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灾害学》论文姓名吕树林班级10级环工一班学号***********日期2012.04.09有关河北省白洋淀周围环境的分析报告摘要:淀区涉及保定、沧州两个地级市的4县1市,是国家重点旅游区和开放区。
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
南距石家庄189公时,北距北京162公里,东距天津155公里,是京津冀腹地。
淀区景色秀丽,历史悠久,曾是共产党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亦是河北省一个美丽的风景区。
但白洋淀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使得淀内的美好风光也变得恶化。
究其原因依旧是人类的污染破坏,游客乱丢弃垃圾,周围生活与工业的污染,到处可以闻到恶臭,见到漫天漫地的蚊虫,真的使游客们望而却步。
关键词:河北;白洋淀;环境正文:白洋淀是我故乡的一个风景名胜,其有着优美的景色和地面,历史悠久而且意义重大,以下先介绍一下其具体地理环境情况。
白洋淀有143个淀泊,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淀淀相通,沟濠相连,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宫。
淀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景随时移。
春季,水域清澈,烟波浩森,芦苇翠绿,一片勃勃生机;夏季,莲菱蒲苇随风摇曳,满淀荷花盛开,湖内白帆点点,使人暑意顿消;秋季,白洋淀天高气爽,气候宜人,鱼跳水面,蟹肥味香、鱼船队队、捕捞繁忙;冬季,白雪皑皑,冰封大淀,一派北国风光,各种冰床穿梭往来,如同燕子在空中飞翔,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滑冰场,可任自由驰骋。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杨村河、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
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为平地,地可耕而食,形成九河入淀之势。
以后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
对白洋淀的形成还有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药,身不由已,飘飘然离开月宫,就在她将要落入凡间的一瞬间,猛然惊醒,这一惊非同小可,随身宝镜落入人间,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块,形成现在的143个淀泊。
白洋淀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淀区的西部、南部(今安新县的留村、梁庄)就有人类活动生自。
春秋、战国时期,淀区分属于燕、赵统辖,以易水长城(今安新县北堤)为界,南葛城(今安州镇)属赵、北浑泥城(今安新镇)归燕,故今日淀区有“燕南赵北”之说。
也正是这横跨燕赵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风光,政治、军事地位,为历代所重视,令骚客咏叹。
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淀区筑堤贮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线。
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御辽。
元代大儒刘因任教于淀区三台、安州。
清代康熙皇帝在淀区端村、圈头、赵北口、郭里口兴建行宫,先后40次来淀区游览围猎。
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挥清风店、解放石家庄战役,给这古老的淀区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白洋淀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3年加入共产党的辛璞田,受顺直省委的派遣到家乡马家寨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夏共产党刘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淀区北冯村与王家骥等人,建立起淀区第一个党支部。
辛璞田、刘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舍家弃业,投身革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成为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雁翎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显示出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
作家徐光耀撰写的《小兵张嘎》就取材于“雁翎队”。
著名作家孙犁的《荷花淀》,孙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均以淀区为题材。
白洋淀儿女那飒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国人民传扬歌颂。
淀区涉及保定、沧州两个地级市的4县1市,占安新县总面积的85%。
安新县境内水区人口10万人,36个村四面环水,芦苇年产值4000多万元,是水区人民主要生活来源,鱼类16科54种,最高产量800多万公斤。
以盛产大米、鱼虾、菱藕和“安州苇席”著称。
其中,元鱼和桂花鱼中外闻名,被誉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开展旅游业以来接待中外游客300余万人次。
每年7月23日举办“中国白洋淀荷花节”。
面对如此美丽的湖畔,但也没有逃脱被污染的厄运。
根据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存档的资料表明,从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白洋淀上游保定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工业污水通过河道直接排入白洋淀,再加上随着气候的变化入淀河流的水量锐减,使得白洋淀受到了严重污染。
白洋淀淀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便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定市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通过府河直接排入白洋淀,造成白洋淀的污染和水质的恶化;二是近年来连续的干旱少雨和工农业用水的大大增加,使得白洋淀上游的多条河流干涸,无水注入白洋淀。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只能更多的抽取地下水,只是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很多地方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进一步使得地下水位下降,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过去条条河流皆淌水、村村坑塘有蓄水的自然景观不复存在;三是白洋淀的自然污染源对淀内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森林、草场等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农药和化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淀区,还有淀区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对白洋淀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根据近几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普遍认为白洋淀主要受到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污染因子以化学需氧量度量最为合适,以化学需氧量作为主要污染指标监测结果是白洋淀超过国家地面水五类标准的水域面积占总水域的12%,超过国家地面水标准四类的水域面积占20%,达到国家三类的水域面积只占55%。
