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例:“时人莫之许也。”
“忌不自信。”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 前(谁、何、奚、曷、胡、恶、安、 焉等) 例:“沛公安在?”
“夫晋,何厌之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 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11、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 应理解为‚操何‛ 《鸿门宴》 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省略宾语
1.后数日驿至,果地震(
2.赐之( )彘肩。
)陇西。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
例:1.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2.赐之(于)彘肩。
示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广
东高考13题第2小题)
课堂训练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 A其南陵,夏后皋 足。 之墓也。 B蔺相如者,赵人也。 B庭中始为篱。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其人勇士。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 省略句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 成 介宾结构,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如: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又试之 以 鸡,果如成言。 ……及宾客辩士说王 以 万端
省略句
如: 成名将其上于盆而养之,饲之以 蟹白栗黄, 于促织 备 极护爱,留 之 以 待限期,以 之 塞官责。 庄宗 庄宗 其后用兵, 庄宗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 于 庙, 庄宗 负 之 而前驱 , 庄宗 及 庄宗 盛 之以锦囊, 请其矢, 凯旋而纳之。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 6、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8、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9、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10、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 退秦师》〈左传〉
(C)
D夫天者,人之始 也。
(B)
C
1“则”表示判断的一项 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B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 逮。 D受制于人。 A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 出来吧,你们! 多么鲜艳啊,这件衣服!
‚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如鸣佩环‛
2.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 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强调,或使语气流畅, 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常见有四种情况: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 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视为句子倒装。 分为: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宾 语前置等四类。
1、判断句。 例、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译文: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 2、被动句。 例、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 到惋惜。 3、宾语前置句。 例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例2、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4、省略句。
省略句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 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4、省兼语。(“使”“命”“令”这类 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 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 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 是代词“之”。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有标志的被动句
2.用 “见”,“见......于......。”表被动。
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有标志的被动句
3.用“为”、“为……所……” 表 被动 例:(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 所并。
有标志的被动句
4.用“被”表被动 例: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 卯三月之望。
无标志的被动句
定语:修饰和限制主语宾语的成分 状语:时间、地点、原因等修饰和限定谓语动词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其他成分的成分
练习:划分下列句子成分 1.春秋时期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我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 3.藤野先生总是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4.解放军战士占领了河对岸的高地。 5.派出所的警察们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 6.这座原子能发电厂源源不断地运来许多铅做的大箱子。 7.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一声不响地解掉了系在自己 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8.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 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吏二缚一人诣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下列句式中是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诸子喻山水》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客有吹洞箫者《前赤壁赋》 D.游于赤壁之下《游褒禅山记》
4.宾语前置(高考重点)
3.中心语+之+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成分省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 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 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 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 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 被省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廉颇伐齐, 廉颇 大破之。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
省略句
沛公谓张良曰:“……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 蒙后省 入。”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余 计日以 自述省 余走送之。 还…… 余 录毕, 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不 对话省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今日 对话省 之事甚急。”
省略句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如: 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又请杨子之竖 如: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候 狱门外。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 是比较少的)。
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之 斗卮酒。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将献 之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 之 谋。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A行将为人所并。 B视为止,行为迟。 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激于义而死焉。
B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 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 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 的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种倒置的现象。 “一言以蔽之。”
宾语前置句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 放在介词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句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
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 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 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 的现象。
例如:
1、‚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 ‚与谁归‛。 《岳阳楼记》
小结: 1、用“者”或“也”表判断。
判 断 句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 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 1. 示否定的判断。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 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宾语前置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
放在介词前。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 好)。 《离骚》屈原
2、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3、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 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一般不会单独设 置一个选择题,主要还是结合文言文 翻译题来考查。
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主= 谓__ 宾 杨亚写字。
主语:‚谁‛动作的发出者 谓语:‚怎么样‛动作 宾语:动作的承受着
(定 ) [ 状 ] <补 >
如同一棵树有主干一样,通常所说的句子主干也就是主谓宾。 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