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红外光谱法
k为化学键的力常数,为将两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单位长度时的恢复力
影响基本振动频率的直接原因是相对原子
质量和化学键的力常数。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
大,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r越小,则化学键的 振动频率越高,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反之,则出现在低数区。
4.2.4、吸收谱带的强度 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度取决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
810-750,710-690 830-810 910-840
810,850-900
各主要官能团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频率
❖ 二、常见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
烷烃类 烯烃类 炔烃类 芳香类 羰基化合物 羟基化合物
1. 烷烃 —CH3
CH2
❖ C-H C-H伸缩振动 < 3000 cm-1 3000 ~2800 cm-1 强吸收峰 ❖ X-H C-H弯曲振动 < 1500 cm-1 ~1460 cm-1 有一强吸收峰 ❖ —CH3: X-H ~1380 cm-1附近有强吸收峰,受取代基影响
4.3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4000
2500 2000 1500 1300 cm-1 900 600 cm-1
X-H 伸缩振动区
(O、N、 C或S)
叁键和 累积双 键区。
双键 伸缩 振动
C-H
弯曲 振动
单键 伸缩 振动
苯环 取代
官能团区 (基团频率区,特征区)
指纹区
红外光谱图的六个区域
4000-2500cm-1 2500-2000cm-1 2000-1500cm-1 1500-1300cm-1 1300-910cm-1 910cm-1以下
X-H伸缩振动区 三键伸缩振动区 双键伸缩振动区 C-H弯曲振动区 单键伸缩振动区 苯环取代
4000-2500cm-1 X-H伸缩振动(X=O、N、C)
OH伸缩:
3200-3650cm-1
NH伸缩:
3300-3500cm-1
CH伸缩:
3000cm-1
饱和的CH:<3000cm-1
不饱和C的CH:>3000cm-1
不同点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光源
紫外可见光
起源
电子能级跃迁
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光
振动能级跃迁
研 究 不饱和有机化合物 几乎所有有机物; 范 围 共轭双键、芳香族等 许多无机化合物
特色
反映发色团、助色团 反映各个基团的振
的情况
动及转动特性
4.1 概述
几点认识: 1 ) IR方法是分子吸收光谱方法 2) IR 涉及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炔 C≡C
-C≡N
O﹦C﹦O
(反对称体)
2140(中)
2240(中)
2350(中)
2000-1500cm-1 双键伸缩振动
羰基
芳环
C=C 双 键
~1600(中)
1740(强)
~1500(中)
1640(强)
1500-1300cm-1 C-H弯曲振动
﹣CH3
﹣C﹣CH3 CH3
1460 1380(中)
❖ CC 与其它基团共轭时,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
3300cm-1 C≡C-H
伸缩振动
2250~2100 C≡C伸缩振动
4. 芳烃类
❖ C H > 3000 3040~3030cm-1,3~4个多重峰 ❖ C=C 1650~1450 cm-1,2~4个中强吸收峰;
分子振动频率
1 k 2
:振动频率 HZ K:键力常数 N•cm-1
定义:两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单位长
度时的恢复力
单键 双键 三键
5
10
15
μ:折合质量 g
入射光频率与分子振动频率相等时,分子 将吸收入射光,振动振幅加大,产生吸收 光谱,因此,吸收光谱的频率为
1 k 2
波数 = 1302(k /A)1/2 A为折合相对原子质量
2. 烯烃类
❖ =CH =C-H伸缩振动 3100 cm-1 附近有较强吸收峰
❖ C=C C=C 伸缩振动 1700~1600 cm-1 较弱吸收峰
—— 共轭体系中, C=C 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强度增大,对 称性越差,吸收峰越强,完全对称,不出现吸收峰
❖ =CH =C-H弯曲振动 1000~650cm-1 处有强吸收峰 ——鉴定烯烃取代基类型最特征的峰
4.2.1、产生红外吸收的两个条件 1 . 辐射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跃迁能量 相等
V=0,1,2,3…… EL =△E振 即L=△•
2. 辐射与物质之间有耦合作用
△≠0
基频峰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由基态振动能级(=0)跃 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 为基频峰。
倍频峰
近红外光区
0.75
2.5
中红外光区
2.5
50
远红外光区
50 1000
频率 Hz
4.0*1014
波数 cm-1 13000
1.2*1014
4000
1.2*1014
4000
