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永楷书技法(千字文)教学文稿

智永楷书技法(千字文)教学文稿

智永楷书千字文技法讲解讲解人:毕云扬第一讲:笔法训练一、文房四宝的认识二、如何执笔三、线条训练1、笔肚画线与笔尖画线2、中锋与侧锋3、露锋与出锋4、提按与粗细5、手腕的运动训练6、手指的运动训练四、笔毫的运动方式1、直入法与切入法2、侧入转中锋3、几种收笔的方式4、翻笔5、圆转6、折笔第二讲:智永千字文八个基本笔画训练横、竖、折、撇、捺、点、钩、提第三讲:笔画归类与分析(拓展训练)1.横与横变化2.竖与竖的变化3.折与折的变化4.撇与撇的变化5.捺与捺的变化6.点与点的变化7.钩与钩的变化8.提笔第四讲:如何读贴与临帖第五讲:集字联句创作一、文房四宝的认识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的。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学习书法不但是工具要选择好,而且要选择与古人性能相近的工具。

一、笔:古人对笔有不同的称呼,特别在战国时期,如楚国称“聿”,吴国称“不律”,燕国称“弗”,只有秦国称做“笔”。

秦始皇统一了列国,才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做笔,一直沿用到现在。

毛笔是由笔杆、笔头、笔套三部分组成,其中笔头最为关键,决定了毛笔性能的优劣。

古人比喻好的毛笔具备“尖、齐、圆、健”四德。

也是判断毛笔好坏的四个标准,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

健:即笔腰弹力。

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

、“透”、“亮”,要“一点如漆”、“湛入小儿目睛”。

初学者可选用厂家生产好的墨汁,因为实惠、方便。

三|、纸:上古无纸,直接书刻在兽骨、金石之上。

汉以后,纸张才逐渐推广,多为麻纸张,唐宋以后都用宣纸,清人多用生宣。

初学,临摹可用毛边纸或元书纸,写作品可用半生熟的宣纸。

四、砚:俗称砚台,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

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

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二、如何执笔“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古人在讲授书法时,先教授握管执笔的方法,这对于初学者相当重要。

初学者尤如处子,“法乎其上”,受益终身;反之,入手不高,养成一种习气,终生难有作为。

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从古代古画上书写者的执笔姿势考证认为,古人是单钩执笔法写毛笔字,与现在拿钢笔写字相似(如下图)。

因为唐以前古代人都盘膝而坐,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

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案几,因为案几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

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

宋代大书家苏东坡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

(1)五指执笔法:也称“双苞法”。

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抵”五指执笔法。

初学者建议学习此法。

(2)拨镫法:也称“单苞法”。

“镫”作灯,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拨灯芯。

它的基本要领是“推、拖、捻、拽”。

这种执笔方法的传承大致为:卫夫人并钟繇、二王,传授与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陆希声、李后主(煜)等。

因宋以后广泛因使用高桌椅,大多沿用双钩法至今。

掌心虚而宽怎样才能做到虚而宽?我这里提出两点供参考:(1)基本以指尖(手指前面一截)把笔(特别在坐着书写的时候)。

(2)拇指与笔杆大致形成90度角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高执笔或低执笔。

一般而言,写大字执笔是相对高一些的,取其纵横自如。

特别是高执笔易写出翻笔。

但执笔高之后,书写速度会变慢,以意韵胜。

但不能一概而论,如当代书法家林散之、孙伯翔等都是低执笔的。

执笔低,书写速度会迅疾一些。

所以高或低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平时当多调整和尝试。

三、线条训练1、笔尖画线与笔肚画线在汉字书写过程中,不论哪种书体的哪种笔画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来完成。

作为初学者,一开始就要培养起强烈的运笔三过程意识。

笔尖画线图解笔肚画线图解2、中锋与侧锋中锋行笔:当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尖在笔画的正中间,笔毫在纸上跪行,笔尖对着毛笔运行的反方向。

