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制冷剂与载冷剂

第2章制冷剂与载冷剂

缺:但易在热交换设备中形成油膜而影响传热。
溶油性好:优:润滑好,不易形成油膜,传热好;
缺:但在蒸发器中会引起t0升高。
6)溶水性:

溶水性差:优:制冷剂纯, t0稳定;
缺:游离态的水会在低温处结冰而发生“冰堵”。
缺:提高t0、氨溶于水中易腐蚀金属。
溶水性好:优:不会发生“冰堵”,
2.1 练习题一
ts≤-60℃
第2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2.1.1.2 制冷剂的编号表示方法 为了书写和称谓方便,国际上统一规定用字 母“R”和它后面的一组数字及字母作为制冷 剂的编号。 1.卤代烃(氟利昂) 卤代烃是三种卤素(氟、氯、溴)之中的一 种或多种原子取代烷烃(饱和碳氢化合物) 中的氢原子所得的化合物,其中氢原子可以 有,也可以没有。
第一节 制冷剂简述
第一节 制冷剂简述
第一节 制冷剂简述
HCFC禁用时间表(发达国家)
1996.1.1:以1989年的HCFC消费量加2.8%CFC消费量的总 和(折合到ODS吨)作为基准加以冻结;2004.1.1:消减 (蒙特利尔议定 35%;2010.1.1:消减65%;2015.1.1:消减95%;2020.1.1: 书)缔约国 消减95.5%(0.5%仅用于现有设备的维修);2030.1.1:消减 100%
4)化学稳定性好:
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不腐蚀。 注意对制冷系统设备及管道、密封材料选择。 氨: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非金属腐蚀很小。选用无缝钢管,普 通橡胶; 氟利昂:对非金属有腐蚀作用,对金属腐蚀小。选用铜管或无缝 钢管,特殊橡胶。
3. 物理化学性质要求
5)溶油性:

溶油性差:优:制冷剂和润滑油易分离,t0稳定;
第2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2.1 制冷剂
2.1.1 制冷剂的种类与编号 2.1.1.1 制冷剂的分类 1.按照制冷剂化学成份分:
(1) 无机化合物 如水、氨、二氧化碳等 (2) 饱和烃的卤化物(氟利昂) 如R12、R22、R134a等 (3) 碳氢化合物(烃类) 如丙烷、异丁烷等 (4) 共沸制冷剂 如R502等 (5) 非共沸制冷剂 如R407C等
第2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无机化合物
烷烃 有机化合物 烯烃 卤代烃(氟利昂) 混合溶液 共沸 非共沸 烃类
第2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2 按照制冷剂的标准蒸发温度和30℃时的冷凝压力分
高温(低压)制冷剂
中温(中压)制冷剂
低温(高压)制冷剂
ts>0℃ Pc≤0.2~0.3MPa
0℃>ts>-60℃, 0.3MPa<Pc<2.0MPa
明天過後
馬爾地夫
趁我們還在, 趕快來看我們吧!
馬爾地夫 – 太平洋最美麗的珍珠
区分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程度
CFC ——氯氟化碳,不含氢,公害物,严重破坏臭氧层 禁用 HCFC——氢氯氟化碳,含氢,低公害物质 属于过渡性物质 HFC ——氢氟化碳,不含氯,无公害 可作为替代物,待研究开发 例:CF2Cl2 —— R12——— CFC12 CFCl3 —— R11 ——— CFC11 CHF2Cl—— R22 ——— HCFC22 C2H2F4 —— R134a —— HFC134a
一、填空题: 1.制冷剂是制冷机中的工作介质,故又 称制冷 ;载冷剂又称 , 是在间接供冷系统中用以传递制冷量的中 间介质。 2.下表中表示的几种常见的氟利昂制冷 剂,将表填写完整。
2000.1.1禁用HCFC 2000.1.1禁用HCFC22 2010.1.1禁用HCFC
欧共体国家 瑞士、意大利 德国 瑞典,加拿大
第一节 制冷剂简述
中国制冷空调和化工行业最终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时间表
行 业
家用制冷设备 汽车空调器 工商业制冷设备 化工生产
消耗臭氧层物质 完全淘汰时间(年)
CFC11 2010
CFC12
CFC12 CFC11 CFC12 CFC11 CFC12 CFC113
2010
2002 * 2002 * 2006 * 2010 2010 2006
注:*允许维修使用到2010年
理想制冷剂的性质
一、对环境友善
(1) ODP
(2) GWP
二、热力性质令人满意
2.热力学性质要求
1)具有较大的制冷工作范围:
紫外线照射使CFC释放出Cl原子
Cl
CF2Cl2
UV
F
Cl
F
C F Cl Cl F C
Cl
CFC-12
二氟二氯甲烷
CF2Cl
第一节 制冷剂简述
2000年臭氧空洞的形状
2002年臭氧空洞变形了
第一节 制冷剂简述
臭氧层的破坏将导致:



