活动、图片可更换
。。。。。。
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 、组织 教学的重要资源,备课活动中应认真研究、充分挖掘
2.作为教师应熟悉多套教材,吸取各套教材的优点, 重组教材内容及呈现方式
3.尊重教材,但不惟教材,以审视的眼光,选择教 材内容
4.可结合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学生身边 的地理素材,丰富充实教材内容
5. 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湘教版新教材的结构
正 文
活 动
图
像
阅读材料
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 过程中应灵活整合.
正文: 用以说明地理概念 、原理、规律、特征等。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 应加以很好的落实。
图像: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 “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 重的教材表述手段。
1.根据资料,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分析我国和当地人口增长的现状,认识目前我国人口发展 存在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只是作为一种课外学习探究 的内容。
1.2 人口合理容量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1.了解“人口爆炸”的含义。 2.了解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3.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 4.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人口容量的自身特点。 5.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关材料,进一步提高辨证分析 问题的能力。 6.认识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口发展的意义,增强科学的 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
•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1920.11.19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3:56:1103:56:1103:5611/19/2020 3:56:11 A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1903:56:1103:56Nov-2019-Nov-20
人教版旧教材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四大影响因素 合理容量
人教版新教材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三大影响因素
湘教版新教材
环境的限制性(资源)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特点)
四、省教学要求的确定
1.1 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 因素。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 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资料,分析我国和当地人口的发展模式。 4.分析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进一步提高读图和分析 能力。 5.分析世界、我国和当地人口资料,增强分析、运用地理数 据的能力。
5、整合课程资源,增加教学的 有效性。
传统地理教学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依赖于现存的教参与教案选; (2)只备教材,不备大纲(标准); (3)没有充分收集有关的地理资料与信息; (4)忽视学习活动的设计; (5)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 (6)为显示方法而准备方法; (7)多媒体的设备没有和谐地融入整体的教学 设计之中。
解
最大的人 人口合理容量
法
口规模和 经济规模
适度人口规模
资源
2、结合区域地理,在特定的环 境中应用相关的基本原理
从区域环境特征(自然和社会)分析人 口增长与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原因。(上海)
从影响因素入手综合分析某一区域(日 本、新疆、浙江等)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
回忆或提供区域背景材料(文字或图片)
3、教学留白,给学生以一定的 空间和时间
地理教材改革的一个鲜明趋势是地 理知识的图像化。由于文字表述的局限 性,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的空间 分布、空间结构等,必须借助于图像来 表示;有些地理知识,如各地理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地理过 程等,通过设计出合理的示意图则一目 了然。
活动:活动在新课程占有相当重要 的地位,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收集教学资源:当地人口三率的收集分 析、外来民工的调查分析等。 (2)绘图与析图(不同类型的统计图)。 (3)问题讨论:典型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讨论 分析。 (4)撰写人口方面的小论文(研究性学习)。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一动、画一画、算一算、 想一想、归纳、总结、感悟,注重过程教学
4.倡导“情境-互动探究”教学方 式
湘教版新教材
三大类型 高-高-低模式(原始) 高-低-高模式(传统) 低-低-低模式(现代)
微观内容 人口迁移
人教版旧教材 概念 分类 影响因素 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详)
人教版新教材 概念 分类 影响因素(简) 问题研究(民工)
湘教版新教材
概念 分类 影响因素(详) 影响(未涉及)
微观内容 人口合理容量
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 因素。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 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 资源的总和。是促进教师专业 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 种资源。
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
1、课程标准 2、教材(地图册) 3、教参 4、教辅资料 5、地理信息(媒体、网络、专业杂志等) 6、学校地理资料库(筹备完善) 7、学生经验 8、环境资源
感悟: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和迁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对本章教学的几点思考
1、立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基 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搞清基本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环境承载力 与合理人口容量等。 理解基本原理:人口增长模式、影 响人口增长与迁移的因素等。
一定 区域
环境
图
环境承载力
获得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 济的发展和户籍管理政策的改革, 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流动原因趋 于多样化
人口移动的特点
◆ 从性别构成看:移动人口以男性为主 ◆ 从年龄构成看:移动人口以中青年人为主 ◆ 从移动距离看:以近距离的省内流动为主 ◆ 经济因素:对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 的人口流动影响很大 ◆气候等自然因素:通过影响生活、生产, 影响人口流动,并成为经济发展条件下新的 人口流动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 “高考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