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向细目表介绍

双向细目表介绍

(2)避免同一内容在不同题型中重复出现。

同一内容在不同题型中反复出现,是拟卷的一种失误。

运用双向细目表,可即刻反映出内容及分值和分布情况,是绝不可能出现同一内容重复考核的问题的。

(3)便于考前复习,提高考试及格率。

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检验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考试促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掌握,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所以,考前复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总结性的教学,不主张为了及格率而按考试卷的具体内容给学生进行复习,但是,如果按“双向细目表”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则是可取的,也是很有效果的。

“双向细目表”所涉及的是内容分布、题型分布、分值分布,而不涉及具体的考试题目,使得复习既有广泛性又有针对性,真正做到了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4)便于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审核。

要对试卷进行审核,应在“双向细目表”基础上进行,否则只能是按教材的章节内容对试卷进行审核,这种既费时又费力的审核工作很难长期坚持。

总之,运用“双向细目表”进行拟卷,是规范出卷工作的一项基本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出卷中的盲目性,对规范教学、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命题的责任心、提高考核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制作双向细目表的程序如下:
(1)列出大纲的细目表
任何测验,都是针对具体的学科内容进行的。

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内容,不同知识内容在该科教学中的相对重要性有多大,不同知识内容所应实现的知能目标是什么。

这些都是测验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编制细目表时,应先列出课标或大纲的细目表。

(2)列出各部分内容的权重
应根据教学内容在整体学科中的相对重要性,分配相应的比重。

比重多以百分比表示。

这个分配的百分比例,既是教学时间、精力分配的比例,也是测验试题数量、考试时间、分数分配的依据。

这个比例,就是说的“权重”。

(3)列出各种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目标的权重
测验题不仅要对学科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也要涵盖所确定的学习水平目标,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目标,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对六级不同目标合理权重。

确定目标权重时,除考虑学科特点外,还应适当强调高级目标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对这类目标分配以较大的权重,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4)确定各考查点的“三个参数”
在欲测知识的内容和其应达到的学习水平所对应的格子内,分配各考查点的知识内容和题型,再根据相应权重算出的各得分点的实际分数值。

如,第一大题第4题2分,用“一、4(2分)”表示。

其实我们现在常用的赋分方法都是实际中经过检验和经过加权后的,如填空题一空2分,单选题每题4分等。

(5)审查各考查点的分配是否合理
审查包括两个方面:审查各级学习水平所占百分比的分配是否合理;审查各知识内容及各单元内容所占百分比是否合理。

总之,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应严格遵循有关工作程序开展,以防止疏忽出错。

5、双向细目表指导完成命题
通过以上的工作,就使试卷的内容效度有了可靠的保证,从表中就可以看出内容分布和学习水平分布的情况(易、中、难分数分布情况)。

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由于主观随意性产生的覆盖面过狭、过偏,试题过难、过易的状况。

(1)选定测验题型
对于测验的内容用什么形式将它们呈现在卷面上,这就涉及到题型问题。

在选定题型时,应遵循形式与内容一致的原则,题型不要过于繁杂,但也不要过于单一。

(2)草拟测题
草拟测题就是将测题用文字形式予以表现并对测题的数量与排列顺序作出安排。

一般说来测验数量越多,测验越可靠,但由于测验数量受测验难度和测验的实施时间的限制,故教师应依据这两个因素决定测题数量,以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答完。

对已经选定的测题,还要进行排列,一般是先易后难,先客观式后主观式,以增强学生答题的信心与兴趣,并有时间对论文式试题进行深入思考。

(3)修正并选定测题
草拟的测题并不见得都符合要求,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测验的一些质量指标对其进行增删和修正。

主要是综合考虑试卷的总体难度、题量大小等问题,因为不同的题目搭配在一起,由于相互作用,会使原来各自的难度和答题时间发生细微的变化,这时需要重新进行总体上的综合考虑。

再就是看试题表述是否简洁、规范,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图形是否优美,能不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舒适感,试题语言亲切,能给学生带来信心与动力,而不是带来紧张气氛,这样就可以减少非实质性因素而带来的不必要误差。

(4)试做
由命题人员单独、正式地对试题解答一遍,以发现问题,加以改正。

命题人员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有效性。

即测验题必须反映测验目的和测验内容方为有效。

测验题反映测验内容越好,其有效性越高(同时也要看是否体现命题原则)。

②时间性。

作答时间是否够用。

比如100分钟的考试时间,出题人认真读题、认真作答应在5 0分钟内完成。

③合理性。

答题量与赋分值是否合理,答题时间应和分值成正比。

试题难度大、作答时间较长的,分值应大一些,反之亦然。

④简明性。

文字表述是否易懂,要求文字表述一定简明,选用常用词,不用生造词,多用简单陈述句,少用多重复式句,特别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句。

⑤准确性。

表述准确,用词恰当,概念、原理引用正确不能含糊或有误,图表清晰、计算条件充分,包括标点符号、字母的正体、斜体使用都要准确。

(如物理学科中:物理量为斜体,单位符号为正体)
⑥鉴别性。

难度分布是否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