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王哲(安康学院农生院,陕西安康,72500)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

其中“囿”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关键词: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时期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浑厚沉淀,孕育出中国古代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应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

它的“宫”、“苑”两个类别,对后世的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以老庄思想和佛教的传入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是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唐宋时期达到成熟期,文人墨客开始参与造园活动,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从而使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达。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

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皇家园林都到达了一个高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园林景观大部分是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充分体现了古代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皇家园林作为帝王生活起居环境的一部分,无论是在选址布局还是在景物构成上,皇家园林都与整个都城建设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具有私家园林所不能企及的特殊功能和宏大气魄。

皇家园林对于帝王,绝不仅仅是一个供游赏的后花园,它承托着重要的实用功能和政治意义,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帝王都把皇家园林作为与宫殿、坛庙同等重要的建设来精心营建。

1.皇家园林艺术特征与格调1.1气魄恢宏,庄重华贵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和书画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叠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书画楹联等也就成为造园的主要工作。

古代帝王苑囿规模都很大。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方圆达数百里,周长三百余里,“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规模之大,为中国历代皇家园林所不及。

1.2吸收借鉴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江南的私家园林发展到了明清,以其精湛的造园技巧、浓郁的诗情画意和工细雅致的艺术格调,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北方园林之模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

乾隆皇帝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行,但一向爱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绝不放过这“艳羡江南,乘兴南游”,“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大好机会,足迹遍及扬州、苏州、杭州、海宁等私家园林精华荟萃的地方。

凡他所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描绘成粉本,“携图以归”,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

其一,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在保持北方建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舫、谢、粉墙、漏窗、等江南常见园林建筑形式,大量运用江南各流派的堆叠假山的技法,临水码头、驳岸的处理,水体的开合变化也都借鉴江南园林。

在讲究工整格律、精致典丽的宫廷色彩中融入了江南文人园林的自然纯朴、清新素雅的诗情画意。

其二,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

清代皇家园林里面许多“景”,其实就是把江南园林的主题在北方表现出来,也可以说是某些江南名园在皇家御苑内的变体。

其三,具体仿建名园。

以某些江南著名的园林为蓝本,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于御苑内,例如圆明园内的安澜园之仿海宁陈氏园,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之仿宁波天一阁。

重在求其神似而不拘于形似,是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写江南柔美之情的一种更为难能可贵的艺术再创造。

1.3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地位的目的。

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

2.不同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2.1园林生成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朝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园林的发展亦与此新兴大帝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应,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

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2.2园林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

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这一时期的特点为:(1)园林的规模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个别规模较大的,如邺城北齐高纬的仙都苑,由暴君驱使大量军民劳动力在很短时期内建成,施工十分粗糙,总体的质量不高。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

(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比较多。

3.园林全盛期:相当于隋、唐朝(1)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但宫与苑之间往往还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的成分,例如洛阳宫中内广种松、柏、桃、柳、梧桐等树木,当时文人对此亦多有咏赞:“宫松叶叶墙头出,柳带长条水面齐”,“阴阴清禁里,苍翠满青松”等等。

(2)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如像“锦绣成堆”的骊山、“诸峰历历如绘”的天台山、“重峦俯渭水,碧障插遥天”的终南山等等。

(3)不少修建在郊野风景地带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由于种种原因都改作佛寺,有的还增建佛塔,也从侧面说明隋唐时佛教之兴盛和佛教与宫廷关系之密切。

(4)郊外的宫苑,其基址的选择还从军事的角度考虑,如玉华宫、九成宫等的建设地段不仅仅山岳风景优美,而且是交通要道的隘口、兵家必争之地,其军事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4.园林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两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的第一个阶段,主要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北宋有艮岳。

若论园林的规模和造园的气魄,远不及隋唐,但规划设计的精致则过之。

园林的内容比之隋唐较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于私家园林。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宋代皇陵之简约一样,还有当时朝廷的政治风尚有关。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进了造园的繁荣局面。

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这种倾向冲淡了园林的皇家气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宽容性。

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的第二个阶段,它上承两宋第一阶段的余绪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发展。

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建设趋于成熟,皇家气派又见浓郁,这种倾向多少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权的集权政治日益发展。

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明有西苑(北海与中海、南海的总称)和太液池。

清有圆明园,圆明园收尽天下名胜,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罕世珍品,也是我国园林艺术历史发展到清代时期一个综合的杰作。

5.园林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清代的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

大型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有许多创新,全面地引进江南明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大融糅,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鲜血液。

离宫御苑这个类别的成就尤为突出而引人注目,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如堪称三大杰作的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经过外国侵略军的焚掠之后,皇室就再也没有乾隆时期那样的气魄和财力来营建宫苑,宫廷造园艺术亦相应趋于萎缩,终至一蹶不振,从高峰跌落为低潮。

结语:纵观中国皇家园林发展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体现在皇家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一笔独特的文化财富。

在今天,帝王特权笼罩下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开,人们可以细心品味皇家园林的历史沧桑、欣赏其艺术精华。

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丁山. 移天缩地在君襟——皇家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 过元炯.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