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毕业论文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毕业论文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目录一、我国弱势群体分析 (2)(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2)1.弱势群体的含义 (2)2.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 (2)(二)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2)1.社会原因 (2)2.个人原因 (3)(三)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 (3)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体系不完善 (3)2. 救助对象存在不公平性 (3)3. 救灾救济面还存在很大局限性 (3)4. 救助水准偏低 (3)三、健全与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机制 (3)(一)就业保障机制 (3)1.政府推动:积极预防失业 (4)2.社会保障:失业补救 (4)3. 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寻找再就业途径 (4)(二)医疗保障机制 (4)1.应建立对危、急、重病人的医疗救助制度 (4)2.健全适用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的社区卫生保健制度 (5)(三)完善教育机制 (5)(四)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 (5)1. 正确定位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职责 (5)2.制定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原则 (5)【内容摘要】目前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具有自身特征的复杂群体,在社会中处于极低的地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弱势群体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一、我国弱势群体分析(一)弱势群体的界定1.弱势群体的含义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

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2.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位、整合过程中。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失业、下岗、衰老、残障等社会底层人员构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正在形成。

(二)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1.社会原因(1)经济体制转变及其引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充分就业制度,人都有工作,保证了人人都有收入来源,失业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使得众多“弱势群体”隐形化。

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结构开始转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消减了企业内部大量的冗余人员。

这些人知识水平较低,生存技能差,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数目庞大的弱势群体好像突然间冒了出来,使得政府、企业和社会都措手不及。

(2)分配机制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平均分配”的大锅饭制度。

这种制度割断了能力与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无形中取消了平等与效率的区别,起到了抑强扶弱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秩序还比较紊乱,垄断行业的存在及我国税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目前违背市场经济市场原则和法制原则的行为屡禁不止;在再分配领域,分配政策和福利制度存在着逆向调节和向强势群体倾斜的状况,形成了在收入分配上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加快了新弱势群体的产生和老弱势群体境况的恶化。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安全网脆弱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主要的避风港。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三条保障线”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忘记依然存在的许多问题:社会保障对象狭窄、覆盖率低。

2.个人原因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却比较缓慢,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一直下降,甚至于也开始排斥新增劳动力的加入。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渐渐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对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等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优势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其生存的压力必然加大。

长期看来,弱势群体的规模必然会继续扩大。

(三)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实质上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权或者说基本权利给予的平等保护。

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是全面实现宪政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充分认识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能否妥善处理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关系极大。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1. 法律体系不完善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都奉行立法先行,然后加以实施。

改革先试验,把试验的经验总结起来再行推广,在长期试验过程中才开始重视立法。

但试点期过长必然损害制度的健康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亦属高昂。

2. 救助对象存在不公平性由于几十年以来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过分突出效率优先,使我们在真正基于公平、正义、共享核心价值追求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分歧。

3. 救灾救济面还存在很大局限性不管是救灾、社会救济,还是扶贫、助残,面对的都不是全体弱势群体,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

4. 救助水准偏低西欧、北欧的福利国家,财政至少有50%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而我国去年财政投入社会保障的比重还不到13%。

三、健全与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机制(一)就业保障机制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合理的就业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具体可以通过政府推动、社会保障、个人素质提升三个方面,运用更加优惠政策和更有力的办法把暖和送到每一个弱势群体成员手中,帮助他们顺利出中心,尽快再就业。

1.政府推动:积极预防失业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扩大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还是需要从国家根本政策、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的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大力支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鼓励劳务输出。

国内劳动力供过于求是导致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将视野转向世界,跨国就业,也成为缓解我国弱势群体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方式。

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只是一时之计,如果对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一味停留在“输血”层面,只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问题不会得到根本改观,就业才是弱势群体真正的生活保障。

2.社会保障:失业补救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尤其是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等社团组织积极参和、共同关心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营造扶贫济困的道德氛围,通过社会慈善团体的救济、捐助,企事业单位的慷慨解囊,邻里亲戚间的守望相助,以及社会各方的送暖和、献爱心活动,帮助贫困人口或困难家庭尽快走出困境,过上起码的有保证的生活。

此举积极有效地支持了政府反贫困行动的有效实施,缓解了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3. 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寻找再就业途径以市场就业为主,辅之以政府的职业指导,培训和资金税收的支持。

以半市场半政策扶持为主,引导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

对这部分人重点是解决好就业观念的转变,帮助他们树立起就业的信心。

弱势群体本身也需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前坐等国家政府补助的态度,积极寻求再就业途径。

通过积极参与教育培训等方法,改善自身境遇。

(二)医疗保障机制由于我国的医疗费用相对较高,许多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人生病以后,小病挺着,大病拖着,无力就医。

国家应对医疗单位的乱收费行为严加管制,并适当降低药价。

改革要本着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适当降低医疗收费,并逐步扩大医疗保险的范围,对弱势群体的保险应该采取由政府建立一个非商业化的机构,由政府出资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办法将大部分弱势群体纳入其中。

1.应建立对危、急、重病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应重点针对危、急、重病人的弱势社会群体制定非凡的费用标准和待遇标准,妥善处理好非凡人群的医疗保障;从实际出发,探索解决超过规定标准以上的医疗费用新问题,最终形成一个满足不同人员需要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

2.健全适用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的社区卫生保健制度新型合作医疗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农民医疗保障的新制度,筹资实行了政府承担大部分,农民承担小部分的原则,初步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特别是大病统筹问题。

国家还应当继续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投入,改善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使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具有可及性。

(三)完善教育机制在教育方面也应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

对特困职工子女就学给予减免学杂费,助学贷款等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奖学金,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等多种形式的援助。

以确保贫困家庭子女能够平等地享受受教育权利,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范围和程度。

首先,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尽快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以保证包括农民在内的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国民素质。

其次,大力扶持职业培训。

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

提高其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能,走应急式培训的道路。

(四)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大多数被强势群体所占有,弱势群体却承担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通过其补偿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

1. 正确定位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职责农村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种再分配的政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和转化,可以解除弱势群体成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时间和财力去学习一技之长,去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立足的本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