因此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当前一项
全球性的紧迫任务。

危及人类健康,可使皮肤癌、白内 障的发病率增加,破坏人体免疫系 统; 危及植物及海洋生物,使农作物减 产,不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产生附加温室效应,从而加剧全球 气候转暖过程; 加速聚合物(如塑料等)的老化。
对环境亲和度的要求
1)臭氧衰减指数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 表示物质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程度。 应越小越好,ODP=0则对大气臭氧层无害。 2 ) 温 室 效 应 指 数 GWP
Potential)
( Greenhouse Warming

表示物质造成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 应越小越好,GWP=0则不会造成大气变暖。
已经商品化的共沸混合物,依应用先后在500序号中顺次地规定其识别编号。
第2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4. 非共沸(液体)制冷剂
组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冷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 成。在定压下气化或液化过程中,蒸气成分与溶 液成分不断变化,对应的温度也不断变化。
R4XX R407c
编号
R32/R125/R134a(23:25:52(%)) R125/R143a/R134a(44:52:4(%))

第2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卤代烃根据烷烃中H 原子被卤素取代的差异,可分为六类。 ① 全氟烃,或称氟烃(FC),烷烃中氢原子完全被氟原子所取代, 如CF4。(FC14) ② 氯氟烃(CFC),烷烃中氢原子被氯和氟原子所取代,如CF2Cl2 。 (CFC12) ③ 氢氟烃(HFC),烷烃中氢原子部分被氟原子所取代,如C2H2F4 。 (HFC134) ④ 氢氯氟烃(HCFC),烷烃中氢原子部分被氯和氟原子所取代, 如CHF2Cl。 (HCFC22) ⑤ 氢氯烃(HCC),烷烃中氢原子部分被氯原子所取代,CH3Cl。 (HCC40) ⑥ 全氯代烃(CC),烷烃中氢原子完全被氯原子所取代,如CCl4。 (CC10)
类别
PFCs
CFCs
HFCs
HCFCs
R40 R30 R10
HCCs
PCCs
第2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2. 饱和碳氢化合物(烷烃) 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烯烃)
烷烃类
编号 与氟利昂编号方法相同
R50 举例 乙烷 (C2H6) R170
烯烃类
编号 R1+氟利昂编号方法 举例 乙烯 (C2H4) R1150 丙烯 (C3H6) R1270
第2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卤代烃 分子式 CmHnFxClyBrz n+ x+ y+ z = 2m+2 编号 R(m-1)(n+1)x(a,b…)Bz 同分异构体 溴原子数为0,B可省略 举例 二氟一氯甲烷(CHClF2) R22
二氟二氯甲烷(CCl2F2) R12
常见的氟利昂制冷剂
代 号
R14 R11 R12 R13 R113 R114 R23 R32 R152a R134a R21 R22 R123
美国
2003.1.1:禁止HCFC141b用于发泡剂;2010.1.1:冻结 HCFC22和HCFC142b的生产;不再制造使用HCFC22新设 备;2015.1.1:冻结HCFC123和HCFC124的生产;2020.1.1: 禁用HCFC22和HCFC141b;不再制造使用HCFC123和 HCFC124的新设备;2030.1.1:禁用HCFC123和HCFC124 2000.1.1:消减50%;2004.1.1:消减75%;2007.1.1:消减 90%;2015.1.1:消减100%;
第2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研究表明,当CFCs受强烈紫外线照射后,将产生
下列反应(以CFC12为例): CF2Cl2------ CF2Cl+Cl Cl+O3-----ClO+O2 ClO+O----- Cl+O2 循环反应产生的氯原子不断地与臭氧分子作用, 使一个氯氟烃分子,可以破坏成千上万个臭氧分 子,使臭氧层出现“空洞”,这一现象已被英国 南极考察队和卫星观测所证实。据UNEP(联合国 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臭氧每减少1%,紫外 线辐射量约增加2%。
一些 CFCs
Cl
F
C F Cl
C
Cl
F Cl
Cl
CFC-11
三氯氟甲烷
CFC-12
二氯二氟甲烷
一些 HCFCs
Cl
F C F C F Cl H F F C H
Cl
HCFC-22
二氟一氯甲烷
HCFC-123 1.1.1-三氟-22-二氯乙烷
《蒙特利尔议定书》-概述

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限 制使用氟氯化碳和其他耗竭臭氧的化学物 质。此前有研究表明,对于减缓和控制全 球变暖,《蒙特利尔议定书》所带来的效 果比《京都议定书》要高出5倍—6倍,因 此,《蒙特利尔议定书》也被前联合国秘 书长安南称赞为“迄今唯一最成功的国际 协议。”目前,有196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签订了该协议,并且逐步淘汰了95% 的消耗臭氧化学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