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液反应流程

输液反应流程

输液反应流程
一、输液反正发生的原因:
(一)是液体与药品的质量不过关,液体或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把关不严,混入了致热源,致热源导致机体寒战发热反应。

(二)是液体配制程序不过关,护士在液体配制过程中麻痹大意,未能履行“三查七对”,对液体的外观未仔细查验,或未做到“一人一管” 、“一液一管”。

在同一支注射器给多人或多组液体配制药液,致医源性致热源输入人体。

(三)是液体和体温温差过大,临床中输液反应常发生于酷热或寒冷季节。

如果存放液体的房间冬天供暖不足、夏天制冷过度都会使液体温度过凉,使液体和人体温差过大。

过凉的液体输入人体而导致输液反应。

(四)是输液速度过快。

凉的液体快速进入人体而导致输液反应。

(五)是液体配伍太杂。

如果一组液体中加入药物品种过多,药品之间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化学反应,生成致热源而致输液反应。

如有的一组液体中加入青霉素、病毒唑、双黄连或穿琥宁、地塞米松等加上液体本身的药物成分共5-6 种之多,实属不当,这都有利于输液反应的发生。

二、防范针对上述原因,对其防范并不难,但根据以往的每年都有输液反应致死的事
件发生。

在工作中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医护人员都很被动,为此产生的医疗纠纷也不少,所以还必须强调:1、把好药品质量关,选购资质齐全的厂家或经营者,选购不发生输液反应的液体。

2、把好液体配制关,每一位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操作前都养成先把液体瓶倒过来晃一晃,对着窗户看一看(有无杂质及浑浊),把住瓶盖转一转(看瓶盖是否松动),配好液体再晃一晃、看一看的好习惯。

3、是坚持一人一管、一液一管。

4、是缩小液体和体温的温差。

5、是输液速度要慢。

6、是液体配伍应频繁就简。

尤其中药制剂不能和西药配伍混合。

三、准确判断
简单说:输液反应就是热源反应所致的寒战高热,与“过敏反应”不同,虽然二者在刚发生都有面色苍白、胸闷、恶心等前驱表现,但前者发冷寒战更突出,约10-15 分钟后面色潮红,寒战过后或同时出现高热。

临床发展以分钟计,与后者相比相对较平稳。

而后者的本质是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其前驱症状发生数秒,数十秒后出现面色灰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呼吸浅促、脉搏细促、濒死感、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骤然衰竭,其临床表现以秒计,与前者相比要急骤得多,无寒战高热反应。

四、果断处理一旦输液反应:1、不要拔掉静脉针头,一定要保留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

一旦拔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要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抢救时机。

2、
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葡萄糖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

3、五联用药:(1)吸氧。

(2)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15mg (小儿0.5-1mg/Kg次)。

(3)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
20-40mg (小儿0.5-1mg/Kg次)。

(4)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 (小儿0.1mg/Kg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

(5)如果末梢发凉或皮肤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5mg, —般在用药30 分钟后汗出热退而平稳。

最新可编辑word 文档
输液后反应程序示意图
症状:
1、发冷发热、寒战、胸闷、咳嗽、呼吸促
2、面色苍白、咳泡沫性痰。

3、沿静脉条索状红线
4、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濒死感,呼吸困难
发绀。

保留输液针头,吸氧、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地塞
米松5-10mg肌注,并加地米10mg静脉点滴。

异丙嗪25mg肌注,
苯海拉明20mg肌注,
镇静剂的应用。

测TPRBp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