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记述孔子的言谈行事的一部书,但它以记言为主。
虽然这部书也记载了孔子的某些活动,但他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所以它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孔子,名丘,宇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
她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
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他生活在所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度的末期,曾经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来挽救所谓天下的危亡。
孔子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同时也讲“礼”。
他对“仁”字曾经作过许多解释,但是“仁”的基本的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
在《论语》的《颜渊》这一篇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他还说过:“仁者,人也。
”这句话不见子《论语》里面,而是在《礼记·中庸》篇。
就是说,“仁”,也就是人的意思,人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
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说我自己不愿别人怎样来对待我,我也就不要用来对待别人。
他还要统治者能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他主张让统治者能够节约用度,要爱惜财力,而且同时也要爱人、爱护劳动力’、爱护人力。
“使民以时”,意思是说役使人民的时候,要按一定的时候。
古代是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就是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去役使老百姓,实际意思就是说,让他们能够顺利地生产,让他们衣与食有所保证。
同时,他还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就是沉重的剥削、残酷的政令害人比猛兽老虎还要厉害,这是谴责暴政。
他还反对奴奴隶殉葬的制度。
他曾经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也不见于《论语》,是《孟子》的《梁惠王上》弓I的。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仲尼就是孔子。
“始作俑者”,第一个作俑的人。
俑,是用木头或者用陶、用石头做的假人,做的偶像。
孔子说用这个东西来殉葬的人,“其无后乎”,是没有后代的,实际上是说断子绝孙的。
他是很恨这种人的。
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用奴隶殉葬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
后来,,这种殉葬制度渐渐少一些了,就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埋在地下,象征殉葬。
但是孔子也是不赞成的,所以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由此可知,他所主张的”仁“的思想,是包含着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
因为奴隶社会是把奴隶看作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是可以任意出卖甚至任意杀害的,是不把人当作人看待的。
从孔子的一些话来看,他是要求把人当作人。
由此出发,孔子就要求对当时的奴隶制度政治作某些改良。
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在当时说来,还是有开明的一面,具有进步性的。
但是,孔子除了主张“仁”的思想以外,他也提倡“礼”。
“礼”的基本作用就是要维护1日有的等级制度。
他不想彻底破坏旧有的奴隶制度,当他把“仁”的思想具体化到君臣人伦关系上去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
孔子既讲“仁”,但是同时又讲“礼”。
在≤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句话是很有名的,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已”,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意思。
“复礼”,是说把不合于礼制的言行纳入礼的觌范。
因此,他讲“仁”、“仁者爱人”,但他也并不是讲人人平等的意思,而是要在维护1日的等级等级制度种大前提下,要统治者能够行一点“仁政”。
也就是说,反对苛政,反对过分的横征暴敛,反对草菅人命。
任意杀害百姓。
但是人民也要守礼,人民也不能犯上作乱。
所以他要求“臣事君以忠”,在下的人对于君主还是要忠的。
所以说穿了,这个“礼”也就是要各守本分。
我们说,他这样的思想,实际上是想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改良色彩,但也有保守的一面。
但是,孔子的这种思想和主张,主张“仁”,主张“礼”,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腐朽透顶的奴隶制,在当时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历史要前进,就要摧毁奴隶制度。
可是孔子却认识不到到这一点,因此他就周游列国,但是又到处碰壁。
他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伺》篇);就是他采取的态度,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他明明知道他的学说很难被人接受,但是他还是要“为之”,还是要去宣传,还是要去推行。
他的态度是很积极的,而且应该说还是很感动人的。
但是他在政治遭遇上确实是个失败者,他一生除了仅仅在鲁国做丁几个月的司寇(管司法的官)以外,一辈子都是以讲学授徒来度其一生。
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完全施展他的抱负,他的主张并没有被当时的诸侯国家所接受。
但是,孔子在当时文化的发展上,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首先,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曾经提出“有教无类”,就是说凡是到他这里来跟他学习的,他就一律教,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贵族还是非贵族,只要你肯学,他就教。
他是第一个以学者的身份来聚徒办学的人,这样就使从前掌握在宫府的文化普及下来了。
因为孔子以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以私人的身份聚徒讲学,”就不局限在贵族子弟,这样就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得到一定的普及机会。
孔子一生的弟子是非常多的,据说他曾经有过弟子三千多就是听他讲过学的人一共有三千人,其中与他关系密切而又比较有名的一共有七十个人,七十个大弟子。
另外,孔子还认真地整理和研究过古代文化,在这方面也作过很大的贡献。
《论语》这本书所记述的,就是他平时跟弟子们一起讲学论道的一些言论。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这篇文章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述:“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就是说,在孔子讲学的时候,听他讲学的弟子都曾经对他的言论进行过一些记录。
“夫子既卒”,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死了以后,他的门人就“相与辑而论纂”,把这些言论编在一起。
“故谓之《论语》”,所以这本书就叫做《论语》,实际上,《论语》就是论学的语录的意思。
《论语》这本书,从内容性质上说,它是属于一部语录体的思想学术著作。
但是,由于这些语录的记述者们,就是他的弟子们,在记录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的话的时候,是用当时基本上—接近口语的—语言来记载的,因此就比较生动,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而且在记载的时候,对于某些仪态举止、说话时的感情口吻、以至于说话时的音容笑貌,也都作了一定的描绘,因此,就很能够显示出这些人物的性格以至于他们的感情。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①颛臾——鲁国的附庸国家,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村,当是古颛臾之地。
②有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有事”即指用兵。
③尔是过——不能解作“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的(像尚书康诰“朕其弟小子封”只是极个别的例子)。
这里“过”字可看作动词,“是”字是表示倒装之用的词,顺装便是“过尔”,“责备你”、“归罪於你”的意思。
④东蒙一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
⑤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⑥费——音bei,鲁国季氏采邑,今山东费县西南七十里有费城。
⑦舍——同“舍”。
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和“均”是从财富着眼,下文“均无贫”可以为证;“寡”和“安”是从人民着眼,下文“和无寡”可以为证。
说详俞樾《群经平议》。
⑨萧墙之内——“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
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字从肃得声)。
“萧墙之内”指鲁君。
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政治,和鲁君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藉有利的地势起而帮助鲁国,於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
孔子这句话,深深地刺中了季孙的内心。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道:“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上代的君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我们最初被封时的疆土之中,这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道:“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道:“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
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道:“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今不把它占领,曰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道:“冉求!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藉口。
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相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兵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哩。
”《论语》的许多章节,记录的全是孔子的一些只言片语。
相对而言,在“季氏将伐颛臾”一章里,孔子说了最多的话。
在这一章里,孔子一共讲了三次活,一次比一次讲得多。
若把孔子讲的这三次话连缀在一起:可算是孔子发表的一篇长篇演说。
这篇“长篇演说”,深刻反映出孔子的立场和观点;充分表现出孔子的雄辩才能;集中代表了《论语》的语言风格。
公元前492年,鲁国大贵族季桓子死,季康子取代父亲季桓子的地位,在鲁国执政。
季康子上台后,首先派人把正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冉有召回鲁国,任命为自己的家臣。
接着,如子贡、樊迟、有若等孔门弟子,也在鲁国谋得一官半职。
当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定居后,又有许多孔门弟子相继在鲁国政坛上露面,他们是子路、子游、子夏、冉雍、宓子贱、公西华等。
从表面上看,孔子到了晚年,其心境“淡乎若深渊之静”,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与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