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经》之治国谋略
作者简介:卢秋蓉(1987-),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级学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道德经》中的治国谋略部分阐述了“道”的思想精髓“无为而至”。
“无为”相对“有为”存在,是一对矛盾体。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治国篇中揭示了很多实用性观点,但考虑到论文的集中性,结合实例和社会现实,从社会的角度,浅析治国谋略的三个方面,找到其内部的思想共同点“无为”。
关键词:无为;平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思想,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一书,重在论道,道,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并非人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探索,认识才有所了解。
按照《道德经》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论道、治国、修身、养生、砭时、议兵),重点突出论道和治国。
考虑到集中性,我们暂且把讨论的范围限定在治国篇。
在治国篇中,老子提到了很多观点,尽管在当时具有超前性,无法实现,但是对于现在,却很实用。
众多观点中,本论文结合《道德经》实例与现
实状况,浅析这三个方面(无为,平等,无弃人、无弃物)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横向分析,文章这三点是独立的板块,是治国的三个方面;纵向思考,却是相铺想成的,始终贯穿于根本“无为而至”。
一、以人为本,无为而至
“无为”一词首先出自于《道德经》的“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
①“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其“有为”目的。
老子认为天下的百姓是圣神的,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以强制的办法取得天下。
即使这样得以天下,注定会失败。
强制的办法获取天下是“有为”而治,不是“无为”而治。
老子提倡圣人“无为而治”的想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无为”之道。
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先进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值得广为流传,发扬光大的,而“无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以人为本。
治国之人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不损害人民利益,不伤害人民群众就是以人为本。
老子主张“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理国家,人民和谐是天下和谐的根本,从而达到君民和谐。
二、不偏不移,平等相待
“不偏不移,平等相待”是老子构建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
阶级局限性的封建社会与平等相待的无阶级社会是相矛盾的,在当时是无法实行的,只能是老子的一种超前设想,是对“无为”思想的一种体现形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这句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生长消亡。
圣人同样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同样,圣人对待百姓也是没有偏爱的,他不会带有主观臆断,而是客观的,没有厚薄,而是平等的相待任何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作息。
③
“不偏不移,平等相待”同样受到了现代人的追捧,并加以倡导,是值得肯定的。
从社会的角度,人本身就是带有主观性的社会人。
圣人也是人,他只是比一般人具有更高地境界而已,要做到此境界谈何容易。
人是社会人,依靠社会,融入社会,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可能做到这点。
不管是那个时代还是现代,常人或者是圣人都不可能做到此境界,只可能接近于“不偏不移,平等相待”。
但是,我们不能做不到就不去做或者不努力去做,要争取做到更好。
三、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道”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而其表现形式“无为”更是无处无有。
老子恪守“无为而至”的原则,要用顺应自然的思想对待好与坏。
有道者要有“无为”,更要有无弃物,无弃人的心怀。
老子指出不善者和善者都是有用的。
善者可以为老师,不善者可以作为学习资料,为善者提供借鉴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不善者不是终身为不善之人,而是通过改造转化成有善者。
同样的道理,物也是如此,没有用的可以成为有用之物,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对待它,
用什么办法让它成为有用处的。
④
这思想是不受社会所抛弃的,完全没有阶级局限性,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有用的,甚至广受好评。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听到把社会人分为一类、二类、三类,而一类就是做官的、挣钱“体面”的;二类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三类就是最普通的百姓。
从经济和贡献角度,我们常常无意识的把三类人归为无用之人,二、三类看作为有用之人,甚至,有些人会瞧不起三类人或者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这种现象是有的,我们不能否认。
从古至今,都有犯错误的人,我们往往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在老子的思想里,这是不可取的。
用老子的观点就是,他们可以作为素材,为有善者提供借鉴,同样,他们也可以通过改造成为有善之人,所以,我们要用圣人的标准来对待他们,不抛弃,不丢弃他们。
同样,我们应该用这种眼光来对待周围的万事万物。
老子“人无弃人,物无弃物”的观点是顺应当代社会的,同样也是“无为”的一种体现形式。
《道德经》治国篇中的这三点思想尽管在当初是超前的,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无为”思想是由“道”派生出来的,直接体现了“道”之精华。
“无为”、“平等”、“无弃人弃物”都是治国之谋略,这些谋略是治国篇中的精华,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而且会在发展中不断的强化。
注解:
①饶尚宽,《老子》,中华书局,2006,第5页
②饶尚宽,《老子》,中华书局,2006,第74页
③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第172页
④师晓晖,《老子.庄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第39-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