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教案第一章灿烂的书籍文化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书籍发展有一个较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尤其对当代书籍设计形态有一个全新认知,为今后作业的设计创意提供可行性。
本章重点:通过对书籍演变过程的进一步了解,对书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包豪斯”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课型课时:专业课(4学时,其中实践课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中国书籍装帧回顾一书籍的起源1.岩画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2.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
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
相传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
现在某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有用结绳来记事的。
3.甲骨文(金文)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代,记录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大量龟甲、兽骨之上。
商、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
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
如图所示左侧名为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
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
右侧图名为逨盘。
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
这件西周青铜逨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
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
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
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二现代书籍设计的演变1.近代中国的书籍艺术清末在泸津等地已盛行铅铜版的凸版印刷,当时上海发行的著名《申报》就运用了西方先进印刷技术。
良友图书公司是近代书籍设计艺术的代表,它是中国第一家以图像出版为主的民营出版机构。
1925年由伍联德在上海创办。
1926年首创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良友》画报,后又出版多种画报、画册。
2. 新中国的书籍设计艺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
出版社纷纷设立美编室,有了专门从事书籍装桢设计的设计师。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门成立书籍设计专业,为书籍设计艺术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以《红岩》等位代表出现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这一时期印刷工艺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发展,有比较有特点的是:一,有两种以上的套色印刷,二,基本上插图的应用很多采用木刻版画的技法。
3. 现代的书籍设计1979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书记书籍装桢艺术展览会,是自1959年举办第一届以后20年来的书籍设计艺术的一次文艺复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间设计交流日益广泛,书籍设计艺术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梅兰芳藏戏曲史料集》获得2004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页奖。
市中国首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
4. 数码时代的书籍设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数码时代到来了。
电子图书、电子阅览室等让我们阅读内容更广泛、查找更方便,由于电子图书中多媒体软件的应用,让读者阅读起来获得了更好的视觉感受。
电子杂志,又称网络杂志、互动杂志。
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电子杂志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
电子杂志延展性强,目前已经逐渐可移植到PDA、MOBILE、MP4、PSP及TV(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三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1.最早的装订形式--简策装竹木简的装帧形式。
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的书大多写在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上,称为竹简或木简。
为便于阅读和收藏,用绳将简按顺序编连起来,后人称这种装帧形式为简策装。
简策装的方法是用麻绳、丝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端无字处编连,类似竹帘子的编法。
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
“策”与“册”义相同。
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
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
简策是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商周时通行,到了晋代,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出现,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
2.应用最久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
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卷卷在轴上。
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
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丝织品。
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裱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
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后固定丝带。
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精致的卷轴装主要表现在轴、签、丝带上,如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等。
3.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形式之一--旋风装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
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
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自然界的旋风,故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现存故宫博物馆的唐朝吴彩鸾手写的《唐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4.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形式之二——经折装经折装是首先用于佛经的一种装订形式,始于唐代末年。
佛家弟子诵经时为便于翻阅,将长卷经文左右连续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也有人认为是受印度贝叶经装订形式的影响而产生的。
以后一些拓本碑帖、纸本奏疏亦采用这种形式,称为折子或奏折。
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
从外观上看,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5.早期的册页形式——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是早期的册页装。
它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约出现在五代后期,盛行于宋朝。
蝴蝶装的方法是把书页沿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折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一包背纸将一叠折缝的背面粘在一起,最后裁齐成册。
蝴蝶装书籍,翻阅起来犹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蝴蝶装”。
书籍的装订形式发展到蝴蝶装,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订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
6..宋末开始出现的装帧形式---包背装包背装又称裹后背,是在蝴蝶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装帧形式。
其装订方法是折页对齐,在右边栏外打眼,穿订纸捻,砸平固定裁齐,然后用一张较厚的纸从右侧书背裹装起来,书背用浆糊粘牢。
7.明代中期以后盛行的装帧形式----线装线装的折页与包背装完全相同,版心朝外,背面相对。
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纸捻穿孔定改为线定。
第二节. 西方的书籍装帧一. 从圣经开始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依据。
曾倾倒了历世历代无数的人研读、探讨和思想,引导他们相信上帝。
是西方流传最多、被阅读的最广的一部书籍,同时它的装订形式和版面设计更是多种多样。
堪称是西方书籍设计师史上的一个典型代表。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欧美诸国语言的清理和规范化几乎全部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
二. 西方印刷术的革命公元1450年左右,在中国的毕昇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了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胶泥活字印刷术400年之后,古登堡发明了金属字母活字印刷术,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约翰内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 1400-1468),生于德国。
1428年的一场官司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被流放到斯特拉斯堡(今属法国),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并且在那里发明了金属活字,并成为印刷商。
大约在13、14世纪,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因而在欧洲不少地方也出现了雕版印刷,但雕版印刷还不流行,在图书制作中不占主导地位。
古登堡于15世纪中发明的金属字母活字印刷术,又掀开了欧洲出版史上新时代。
在古登堡发明字母活字以前,西方的书籍制作几乎全是靠手抄写,主要是由修道院的僧侣们抄写并制作成书。
印刷技术逐渐盛行熟练以后,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德国的早期插图书籍的代表作——1498年,丢勒为《启示录》一书作的插图。
线条丰富,黑白处理得当,构图插图描绘生动,紧凑,成为这个时期登峰造极的代表作德国艺术。
三. 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包豪斯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1919年包豪斯创建,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长。
1929年,处在反动压力之下的包豪斯全部迁至德绍,继而又受到社民党的迫害,而于1933年关闭。
格罗皮斯(1928年放弃了包豪斯领导权)和费宁格都于1937年定居美国,并在1937年,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THE NEW BAUHAUS),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
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
这之前的欧洲,建筑结构与造型复杂而华丽,尖塔、廊柱、窗洞、拱顶,无论是哥特式的式样还是维多利亚的风格,强调艺术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体现着宗教神话对世俗生活的影响,这样的建筑是无法适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
格罗皮乌斯针对此提出了他崭新的设计要求: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制造。
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在基础课上,把平面,立体结合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独立起来。
并牢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四. 莱比锡国际书展德国莱比锡书展(Leipziger Buchmesse)具有悠久的历史。
可以说,近代国际书展的方式,都是起源于19世纪初叶的德国莱比锡书展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