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语文人教版必修5) 练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语文人教版必修5) 练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高练习
一.基础题。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赍.发(jī) 投奔.(b èn) 迤逦..(yǐ lǐ) 调和..
(tiáo hé) B.恶.了高太尉(wù) 陷.害(xiàn) 玷.辱(diàn) 休恁.
地说(něn) C.浆.洗缝补(jiànɡ) 酒馔.(zhuàn)尴尬..(ɡān ɡà ) 讷.
(nè) D.提.防(tí) 省.事(xǐnɡ) 洗漱.(shù) 朔.
风(shuò) 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 )
A.玷.辱(白玉上的污点)/掇.开(搬,挪)/碎琼.乱玉(美玉)/繁翳.
(遮蔽) B.彤.云(黑色的)/天量昭.然(明白,显著)/放诞.(不合常规)/诡谲..
(欺诈) C.总角..(指代儿童时代)/乖.张(违反情理)/庇.佑(保佑)/朔.
风(冷) D.募人出首.(头)/刺.配(发往远地充军)/酒馔.(酒菜)/赍.
发(资助) 3.关于《水浒传》,下面介绍不够准确的是( )
A.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B.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各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炼、准确、细腻、优美、生动。

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D.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4.“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这样描写的意义或作用是( )
A.有象征意义:当时的社会正如这草厅,动荡、腐朽,行将崩塌。

B.有象征意义:林冲的命运如同这草厅,被黑暗的腐朽的恶势力(用“风雪”象征)压得走投无路。

C.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D.有衬托作用:草屋的破漏,动荡,衬托了林冲的动荡的、矛盾的、不佳的心境。

5.对本文细节描写的鉴赏和分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
复仇的情节。

B.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C.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侯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

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D.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内心深处勇武好斗的性格,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

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

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

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②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

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

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

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

”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

”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6.文中①至⑨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人名?
7.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8.有人说,“石头靠门”的细节,设置得巧,正是因为双方没有见面,才使林冲暗地里听到了他们的狠毒阴谋。

又有人说,极不真实,石头是从里面靠住的,那外面的人就该知道里面有人,还可能在外面“自供”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细节的?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断,完成后面的问题。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

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

"
9.文中的"一个人"(军官)是指,"又一人"(走卒)是指。

10.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这两个人是谁,而是通过的观察来进行叙述的,从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看,这样写可以。

参考答案
1.D
【解析】提防(dī)
2.A
【解析】B诞,荒唐的,不合情理的;C朔,北;D馔,饭食。

3.C
【解析】细腻优美不是《水浒传》语言的特点。

4.C
【解析】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析出,C项的分析最切合实际,A、B、D均脱离情节而显得牵强。

5.D
【解析】该项中“勇武好斗”分析不准确,这一细节主要是表现林冲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6.①⑤⑦是差拨,②④⑨是陆虞候,③⑥⑧是富安。

不出现人名,是因为林冲听到三人说话时,正在山神庙里,而“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中间隔着大门,只闻人声,不见人影。

这样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判断①至⑨处的人物,最主要的依据是人物语言:①⑤⑦是差拨,因为他是为害死林冲直接献计与执行的人;②④⑨是陆虞候,他是奉命来杀害林冲的头目,为人狡诈谨
慎;③⑥⑧是富安,他是陆虞候的走卒。

第二问结合文中所写情境加以理解。

7.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

对林冲从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杀人、被逼上梁山的反抗性格的转变,起了触发的催化剂作用。

【解析】这段文字写的是人物对话,揭露了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

在描写上,属于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后面的杀敌上梁山故事来看,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关键。

8.示例这个细节巧妙,真实。

(1)正是因为风雪太大,所以林冲用大石头靠门。

(2)陆虞候等人用手推门,并不是想进入庙里,只是找一个躲避风雪的地方看火,故而没有真正用力推门。

(3)庙门推不开并不一定表明庙里有人,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4)而且在得意忘形之时,陆虞候等人并没有想那么多,这正是小说的高妙之处。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对小说做个性化的解读。

两种认识均有道理,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但分析时不得脱离文本。

9.文中"一个人"(军官)是指陆谦(或陆虞候),"又一人"(走卒)是指富安。

【解析】这是一道阅读鉴赏题。

学生如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明确闪进的两个人是李小二亲眼所见,就能判定(1)文中"一个人"(军官)是指陆谦(或陆虞候),"又一人"(走卒)是指富安。

10.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解析】包含了文学鉴赏因素。

陆谦和富安的出现,是通过李小二的观察来进行叙述的,小说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常常选择不同的视角,这应该是文学赏析的常识。

文中这样写,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