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近代十大股灾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近代十大股灾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近代十大股灾作者:沙梨熊(/post-no05-254498-1.shtml )百年股坛风云,追根溯源自要从晚清说起。

清末股市有过两次大场面。

表现各有不同,可内在成因却是一样。

简单说八个字,官府设局,秒杀市场。

以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故事为例。

各位文盲不用读书不用GOOGLE,跟着维尼节奏走,一清二楚。

开始朝廷是想官办招商模式(官府出20万两,余款向社会招股,凑百万两资本,然后经营等都由官办,对社会股民每年许以一分股息红利,实际不像股票,而像变相商业储蓄或zf 公债)。

没人上当,只好官银19万两唱独角戏,不到半年亏掉了将近5万两。

为什么会亏,商业竞争,本钱不足还在其次,最关键是负责经营的官人。

大清公务员玩权力寻租那个个都是一把好手,但让他们办企业,搞经营,即便手握漕粮航运等专营权,业务上也还是一头雾水,更大的漏洞是官人身在企业,行为模式却仍是过去衙门里那套。

随意支取企业公款那是家常便饭。

这种搞法,企业自然不行。

怎么办?只好老实招商募股,走市场化道路。

商人带着资金和经验强势插入,股董们真正担负起企业管理经营各方面。

答题模式对了,效果当然好。

两位最大股董唐廷枢,徐润商人出身,经营能力没问题,同时又有专营权在手,轮招局顺理成章上轨道。

到1882年,票面100两的原始股,已经升值到了260两,转年3月,配发新股,面值100两新股,4月初就升到了146两.形势大好之际,官府那颗心又开始悸动。

点解?中央极权型的朝廷,骨子里是排斥一切体制外力量滋生的(即便是红顶商人,官府的合作者也不例外)。

此刻轮招局市值,按股份比较,官股28%,商股72%。

如何国进民退,白吃商股呢?上技术的时刻到了。

对商人而言,手上生意多,摊子铺得大,资金链是命门所在。

拿轮招局副总徐润来说。

本身是上海滩地产大亨,坐拥3千多亩土地,1882年上海又一轮新勘界运动,推动地产楼市热潮,徐总的地丰房产看好市场前景,向钱庄和洋行融资220多万两,陆续开发手头土地,到1883年初,地丰在建楼盘的潜在市值就已经升水到了350万两。

要是一切顺利,徐总自更发达。

天不从人愿,清法战争开锣,法国军舰封锁吴淞口,上海滩人心浮动,地产大跌,徐总被深度套牢。

事情到这没话好说,市场规则,认赌服输。

作为地产老板徐总要么割肉,要么坚持,2013.01.17都不关旁人的事,而做为轮招局副董,他个人地产失利消息可能会影响到轮招局股票波动,但问题也不大,轮招局主营是长江航运,自身一直坚挺。

按照正常市场逻辑,作为上海股市龙头股,此时轮招局股票小幅波动是可以理解的,但按理不会引发剧烈大盘震荡。

可朝廷要抓机会杀猪。

官股代表盛宣怀出场,放出消息,徐副总涉嫌当初以轮招局为信用担保,向社会非法融资,同时挪用轮招局公款十余万两,为自身地丰房产填补帐目亏空云云。

这种难辨真伪的消息一出笼,市场立马有反应,股民都认为轮招局被徐总掏空了,资不抵债马上会面临破产,股民自然想赶在清盘之前,把手头的股票变现。

于是轮招局股票立马跌破40两,龙头股一跳水,所有股票应声而落,股灾来了。

有文盲会说,那不是官股也受波及?凡是问这种问题,不是小清新装B犯,就是投胎的时候脑袋被产钳夹过。

官字两个口,公开行动,盛督办入局查处徐总违规诸情形,高调展开善后工作。

实际,一是踢唐总,徐总这些商董出局,而且还要在滚蛋之前,退赔所谓挪用局款。

以徐总为例,当年官府募集商股之时,他个人就认购八百多股,将近8万两,而且经由自身人脉,亲朋故旧,生意伙伴认购近24万两,也就是说原始股100万两里,将近三分之一启动资金是他带来的。

