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干涉和衍射14.1 波的叠加 (2)14.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4)例14.1:双缝实验 (6)14.3 光强分布 (6)例14.2:三缝干涉的光强 (8)14.4 衍射 (10)14.5 单缝衍射 (11)例14.3:单缝衍射 (12)14.6 单缝衍射的光强 (12)14.7 双狭缝衍射条纹的光强 (15)14.8 衍射光栅 (16)14.9 总结 (17)14.10 附录:总电场的计算 (18)14.11 解题 (21)14.11.1 双缝实验 (21)14.11.2 相位差 (21)14.11.3 干涉增强 (22)14.11.4 双缝干涉的光强 (23)14.11.5 二级亮条纹 (23)14.11.6 双缝衍射的光强 (24)14.12 概念题 (26)14.13 附加题 (26)14.13.1 双缝干涉 (26)14.13.2 干涉-衍射条纹 (26)14.13.3 三缝干涉 (26)14.13.4 双缝干涉的光强 (27)14.13.5 二级极大 (27)14.13.6 干涉-衍射条纹 (27)干涉和衍射14.1 波的叠加考虑两个或多个波同时经过的空间区域。
按照叠加原理,净位移可用矢量或由各个位移的代数和给出。
干涉是基于同样的原理,由两个或多个波叠加组成的复合波。
叠加原理的概念见图14.1.1。
图14.1.1 波的叠加原理。
(b) 干涉相长;(c) 干涉相消。
假定我们有两个波:叠加后的波为如果),(t x ψ的振幅大于单个波的振幅(图14.1.1(b)),则干涉加强;反之则干涉相消(图14.1.1(c))。
作为例子,我们来考虑下述两个波在t = 0时刻的叠加:叠加后的波为这里我们用了以及。
进一步运用恒等式以及从而得到其中。
波叠加的图像见图14.1.2。
图14.1.2 两支正弦波的叠加。
我们看到,在1)sin(=+φx 时,或φπ−=2x 时,波有最大振幅。
这时干涉增强。
反之,在61.2=−=φπx rad 时,干涉相消,此时0sin =π。
为了形成干涉条纹,入射光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i) 光源必须是相干的。
就是说,来自多个波源的平面波相互间必须保持固定的相位关系。
例如,如果两支波完全不同相πφ=,那么这个相位差就不可能随时间保持不变。
(ii)光必须是单色的。
就是说,光是由单一波长k /2πλ=的波组成的。
白炽灯发出的光是不相干的,因为这种光由不同波长的波组成,它们之间无法保持固定的相位关系。
因此观察不到干涉条纹。
图14.1.3 白炽灯光源14.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1801年,托马斯·杨做了一个实验用来揭示光的性质。
这个双缝实验的示意图见图14.2.1。
图14.2.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单色光源入射到装有狭缝S 0的第一个屏。
透射的光入射到装有两平行狭缝S 1和S 2的第二个屏,它相当于两个相干光源。
从这两个狭缝出来的光波发生干涉,并在观察屏上形成干涉条纹。
亮条纹对应于干涉极大,暗条纹对应于干涉极小。
图14.2.2显示了波叠加形成干涉增强和干涉相消的方式。
图14.2.2 干涉增强发生在 (a) P 点和 (b) P 1点;干涉相消发生在 (c) P 2点。
双缝干涉的几何图像见图14.2.3。
图14.2.3双缝干涉实验考虑落到屏上距O 点距离为y 的P点的光,双缝距屏的距离为L ,双缝间距为d 。
由狭缝2出射的光在到达P 时要比狭缝1出射的光的行程多出12r r −=δ的距离。
这个额外距离称为程差。
由图13.2.3,利用余弦定理,我们有和用方程(14.2.2)减去方程(14.2.1),得在L >> d ,即屏到狭缝的距离远大于缝间距离的极限情形下,r 1与r 2之和可以近似为,这样程差变成r r r 221≈+在此极限下,两束光r 1与r 2基本上可视为平行束(见图14.2.4)。
图14.2.4 在L >> d 极限下,两束光之间的程差两束光是同相位还是不同相取决于δ的值。
当δ为零或是波长λ的整数倍时,屏上出现的是干涉增强:这里m 称作干涉级数。
零级(m = 0)极大对应于0=θ的中央亮条纹,一级极大()是中央条纹两边的亮条纹。
1±=m 反之,当δ为半波长2/λ的奇整数倍时,到达P 点的波相位相差180°,导致干涉相消,因而屏上出现的是暗条纹。
干涉相消的条件是:在图14.2.5中,我们展示了2/λδ=(m = 0)程差如何引起干涉相消,以及λδ=(m = 1)如何引起干涉增强的图像。
图14.2.5 (a) 干涉相消;(b) 干涉增强为了确定条纹在屏上位置距O 点的垂直距离,除了条件L >>d 之外,我们还假定缝间距离d 远远大于单色光的波长,λ>>d 。
这个条件意味着θ角非常小,故有将上述两个表示干涉增强和干涉相消的条件分别代入方程(14.2.5)和(14.2.6),即可得亮条纹和暗条纹的位置,分别为和例14.1:双缝实验假定在双缝实验安排中,d = 0.150 mm ,L =120 cm ,λ = 833 nm ,y = 2.00 cm 。
(a) 光从双狭缝到屏上P 点的程差δ是多少? (b) 用λ 表示这个程差。
(c) P 点对应的是光强极大值、极小值还是中等亮度值?解:(a) 程差由θδsin d =给出。
