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货-PCB设计经验总结-精

干货-PCB设计经验总结-精

干货-PCB设计经验总结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电气化越来越严重,相关的EMC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从根本上降低EMC的风险,需要从设计阶段尤其是PCB layout 入手,来防患于未然。

下面是一位从业十余年的硬件工程师的经验笔记!
如觉得有帮助欢迎支持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叠层:
1.电源和地的平面尽可能近(利于电源噪声高频滤波)
2.信号层:避免两信号层相邻(如果必须相邻,加大两层间距);
3.电源层:避免两电源层相邻;
4.外层:铺地;
布线:
5.关键信号线:避免跨分割(参考平面);
6.关键信号线:“换层不换面(参考平面)”;
7.关键信号线:长度尽可能短;
8.关键信号线:位置远离PCB板边缘及接口;
9.信号线:不能跨越分割间隙布线(否则电磁辐射及信号串扰剧增);
10.信号线:换层(返回路径)必须跨分割时,须使用过孔或滤波电容(10nf);
11.总线:相同功能的并行布置,中间勿参杂其他信号;
12.接收发送信号:分开布线,勿交叉;
13.高速信号线:走线宽度勿突变;
14.电源:电源线不要形成环路(近似包裹的环路)
15.地:地线不要形成环路(近似包裹的环路);
16.地:干扰源的地勿与信号地就近共用(晶振等干扰源的地不干净);
17.地:多芯片并排共电源与地时,电源与地的主线路宜在芯片同侧(回流面积小);
18.分割:模拟地与数字地分割布线,建立“地连接桥”,如有必要进行磁珠滤波;
19.分割:电源/地平面分割需合理(否则高速信号存在EMI、EMC风险);
20.拐角走线:优选45度(降低拐角对走线阻抗影响)
21.拐角走线:长度越长越好(降低拐角对走线阻抗影响)
22.拐角走线:过孔处上下走线拐角要求同上;
23.高频干扰源:下方禁止布线(晶振、开关电源等干扰源);
24.高频干扰源:附近尽量避免布电源主路线(晶振、开关电源等干扰源);
25.接插件:下方禁止布线;
电源滤波:
26.滤波区域为原理信号区域(降低耦合);
27.高频滤波电容需靠近电源PIN脚(容值越小越近);
28.EMI滤波器需靠近芯片电源入口;
29.原则上每个电源PIN脚需包含:一个高频滤波电容(<0.1u),一个集成电路,一个或
多个大电容(储能,旁路)。

30.滤波电路:利用电抗元件的储能作用进行滤波。

电感(串联,大功率)和电容(并联,
小功率)均可以起到平波的作用;
31.滤波电容:从焊盘像外引出小段引线,通过过孔和电源及地平面连接(引线越短越好);
32.滤波器件需并排放臵,以防止滤波后的电路被再次干扰;
33.高速开关元件(MOS管)可以在G/S端添加高频扼流圈(简化时用电感替代);
电场耦合抑制:
34.线间距:增大;
35.屏蔽层:添加且接地;
36.敏感线路输入阻抗:降低;
37.敏感电路采用平衡线路输入,平衡线不接地;
干扰源:
38.敏感信号可采用滤波电路及屏蔽处理;
39.干扰源信号按照差分信号走线(等长,并行);
40.时钟线跨层布置时,需加接地通孔(利于回流);
41.多种模块在同一PCB中布置,应分开放置,避免相互干扰,最好按照下图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