这时居然以他挪用16万两投资不当的借口,要他退赔。

悲催一幕出现,他的流动资金套在地产项目上,持有的招轮局原始股现在跌到37两每股,最后结果是把八百三十多股,现银8千两,再加手头正开发的房产项目全部折抵即时市价,抵给了招轮局官方代表,才算了结那所谓16万公款退赔。

等于净身出户。

官府同时用空手套白狼手法,在股市探底时暗中大量购入轮招局股票,到年底,官股与商股比例,官52%,商48%,控股权到了朝廷手里。

而且等战事平息,市面再度繁荣,光徐总那里讹来的房产,市价就冲到了1千万两。

作为官方操盘手,盛宣怀技术一流,徐总重伤,更惨的胡雪岩,胡总资金套在生丝上,自身阜康钱庄空虚,官府乘机以一笔到期公款为由头要求提现,同时放出要清查不法钱庄的空气,从而引发储户恐慌,挤兑潮一来,胡总赔得裤衩都没了。

经过83股灾,经济上江南商民跌倒,百业萧条,而在政治上,地方实力派湘军一系被摧垮,左宗棠日落西山,刘坤一被迫退隐数年,朝中鬼子六改革派甲申易枢遭遇清算,兰儿保守派真正坐稳了同光天下,盛宣怀这样技术官僚在经济上也赚得盆满钵满。

晚清另一次股灾,发生在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的所谓橡皮股灾,原理,手法其实和上次几乎如出一辙,连操盘手都是同一个人,还是盛宣怀。

这次他背后是朝廷度支部尚书载泽,目标还是国进民退,借由金融手段,政治上解决东南的两江总督张人骏,上海道台蔡乃煌这些袁系旧部,经济上则图谋控股西南铁路。

具体是怎样?所谓橡皮股风潮,近代FQ史观都赖到所谓洋人阴谋论的身上,说洋人故意以南洋橡皮股票设局,诱骗中国人跟风追涨,然后洋人卷包会跑路,剩下大清股民一地鸡毛云云。

阴谋论说得都煞有其事,什么麦边洋行的阴谋,兰格志骗局等等,其实根本不是如此。

前后因果,美国福特汽车流水线投产,效能产量增加,推出300美元的T 型车,低廉的大众消费型汽车,刺激了市场购买力,汽车工业起步,对橡胶需求上升。

于是南洋橡胶水涨船高,伦敦期货市场橡胶由每磅3先令,一路升到了12先令,上海又与伦敦市场声气相通,于是在南洋有投资的各洋行橡胶股票自也升值。

在租界洋商股票交易所,龙头股就是老牌麦边洋行发行的兰格志股票,股票面值为每股100荷盾(1荷盾约合6钱银子),宣统元年最高点涨到了每股1500~1600两左右。

吸收了大量本土钱庄和西商洋行资金,股市飘红。

但月有阴晴圆缺,不久美国宣布限制南洋橡胶进口,因为巴西橡胶主产区铁路临近竣工,考虑成本,美国汽车制造业预备以南美胶来代替南洋胶。

于是伦敦南洋橡胶行情下跌,每磅橡胶腰斩到了6先令。

消息传来,橡胶股票大多被套牢,龙头股兰格志每股跌到1100两,正常市场规律。

同样是股票下跌,资金被套,洋行经验丰富有完善处理方法,例如麦边洋行,人家根本没跑路,而是在年底进行拆股,每股千两,拆成十股,每股百两,化整为零,规避风险,同时开发新的石油产业等等,等待市场回暖,熬过去之后,兰格志始终是洋商在华发行的是绩优股,一直到抗战时期,兰格志橡胶都是上海洋股的龙头之一。

本土钱庄不同,中国人赌性大,高潮阶段都下重本,这时面临洋盘下挫调整,这些资金就被深度套牢。

套牢本身也不是问题,普通股民,割肉走人或是持股观望就行。

钱庄不同,他们的钱都来自储户,和当年胡雪岩胡总一样,此时是钱庄最虚弱的时候,万一储户同时挤兑,没银子付现就完了。

盛宣怀还是老办法,放出消息,朝廷打算把存放在几大钱庄公款拿出来,去支付一期庚子赔款。

提公款是虚,关键是向市场释放信息,如果连朝廷都要从钱庄提现走人,说明钱庄空了,民间储户自然慌了,挤兑马上就来。

借整垮钱庄来打击商人背后的江南地方袁系势力,满洲亲贵政治集权就得分了,同时这还不是最终目的,四川地方商民铁路股金存在上海钱庄,钱庄一倒,川路股本也就完了,铁路股票自然狂跌,于是就是对付轮招局徐总那一套,彻查帐目,行政接管川路股份公司,同时在股市谷底低价购入川路股份,完成对川路的实际控股收购,国进民退最终达成。

