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

《刑法学》

改编自《刑法学》(第四版)的案例集锦1、【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A租用了某房屋,准备组织他人卖淫,B受A的指使从外地招募、运送了若干人员,但在被招募、运送的人员还没有开始从事卖淫活动(A还没有着手实行组织卖淫行为)时,A、B即被抓获。

问:A、B 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A预备、B既遂。

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成立,以客观上存在已经组织、正在组织或者将要组织卖淫的人为前提。

但由于该罪不是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而是侵犯社会法益的犯罪,又由于该罪是帮助犯的正犯化,故B的行为依然成立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既遂,A是组织卖淫罪的预备犯,但同时也是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教唆犯2、【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与乙素有恩怨,遂捏造乙强奸的事实,并趁出国旅游期间向外国司法机关举报了该事实,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诬告陷害罪?为什么?【参考答案】构成。

诬告陷害罪是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一个罪名,其法益是被诬陷人的人身权利,而非司法管理秩序。

该罪的成立要求同时具备捏造犯罪事实和向有关机关告发这两个条件。

这里的“有关机关”,不限于中国的国家机关。

据此,本案中的甲成立诬告陷害罪。

3、【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某日,A男一路尾随B女,见B女进入女厕所之后,A男也溜进女厕所并对B实施了奸淫行为(当时厕所无任何其他女性)。

在此期间,A、B的声音都很大,惹来了很多好事的社会青年在厕所外旁听并议论纷纷。

问:对A男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A男的行为成立强奸罪,且系当众强奸,应加重处罚。

当众强奸妇女,是强奸罪的加重处罚情形。

根据命题人的观点,只要在不特定或者众人能够看到、感知到的公共场所强奸妇女,就属于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应加重处罚。

4、【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B在撬他人保险柜时口干舌燥,A见状就递给B一瓶矿泉水,使得B得以继续撬保险柜,最终B窃取了数万元现金。

问:A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A成立盗窃罪的帮助犯。

外表无害的“中立”行为(日常生活行为),如果对最终结果的发生具有物理的原因力或心理的原因力,应认定为帮助犯。

本案中,A的递水行为为B的盗窃提供了物理原因力,系帮助犯。

5、【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自幼有病理性醉酒的毛病,一旦喝醉,就成为完全精神病人。

某日,甲欲抢劫乙女,于是甲故意让自己喝醉,并对乙女实施了暴力,但结果却是对乙女实施了强奸行为。

经查,甲在实施暴力行为时就已经丧失责任能力。

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与抢劫罪(未遂)的想象竞合犯。

在原因自由行为的场合,只有行为人开始实施与结果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的行为时具有责任能力,才需对该罪负责。

本案中,甲的喝醉行为与故意伤害行为和抢劫行为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应认定为上述两个罪名的想象竞合犯。

6、【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自幼有病理性醉酒的毛病,一旦喝醉,就成为完全精神病人。

某日,甲欲抢劫乙女,于是甲故意让自己喝醉,并对乙女实施了暴力,但结果却是将乙女强奸。

经查,甲在实施暴力行为时依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在实施奸淫行为时已无责任能力。

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定性?7、【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乙正在举枪射击丙,为了确保丙的死亡,甲在乙的背后于乙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乙同时开枪射击。

丙中弹身亡,但不能查明被谁击中。

问:甲、乙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和乙分别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请注意:如果知情一方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则不能认定为片面共犯。

本案中,由于不能查明甲的行为对丙的死亡具有物理的原因力或心理的原因力,所以甲不成立片面的共同正犯,只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乙也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8、【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平素爱收藏,近日收藏了伪造的人民币、美元、英镑若干,引得几个朋友前来观看。

其中乙表示想购买,被甲断言拒绝,声称自己根本就不想卖,只是出于个人爱好收藏而已。

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成立持有假币罪。

由于刑法并没有要求出于使用目的而持有假币,因此,“以使用为目的”就不是持有假币罪的责任要素。

假币属于违禁品,禁止个人收藏,否则也会侵犯货币的公共信用,故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持有假币罪,但在量刑上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9、【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在14周岁生日当天中午,大摆筵席。

席间,甲与好友乙发生争执,当晚,甲偷偷溜进乙家,在其水杯中投放了剧毒物质。

第二天早7点,甲醒酒,懊恼不已,但想到乙在生日宴会上当众与自己争吵,就没有理会投毒之事,后乙中毒身亡。

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系间接故意。

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先行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因而不必具有有责性。

甲在生日的第二天已满14周岁,对自己的先行行为引起的危险具有了结果防止义务,故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10、【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到某森林盗伐林木4立方米,刚欲将林木装上车开走,被森林看护员乙拦住。

