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气辐射与遥感-第四章-第四-五-六节
大气辐射与遥感-第四章-第四-五-六节
n(r)(m-3μm-1)
r(μm) 图 Stephens的云滴谱分布
云型 St I St II Sc I Sc II Ns As Cu Cb
表5.2 水云的参数
云滴浓度cm-3 440 120 350 150 280 430 300 72
含水量gM-3 0.22 0.05 0.14 0.47 0.50 0.28 1.00 2.50
表5.3 模式云的单次散射特征
由上表可以看出:
可见光的衰减很大,但几乎不被吸收,对于红外辐射则 不同,云有很强的吸收,例如对于 Sc II云,吸收系数为 25.74Km-1 ,90米厚度的云就可以吸收掉90%的辐射,对 于Cb 云则不到40米的厚度就吸收掉90%的辐射,所以对 于红外辐射,一般的水云均可视为黑体。
相函数、减弱系数和单 次散射反照率。
n(r)(m-3μm-1)
c3
c2
c1
r(μm) 图 Deirmendjian的云滴谱分布
对于实际水云的滴谱已有一些观测结果,Carrier(1967)等 根据文献资料整理给出八种典型的云 滴谱分布,Stephens (1978)做了某些修改,其所给出的八种云滴谱如下图所示, 相应的含水量与有关参数列于表5.2中。
§ 4.2 瑞利散射
§ 4.2.1 理论推导 (廖国男,大气辐射导论,page 91) § 4.2.2 瑞利散射特征量的计算(刘长盛,page 111)
§ 4.3 米散射
§ 4.3.1 米散射的特征(刘长盛,page 120,理论推导参见廖:page181-197) § 4.3.2 米散射特征参数的计算(刘长盛,page 123)
众数半径μm 3.5 2.25 3.5 7.5 3.5 4.5 5.5 5.5, 6.5
模式云对某一波长的容积减弱(消光)系数βexi 、容积散射系 数βsca 、容积吸收系数βabs ,可由单个云滴的Mie散射截面对 整个滴谱积分得到:
exi
0
r
2
Ke
(r
)n(r
)dr
sca
0
r
V 0
(4.5.7)
可见此时散射辐射为部分偏振的,可得出散射辐射强度为:
I1(
)
1 2
(I
Q)
1 2
I01(
)
I2
(
)
1 2
(I
Q)
1 2
I0 2
(
)
(4.5.8)
式中 I1(θ)、 I2(θ) 分别为电矢量平 行于和垂直于观测平面的散射辐
射强度分量。当σ1(θ)= σ2(θ) 时, 散射辐射为非偏振的,这种情况
j ( )
1 k2
2 1
n(
)i
j
(
)d
其中
i
j
(
)
S
j
S
* j
( j 1, 2)
(4.5.14)
类似于公式(4.59),可得多分数系粒子散射变换矩阵为:
11 12 0 0
( ) 12 11
0
0
0
0
0 0
33 34
34 33
(4.5.15)
11
1 2k 2
2 1
n(
)(S1S1*
P11
0
0
0
(4.5.11)
0
0 0
P33 P34
P34 P33
称P(θ) 为单个球形粒子的散射相矩阵,各矩阵元素为(见 下页):
P11
4 s
11
2 s
[1(
)
2
(
)]
1 2
[P1(
)
P2 (
)]
P12
4 s
12
2 s
[ 1 (
)
2
(
)]
1 2
[P1(
)
P2 (
)]
P33
4 s
33
在讨论散射传输问题中相函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子,对于分子散射 它具有较简单的形式,
而对于云和气溶胶而言:
(4.4.1)
(4.4.2)
然而,计算的相函数只能以数据表的形式给出,这种以数据表示的 相函数有时在作理论计算的时候不便利用,因此需要用解析形式表 示。下面提供一种比较简单的近似处理方法。
辐射模式中常用的Henyey-Greenstein相函数
出现在 θ=0或180,即前向和后向
散射辐射为非偏振的。
对线性偏振入射辐射时,设偏振方向平行于观测平面,则有 ,
I0=Q0,U0=V0 =0,(4.5.6)式化为:
I I01( )
Q U
I01
0
(
)
V 0
此时散射辐射 强度为:
(4.5.9)
I1( ) I01( )
I2 ( ) 0
可见散射辐射为线偏振的,其偏振方向平行于观测平面。
j ( )
4
Pj ( )
( j 1, 2) (4.5.17)
可以求出多分散系粒子散射相Pj(θ)矩阵 中各矩阵元素为:
P11
4
11
2
[1(
)
2
(
)]
P12
4
12
2
[ 1 (
)
2 (
)]
(4.5.18)
P33
4
33
由此,散射过程中,可通过散射矩阵将 入射辐射Stokes参量变换得到的散射辐
§ 4.4 散射相函数的解析表示 (刘长盛,page 246) § 4.5 散射相矩阵 (刘长盛,page 131或廖国男,page197-201) § 4.6 辐射传输过程中云和气溶胶粒子的散射参数(刘:p229-245,廖: p106)
Reddening/Blueing
Glory
4.4 散射相函数的解析表示
表5.1 Deirmendjian云模式
云型 N总浓度
a
α
b
c1
100cm-3
2.3730 6
1.5
c2
100cm-3 1.0851×10-2 8 0.041667
c3
100cm-3
5.5556 8 0.3333
r Rc众数 N(rc) 半径
1 4.0μm 24.09c m-3μm-1
3
4.0 49.41
下图为几种模式云的容积减弱系数随波长的变化,可 以看出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变化不大,在红外波段由 于各种云的滴谱分布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关系。
图5.4 三种模式云的单次散射反 照率(引自:Stephens)
图5.5 三种模式云的不对称因子
➢图5.4为模式云的单次散射反照率随波长的变化,
这主要决定于水的折射指数虚部随波长的变化,所
P34
4 s
34
(4.5.12)
式中P11 即为上两节中讨论的相函数,在不需要讨论偏振 状态,仅仅研究能量关系时,则只需知道P11就够了。
对于多分散粒子系,偏振状态的散射辐射强度与入射 辐射的关系为:
I j ( ) j ( )F0
( j 1, 2) (4.5.13)
式中βj (θ ) 为容积角散射系数,其表达式为:
)
2 (
)]
1 2
Q0 [ 1 (
)
2 ( )]
U U0 33 V0 34
V U0 34 V0 33
(4.5.6)
对于非偏振入射辐Q0 = U0 = V0 = 0,则(4.5.6)式可化为:
I
1 2
I0[1( ) 2 ( )]
Q
1 2
I 0 [ 1 (
)
2 (
)]
U 0
(4.4.3)
Henyey-Greenstein(简称为H-G)相函数值决定于一个参数g(不对 称因子),它的表达式为:
(4.4.4)
g越大时前向散射越多,P(θ)随θ增大逐渐减小。
上图给出了g=0.79和g=0.84时的H-G相函数,同时也给出了根据米散射公式计算 的云和霾对于可见光或近红外的散射相函数。H-G相函数由前向至后向单调地下 降,前向散射也不是非常突出,可近似代表热红外辐射在云中的散射。H-G相函 数目前在很多研究中被采用
P34
4
34
射Stokes参量,它们就表示了散射辐射 的强度、偏振状态等特性。
§4.6 辐射传输过程中云和气溶胶粒子的散射参数
辐射在云和气溶胶中传输 时会被云滴或气溶胶粒子 所散射,往往还伴有部分 吸收,散射和吸收过程与 粒子折射指数(包括实部 和虚部)有关,与粒子的 谱分布有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辐射在云层中的传输过程是一个多次散射过程。
2
K
s
(r
)n(r
)dr
(4.6.2)
其中r 为云滴半径,n(r)为滴谱分布函数,Ke和Ks为Mie氏减 弱截面和散射截面,它们与散射粒子大小及波长有关,可按
米散射章节的公式计算。
由此可计算容积吸收系数βabs和单次散射反照率ω0 :
abs exi sca
0
sca exi
(4.6.3)
还可以求出云的散射相函数
3
2.0 98.82
Deirmendjian的云模式并不代表某一实际的云,虽然其 c1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于薄的积云的情况,但其c1云的含水量 仅0.063 gM-3,需要调整总浓度数值以期与实际相近。
c2、c3模式具有更狭窄的 谱(右图),对于众数
半径呈对称分布,是为
模拟大气中某些光像而 设计的。Deirmendjian (1969)计算了这些云 模式在若干波长的散射
11 12 0
0
( ) 12 1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