这种运笔方法就叫中锋行笔。

(1)中锋训练中锋画横竖图解中鋒分兩大類,一類是鋪毫,接近于刷,好處是硬、挺,不好處是薄、脆,容易折斷的感覺。

另一類是裹鋒,筆尖在中間的。

横线竖线(2)侧锋训练毛笔的主锋不在点画的中心线上,而是偏在一边。

偏锋时毛笔最长的几根笔毫侧向笔画的一面,容易产生笔画一边光一边毛的弊病,侧锋画横图解侧锋画竖图解3、露锋与出锋毛笔入纸时,使笔尖的痕迹直接显露出来。

在收笔时,笔尖直接送出纸面,露出笔尖的痕迹。

在出锋时,力要送到笔端。

露锋出锋藏锋藏锋4、提按与粗细提按是决定笔画粗细最主要的方法。

一般地,提按往往是和用锋的藏露以及中锋行笔等同时运用的。

提笔也可叫收毫、敛锋,按笔也可以叫铺毫。

写毛笔字的时候手腕悬空,需要运气发力于笔端,写出的字才会有力。

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

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

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

四、笔毫的运动方式1、直入法与切入法直入法:顺锋起笔,笔锋落纸后并不向左运动,而是直接朝着右方前进了。

这种露锋起笔,使得笔的线条显得犀利,笔画上下分出阴阳向背,所以笔画就像竹叶一样,显得随风飘动似的,有画意,有潇洒的风韵。

切入法:起笔时,用毛笔最尖锐的一面写下,然后可稍微起立(不起立也行),换用相邻的笔面继续书写,切面非常平整。

2侧入转中锋侧锋起笔笔锋向上,顺时针转笔90度第一种方法:转指,即用手指惗动笔杆来调整。

第二种方法:转腕。

通过调整手腕来调锋。

3、几种收笔的方式所有的起笔都应呼应上一笔,所有的收笔都应启发下一笔。

所以,起、收始终处在承上启下的运动当中,关乎笔势。

(1)回顶法:是收笔法之一。

写到右侧,迅即向左上方回顶(可稍按),或顺时针转笔。

(2)拉收:重要的收笔方式之一,拉的方向有三种,例如横收笔拉向上、中、下,竖收笔拉向左中右。

4、翻笔翻笔:在写转折时,笔毫明显的换(翻)过了相反那一面(180度),是谓翻笔。

翻笔是在自然书写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并非刻意为之。

它往往由上一笔的书写方式决定。

5、圆转一.提按转笔(顺转——中或侧锋,多用于熟宣)特征:外轮廓圆厚方法:笔毫伴随提按顺势转动(转为中锋或侧锋都行,以中锋为主)二、提转笔特征:外轮廓圆滑方法:笔毫伴随提笔顺势转动(转为中锋或侧锋都行,以中锋为主)6、折笔1、顺折(两笔书写)这种折笔属于顺折(中或侧锋),笔毫没有较大改变方向,可以另外在起笔,迅速折下。

2、直接折笔,笔毫始终保持一个面。

将笔毫快速转为中锋,折下——左折时,笔尖对准左上角;右折时,笔尖对准右上角第二讲:智永千字文八个基本笔画训练横:若千里阵云——欧阳询《八诀》横的行笔不能平托直过,要在起伏提按,使线条如千里阵云般变化。

竖: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力败——李世民《笔法论》竖是指用力,站是指行笔要左右荡其锋,即行笔不能平拖。

折:如万钩之弩发——欧阳询《八绝》折是指行笔要有张力,像弩蓄势待发。

撇:陆断犀象——卫夫人《笔阵图》撇指锋如着陆地截断犀角象牙捺:一波常三过笔——欧阳询《八诀》写捺要有波折,切忌一拖而过。

点:点入高山坠石——卫夫人《笔阵图》右军云:每作一点,皆悬调之,令其锋开,自然精劲健矣——虞世南《笔髓》钩: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李世民《笔法论》钩又称趯,存是指驻笔蓄势。

提:策始作者,用仰锋上揭,而贵乎迟留——李溥光《雪庵八法》提又称策。

迟留意谓行笔宜缓宜稳。

第三讲:笔画归类与分析1.横与横变化2.竖与竖的变化3.折与折的变化6.点与点的变化7.钩与钩的变化8.提笔第四讲:如何读帖与临帖智永《千字文》,笔笔从空中落,虽无漏痕犹不足喻之。

——何绍基《东洲草堂浸湿跋》读帖一、培养观察的主动、持久性。

在临习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临写前不读帖,临写时边看边临,有的看一笔写一笔,写得生硬做作,有的甚至纯粹抄字。

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什么字,至于笔画、结构如何,他都视而不见——这便是缺乏观察的主动性所造成的。

这种练字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做无用功!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改写即在动笔临写之前,一定要先对所临的字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忆后再写,写后不是马上再写第二遍,而是应将自己所写的字与字帖中的范字,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后,再临第二遍改正。

如果自己脑中没有范字的形象,宁肯不动笔临写,要逐渐养成先读帖再摹临的好习惯,这便是主动持久的观察。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

读懂一点,做一点。

不断地懂,不断地做。

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那么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

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行笔快,何处慢,何处中锋,何处侧锋,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

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正确的想象中回复到动。

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

二、培养观察的广度。

由于个性及认识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往往偏于某一方面的观察。

如有的学生对字的结构安排观察敏锐;有的对每一笔画的形状观察细致;有的则对整篇的安排感知迅速。

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写字的侧重面并产生一些利弊。

因此,要全面领会字帖的精髓,学写一手好字,必须注意提高学生观察的广度。

读帖时,按顺序解决以下问题:1、找出帖中字最主要的共同特点;2、观察并说出字形特点、结构的主要规律;3、对帖中字的不同横画(或其他笔画)找出不同写法;4、对每一笔的起笔、转折、收笔处细加观察;5、对某一笔的行笔轻重、快慢等进行分析概括。

临写方法字帖上供人们作为典范临写的字称为“范字”。

临写范字时最关键的是要临“象”。

许多练字者照着字帖练字多年,却始终不见长进,“临不象”是其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