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橘颂》.ppt
是一组汇辑性的诗作,汇辑者肯 定不是屈原本人。
它集中地体现了屈原文学才华独 特的一面,是骚体短章创作走向成熟 的重要标志。
作于不同时期,是屈原人生遭际 的片断展现,在时间跨度上几乎涵盖 了他的一生。
每篇有独立的题目,对于了解作 者不同阶段的生活背景与思想状况, 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除《橘颂》确为早期作品外,其 余各篇是屈原遭谗见疏后灵魂里的冲 突和矛盾、品格上的高贵和孤洁的艺 术反映,思想基调和艺术风格与《离 骚》十分贴近。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 地的水土。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
内容分析:
►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节,重在描述橘树外在美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 啊。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 ►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啊。
《离骚》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 政治抒情诗。诗人叙述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弃 的遭遇,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无能,抒发了自己 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坚贞不屈、九死不悔的爱 国精神。在这篇境界宏阔、气势奔放的诗篇中,诗 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 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 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的诗的世界; 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题解
►《橘颂》即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 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 之“颂”,是屈原组诗《九章》之首篇, 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全篇基 调乐观开朗,色彩绚丽明快,句式以四 言为主,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 物我,又融汇古今。
朗读要求: ①字字饱满;②把握基调。
注意重点字词 : 徕服 受命 壹志 曾枝剡 棘 抟 文章 类可任 侉 廓 参 淑离 师长
橘颂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名平,字原,出身贵族。怀王初年, 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怀王信谗, 流放汉北。顷襄王继位,再度放逐沅 湘一带。秦兵攻破楚都,屈原怨愤绝 望,自投汨罗江。
►
凡二十三篇:《离骚》、 《天问》、《招魂》、《九歌》 十一篇、《九章》九篇
《九歌》
• 《东皇太一》(祭天神)、《云中君》(祭云神)、 • 《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 • 《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 • 《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 • 《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黄河之神)、 • 《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 • 《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
注意重点句翻译: 1、纷缊 宜修,侉而不丑兮。 2、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3、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4、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5、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6、愿与并谢,与长友兮。
通假字
曾—通“层” 抟—通“团”
徕—通“来” 离—通“丽”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你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 你谨慎存心,决不胡思乱想。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我愿和你,永做个忘年的朋友。
不屈不挠,为真理十到尽头! 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
足比古代的伯夷,永垂万古!
思考一:
1、开篇作者用哪一个字来总 颂橘? 2、那几句描写橘树的生长习 性 3、下文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 体颂橘?
►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 啊。
►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啊。 ►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啊。 ►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啊。 ►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啊。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 样啊。
《天问》
• 《天问》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 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 多方面提出了170多个问题。
• 《天问》以新奇思君念国。随事感触, 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 一卷。”
包括九篇作品:《惜诵》《涉江》 《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 《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楚
《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 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
辞
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
》 介
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辞。楚
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
绍
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
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
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
热的情感。
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战国时期 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 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 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 古板的四言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 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 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 要作者有屈原、宋玉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 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郭沫若译:
辉煌的橘树啊,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啊,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 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氛霏。 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啊,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
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