6.0*1012 6.0*1012 30 * 1011
200 200 10
分析对象
蛋白质和水 定量
几乎所有有机物 纯无机或金
属有机物
一、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基团频率
➢ 组成分子的基团如:O-H、C=C、C=O等都有自己特定的 红外吸收区域,分子的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
➢ 通常把能代表某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峰,称为 特征吸收峰,所在的频率位置称为基团频率。
➢ 基团频率——主要是一些伸缩振动引起的,常用于鉴定 某官能团是否存在。基团不同,基团频率不同。
= 3n-6 非线性分子 = 3n-5 线性分子(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 如:H2O振动自由度 3×3 – 6 = 3三种基本振动形式
水—非线型分子的振动形式: 3n-6=9-6=3 二氧化碳—线型分子的振动形式:3n-5=9-5=4
绝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的峰数远小于理 论上计算的振动数,
较小,可作为有无甲基存在的依据
当两个或三个—CH3连在一个C上时, —CH3 的1380
cm-1 峰会分裂
CH3
异丙基 CH3-CH-
叔丁基 CH3-C-
CH3 两峰高
度相近
两峰高度 一高一矮
CH3
(CH2)n n ≥ 4 CH2 750~720
正庚烷的红外光谱图
C-H C-H伸缩振动 , 3000 ~2800 cm-1 强吸收峰 X-H C-H弯曲振动 ~1460 cm-1 有一强吸收峰 X-H ~1380 cm-1附近有强吸收峰
互作用而形成)——统称泛频 ❖ 振动偶合—相邻的两个基团相互振动偶合使峰数目增多 ❖ 费米共振—当倍频或组合频与某基频峰位相近时,由于相
互作用产生强吸收带或发生峰的分裂,这种倍频峰或组合 频峰与基频峰之间的偶合称为费米共振。
4.2.3、分子振动的频率
m1
m
2
经典力学解释: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原子,依 靠类似弹簧的化学键连在一起。
定性 定量
定量
4.1.2 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横坐标:波数(波长)
纵坐标:透光率
波长与波数之间的关系为: 波数/ cm-1 =104 /( / µm )
(每cm中波的个数)
A
光谱的表 示方式
• 紫外:用A表示吸 收光的程度,波长为 横坐标; 紫外可见 T% 吸收光谱的特征用 λmax和κ来描述
光谱区在红外光区; 3) 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物质的定性分析
4.1.1红外光区的划分 0.0005nm γ射线 0.01nm
X 射线
10nm
紫外光区
0.75 µm 2.5 µm 25 µm
1000 µm
近红外光区 中红外光区
远红外光区
400nm
可 见
光
区
红外光区微波Fra bibliotek30m 无线电波
光学区
电磁光谱
波长 µm
一、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为了便于解析分为R K B E四个吸收带
❖ 红外吸收光谱为了便于解析划分为两个区域
❖ 4000~1300 区域: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为化学键 和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吸收峰较稀疏,鉴定基团存在的 主要区域——官能团区
❖ 1300~650区域:吸收光谱较复杂,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 还有变形振动。能反映分子结构 的细微变化——指纹区
λ(λ)
• 红外:用T%来表示吸光强度,光的性质用波长或波数表 示;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用吸收峰位置和κ来描述
4.2 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的产生
• 当一束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分子中某个振动频 率与红外光某一频率光相同时(振= 外),分子 就吸收此频率光发生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红外吸收 光谱。
• 根据红外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 测未知物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和结构分析;根据吸 收峰的强弱与物质含量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RCH=RCH 反式 990~970
顺式 690
RCH=CH2 990、910两个强峰
1-辛烯红外谱图
3079cm-1 =C-H伸缩振动
~2900 cm-1 C-H伸缩振动
1642cm-1 C=C 伸缩振动
993, 910cm-1 -CH=CH2 弯曲 振动
=C-H伸缩振动 3079cm-1; C-H伸缩振动 ~2900 cm-1 C=C 伸缩振动 1642cm-1 ; -CH=CH2 弯曲振动 993, 910cm-1
2. 简正振动的基本形式 ( 1)伸缩振动
(2)变形振动(又称弯曲振动或变角振动)
伸缩振动 对称伸缩振动
反对称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 剪式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