甲为了逃跑,用利器将乙刺成重伤后离去。

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系事后抢劫。

根据命题人的观点,盗伐林木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故实施盗伐林木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适用刑法第269条的规定,认定为事后抢劫。

11、【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预谋毒死自己的妻子乙,于是在妻子的水杯里下毒。

甲知道妻子下午三点钟会回家,于是放心地出门了。

没想到乙一点钟就提前回家了,喝下毒药死亡。

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成立故意杀人罪(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论处。

下毒只是杀人的预备行为,甲并未实施杀人的实行行为。

请注意: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系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的一种,而因果关系,必须是犯罪的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

无实行行为,就谈不上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问题。

12、【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乙正在对丙实施抢夺,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马上就要制服乙,但乙却“急中生智”地大喊:警察来了!甲回头一看,乙趁机溜走,丙的价值1万元的项链被乙夺走。

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防卫行为制止了不法侵害时,自然成立正当防卫。

但是,正当防卫的成立并不以防卫行为现实地排除了不法侵害为前提。

换言之,只要具有排除不法侵害的可能性时,即使客观上没有排除不法侵害,也依然成立正当防卫,本案即属于这种情况。

13、【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警察甲在追捕歹徒乙的过程中,乙突然掏出随身短刀,朝甲刺去。

甲不得已进行反击向乙投掷石块,但并未击中乙而是击中了过路之行人丙,使丙受轻伤。

问:甲对丙的行为该如何认定?为什么?【参考答案】甲的行为成立紧急避险。

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进行紧急避险,但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但如果因正当防卫而导致第三者遭受伤害的,根据张明楷老师的观点,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进而阻却责任故意。

14、【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乙对甲实施暴力侵害,甲为了反击,而向乙投掷石块,但并未击中乙而是击中了过路之行人丙,致丙轻伤。

问:甲对丙的行为该如何认定?为什么?【参考答案】甲的行为成立假想防卫。

丙并未实施不法侵害,但甲的防卫却导致了丙的伤害结果,应视为一种假想防卫,阻却故意责任。

15、【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司机甲醉酒后驾车,在县城主干道上将乙撞成重伤后仓皇逃走。

在逃逸过程中,因高度紧张、车速过快,甲又将另一行人丙撞死。

问:甲对丙的死亡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对丙的死亡属于“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法定刑为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张明楷老师的观点,“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既包括先前交通肇事中的被害人,也包括交通肇事后逃逸过程中致死的其他人。

这样认定,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本案即属于这种情况。

16【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有饲养宠物狗的嗜好,平日上班时都将狗锁在家里,周末自己不上班时,也给狗“放个假”,将锁链打开。

一周末,狗突然冲出屋外,对路人乙欲实施撕咬,乙无奈对狗进行了反击,将狗打死。

问:乙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乙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

根据客观违法论的立场,在动物完全自发侵害他人时,即使主人主观上没有过失,也是由其客观疏忽行为所致,应认为主人存在客观的侵害行为(不作为)。

此时,打死或打伤该动物的行为,属于对主人进行的正当防卫。

17、【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为了非法占有乙的财物,深夜溜进乙家,将在卧室睡觉的乙反锁在屋内,甲“如愿”地取得了财物(价值4000元)。

但事后证明,乙一直处于熟睡状态,对此一无所知。

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成立抢劫罪未遂和盗窃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成立抢劫罪既遂,要求暴力、胁迫行为与取得财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否则,即使获得了财物,也只是本罪未遂。

本案中,甲已经实施了抢劫罪的实行行为,但并未获得财物,其获得财物系由盗窃行为所致,应认定为抢劫罪(未遂)与盗窃罪,数罪并罚。

18、【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乙二人站在山顶,见山下有一老人,甲对乙说:你说把这块石头推下去能不能砸中那老头?乙说:别吹牛,哪有那么巧!甲说:不试怎么知道?于是二人合力将一块石头推下去,恰好将老人砸死。

问:甲、乙二人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参考答案】甲、乙二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同正犯,系犯罪既遂,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本案中,甲、乙二人虽不希望结果发生,但也不排斥结果发生,对结果发生的态度是放任。

至少,甲、乙二人都接受了老人死亡的结果,应认定为间接故意犯罪。

19、【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因犯强奸罪和绑架罪,分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和8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2年。

问:对甲能否适用假释?为什么?【参考答案】不得适用假释。

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八种人,无论是因单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还是因这八种罪被数罪并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都不得假释。

20、【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孕妇甲在2014年5月1日杀人,该案于5月3日被立案,甲随后被羁押。

甲因非常害怕而导致自然流产。

在侦查期间,公安机关发现甲还曾实施过一爆炸行为,致多人死伤。

于是,司法机关将杀人和爆炸两案一并移送起诉并交付审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