当时,y L >>θ很小,近似有L y /tan =≈θθ。
因此(b) 由 (a) 的答案可得或λδ00.3=。
(c) 由于程差是λ 的整数倍,故P 点对应的是光强极大值。
14.3 光强分布考虑如图14.3.1所示的双缝实验。
图14.3.1 双缝干涉屏上P 点总的瞬时电场E r 等于两个源的矢量和:21E E E rr r +=。
同时,坡印亭通量S 正比于总电场的平方:取S 的时间平均,可得P 点的总光强I 为交叉项21E E r r ⋅2表示两束光波之间的关联。
对于非相干光源,由于1E r 和2E r之间不存在确定的相位关系,故交叉项为零,因此非相干光源的光强只是两单独光强的简单相加:对相干光源,交叉项不为零。
事实上,对干涉增强,21E E rr =,故叠加后光强为即4倍于单个光源的光强。
反之,当干涉相消时,21E E r r −=,1I −∝⋅21E E rr ,故总光强变为正如所预料的那样。
假定狭缝出射的波为正弦平面波。
令来自缝1和缝2的波在P 点的电场分量分别为和这里假定波从狭缝出来时具有同样的振幅。
为简单起见,我们将P 点取为原点,这样波函数里kx 的依赖性可忽略。
由于来自缝2的波到P 点要多走额外的程差0E δ,故E 2相对于来自缝1的E 1有一个额外的相移。
对于干涉增强,程差πδ=对应于πφ2=的相移。
于是有或假定两个电场指向相同的方向,则总电场即可由13.4.1节讨论的叠加原理获得:这里我们用了三角恒等式光强I 正比于总电场平方的时间平均值:或这里I 0是屏上最大光强。
代入方程(14.3.4),上述表达式变为图14.3.2 光强与λθsin d 的函数关系对于小角度θ,利用方程(14.2.5),光强可改写成例14.2:三缝干涉的光强假定一个单色相干光源发出的光经过三个平行狭缝,相邻狭缝间的距离均为d ,如图14.3.3所示。
图14.3.3 三狭缝干涉各狭缝透过的波具有相同的振幅E 0和角频率ω,且到达P 点时的位相差λθπφsin 2d =固定。
(a) 证明:P 点光强为这里I 0是中央主极大的最大光强。
(b) 主极大与次极大的光强比是多少?解:(a) 令三波在P 点的电场振幅分别为利用三角恒等式E 1和E 3的和为P 点的总电场振幅为其中λθπφsin 2d =。
光强正比于2E :这里我们用了2/1)(sin 2=+φωt 。
当1cos =φ时有最大光强。
因此,即是说(b) 干涉条纹见图14.3.4。
由图可见,极小光强为零,出现在2/1cos −=φ位置上。
主极大的条件是1cos +=φ,由此给出。
此外,在1/0=I I 1cos −=φ位置上还有第二级极大。
这个条件意味着πφ)12(+=m 或,...2,1,0),2/1(sin ±±=+=m m d λθ故光强比为9/1/0=I I 。
14.4 衍射波除了干涉之外,还有另一个特性——衍射,一种波在经过障碍物或小孔时表现出的弯曲现象。
衍射现象可用如下的惠更斯原理来说明。
波前上每个无阻碍的点都是下一级球面波的波源。
新的波前是一个与所有下一级球面波相切的曲面。
图14.4.1展示了基于惠更斯原理的波的传播。
图14.4.1 基于惠更斯原理的波的传播按照惠更斯原理,入射到两缝上的光波会扩散开来并在附近区域显示出干涉图案(图14.4.2a )。
这种图案称为衍射条纹。
另一方面,如果不出现绕射,光波将沿直线前进,这时不会出现任何衍射条纹(图14.4.2b )。
我们主要讨论所谓夫琅和费衍射这样一种特殊情形。
在此情形下,由狭缝出来的所有光线近似于彼此平行。
为使衍射条纹出现在屏上,我们在屏缝间放置一个凸透镜以使光线聚焦到屏上。
图14.4.2 (a) 光线散开形成衍射条纹;(b) 如果光波路径是直线,就不存在衍射条纹。
14.5 单缝衍射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假定缝宽很小,这样每个狭缝都可视为一个点光源。
在本节里,我们将缝宽看成是有限的,并观察夫琅花费衍射是如何形成的。
令单色光入射到缝宽为a 的狭缝上,如图14.5.1所示。
图14.5.1 光经过缝宽为a 的狭缝形成的衍射在夫琅和费衍射中,穿过狭缝的所有光线都是彼此平行的。
不仅如此,按照惠更斯原理,狭缝的每个点都是一个光源。
为简单起见,我们将狭缝分成两个半狭缝。
在第一级极小位置上,来自上狭缝的每条光线均与来自下狭缝的对应光线有180°的相位差。
例如,假定有110个点,前50个点位于下狭缝,51到100位于上狭缝。
源1与源51间距为,程差2/a 2/λδ=。
源2与源52间距也是,以此类推。
这样,第一极小的条件是2/a或对等间距a / 4,程差4/sin θδa =的四个点形成的波前做同样的操作,干涉相消的条件是将这种讨论一般化,我们可以证明,干涉相消将出现在图14.5.2给出了单狭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这里0=θ是极大值。
图14.5.2 单狭缝衍射的光强分布通过比较方程(14.5.4)和(14.2.5),我们看到,如果将单狭缝的缝宽a 换成双狭缝的缝间距d ,单狭缝衍射的极小值条件变成了双狭缝干涉的极大值条件。
其原因是因为在双狭缝情形下,缝宽被认为小到只是一个单个的光源,同一缝中光线间的干涉可忽略不计。
而在单狭缝情形里,单狭缝衍射的极小条件考虑的恰恰是同一缝中光波间的干涉。
例14.3:单缝衍射波长nm 600=λ的单色光通过一个缝宽为0.800 mm 的单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