这好似一套组合拳,滴水不漏。

当然盛督办什么都算到,就是没算到川人性格,朝廷刚想对川人耍流氓,川人直接就和朝廷讲革命。

到民国北洋时期,这是近代很难得的一段自由市场时期,倒不是因为北洋军阀懂得什么市场经济学说,关键是时局变化太快,那派上台都没多余心力管市场这事。

这时的股市完全是市场角力场。

最重要的一次市场较量,21~22年上海证交所风暴。

一战期间出口贸易大发利市,很多海上商人都发了大财,国内外资本云聚上海滩,战后各参战国都搞贸易壁垒,出口看跌,大量闲置资金流涌向新型股市期货市场,21年有一创办各类交易所的高潮,因为上海是个乐园,只要交手续费,各租界,江苏省zf,上海市zf,北京农商部,随便那家都可以发执照给个体法人开办0证券交易所,信托投资公司。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21年是一窝蜂,几百家,转过年来,22春节前后,银行钱庄银根一收,市场泡沫被挤爆,剩下几家资本雄厚,确有信誉良好的才能继续运作。

其中一家,就是宁波商人创办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台面上的老板虞洽卿,幕后的炮哥这些,负责实际掌控的是张静江,手下的经理人,常凯申,陈立夫等等,你们懂得。

结果在这年的3月初,又一次大股灾袭来。

这是次市场大博弈,张静江们做的多头,什么是多头?就是低进高出,先不断炒高持有股票价格,然后高位出手牟利。

他们运作的龙头股是证交所的本所原始股。

本所股原价25银圆,上市开盘后一路涨到98银圆,多头集团一时风生水起,常凯申儿子上名校,自己包二奶,炮哥的召唤也是爱理不理,风骚的紧。

做多头有一整套技术流程,例如本月先大量每股百元放出去,然后接下去一个月间在破百价位再不断陆续买进,目的就是释放交易利多行情,让市场里广大做套利的股民们心理预期增长,跟风追涨,拉动股票升值,到下个月,多头再次集中放量的时候,预估能升到百二价位,如此循环往复,多头集团常作常有。

这里有个问题,在上下月两个集中交易日之间,多头不断回购的时间段,为了托市热炒的需要,他们不光收购现股,而且还收期股,也就是先以某个价位预购本所股,只要在下个集中交易日之前,股价能升到预期的百二点位,一切都是赚得。

简单说,常凯申们预购期股在百一价位,预估下月实际股价会在百二,到时先把手中现股在百二出手,净赚回笼,然后交割偿付上月以来以百一定购的期股。

可问题来了,因为春节前的银根紧缩,节后市场交易行情走低,而多头集团操盘手洪善强一如既往的不断认购下月期股,这就出了空档,临近期票交割,因为本所股的价位没上去,所以多头手中的现有股票抛出去不能盈利,这时资金出现缺口,而期股的交割期随后又逼近,到时不能按约偿付,就会出现交易违约的局面,保证金被罚没还在其次,万一不能如期完成期股交易,市场信用没了,本所股的抛售潮就来,多头庄家就完了。

这时当务之急就是要找金主注资,以期能先完成期股交割,信用不垮,本所股能站住。

洪善强算来算去,想过这关,资金缺口在700万银圆,赶紧找人,已经谈妥了环球交易所的老板日籍台湾人林茂如。

林老板愿意加入多头集团,大家松了一口气,可没想到到了期股交易截止前夕,林老板消失不见,娘嬉皮,这次坑了爹,多头见底的消息传遍股市,空头集团的扛把子广东老板陈受之乘机布置狙击,收拢多头集团两月之间在市场上的期股交易单,到期股交易日,空头一次性放量出来,多头集团无力偿付,操盘手洪善强自裁,交易所停拍,股市震动,股灾一至,本所股狂泻不止,最终多头集团崩盘破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