白洋淀区域工业污染源主要集中在保定市区,周边一些县也有一些。
保定市区的重点污染源有六家,它们的污水排放量为每天6.7万吨,占保定市区工业污水总排放量的39%,其主要有机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每天排放总量达到46吨,占到保定市区总量的77%。
近年来,白洋淀的水量严重不足,曾多次干涸,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干涸一次,六十年代三次,七十年代五次,八十年代七次,特别是1983至1988年连续五年干淀。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淀的频率也城增大趋势,干淀的原因除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水量增大和白洋淀的上游兴修了一些蓄水工程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
白洋淀的深度不大,整体呈浅碟子形状,占地面积虽然不小但库容量不大,所以调节水能力较差。
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反差很大,有时连年干旱,有时却暴雨成灾。
干旱时白洋淀无水可进,干涸是必然;在丰水时期和汛期,由于白洋淀的蓄水量有限,也不能大量蓄水,所以很难在丰水期和干旱期实现“以丰补枯”的调配。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的淤积日益严重,再加上气候干旱,降雨量大减以及上游修建的大量水利设施,使白洋淀的入淀水量锐减,生态的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白洋淀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洋淀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不复存在。
根据《白洋淀水污染与控制研究报告》一书提供的数据显示,白洋淀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到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浮游藻类有129属减少到92属,但藻类个体数量大幅度增加,比未受到污染时增加了96%。
浮游动物也受到了影响,由原来的38个物种减少到了24个物种,其中轮虫由原来的64种减少到了49种,菱角类由原来的29种减少到了23种。
鱼类受白洋淀污染的影响更大。
据统计,在白洋淀未受到污染时其鱼类有16科54种,经济鱼类种以鲤科为主,鲶科、鳅科等次之,当时调查发现鱼类仅存12科35种。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昔日美丽的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呈现的是正在加重的态势。
当然问题的出现,也就会相应的去解决。
白洋淀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提出最早始于1974年,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对白洋淀的环境污染问题作出了重要批示,接着国务院下达了“工厂根治、淀污分割、截蓄灌溉、化害为利”的治理方针。
保定市的25个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24公里的排污管道建设,总库容量达1350万立方米的唐河污水库建设等项目陆续列入国家投资计划,总投资共3000万元,限期三年完成,以上可谓白洋淀环境污染治理的第一阶段。
其第二阶段是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的。
重点是对12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限期治理,总投资计划为3000万元,资金来源采取“水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即由污染企业自筹资金解决自身的污染问题。
之后又提出了一套包括工业污染源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场建设、城市污水综合利用、粉煤灰污水处理工程、白洋淀污染防治、白洋淀补水方案、白洋淀生态防护林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方案总投资计划为10亿元。
在工业污染源治理方面,主要针对重点污染源做起,即保定市第一造纸厂、军队造纸厂、保定钞票纸厂、保定化纤厂、保定化工二厂和望都县造纸厂,它们是污染白洋淀的大户,这六家主要工业污染源污水排放量为每天6.7万吨,主要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每天排放量为46吨。
同时,保定热电厂排放的粉煤灰通过管道输送至粉煤灰贮厂,经工业性试验,证明其对工业污水中的污染物有较强的过滤和吸附作用,该污水处理工程是在利用粉煤灰处理每日排放3万吨污水的工业试验基础上进行完善,使其处理污水能力达到每天5万吨的规模,是保定化纤厂等几家的工业污水得到进一步的处理,进粉煤灰场的污水化学需氧量为400mg/L左右,经粉煤灰处理后下降至100mg/L上下,总投资需450万元。
等等。
结论:通过政府每一项的严格控制和治理,彻底调整保定市以及影响白洋淀水质的一些重点县的产业结构,坚决把那些排放污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产业拿下来,大力发展排水量小、污染轻、无污染的企业。
同时也解决的补水问题,使得本流域补水得到了保证,白洋淀的生态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提高的,上流污染基本得到治理,自然景色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改观。
但要保护好我们美丽的文化遗产,优美的风景点,保护好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只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百姓认真反思,从自己做起来保护她,我们才会有一个真正的“华北明珠”。
参考文献:[1]保定市环境监测站,白洋淀监测结果统计资料,保定,保定市环保局内部资料,1989:1-4[2]河北省白洋淀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白洋淀污染综合治理方案,1992.6:5-32[3]章申,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47-57[4]姜海,白洋淀区域环境问题研究,[J],天津,天津大学,200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