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 i l l i a n E.R e e s)提出。
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 i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i v e l a n 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 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
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
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
基本农田的含义和保护对象?保护基本农田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是什么?基本农田是指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是相对稳定封闭的区域,不列入耕地占地补偿平衡的范围。
从对基本农田的含义分析来看,基本农田保护的对象的确定主要就是依据农产品的供需状况,以及各类农产品对社会所起的作用而定。
对全国而言,主要是保护耕地或优质农耕地,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区和铁路、公路干线两侧的优质农耕地。
对粮食调出或耕地相对较多的省份来说,主要保护商品粮基地或高产粮田区;对以名、特、优产品为重要经济收入的地区,除了保护粮田外,名、特、优产品基地也应列入保护对象;对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省份,主要是保护耕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也在发展变化,因此,基本农田的含义和保护对象也会随之变化。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应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区来实现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土地利用以满足“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长远目标。
基本农田解决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当前耕地减少速度过快,人口不断增加,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了保证国家稳定,必须有一定的耕地来满足人民的吃饭问题。
而划定基本农田就是满足粮食需求的底线。
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土地资源保护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土地资源进行保存,提高土地资源物质生产能力,防止土地资源退化和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土地资源数量保护:土地资源数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自身需求的基础,主要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来进行,主要包括耕地数量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
土地资源质量保护:指通过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等土地评价基础工作,确定土地资源质量,从而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提高生产力,防止土地退化和污染。
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土地作为环境要素的组成部分,其开发和利用自然会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应通过行政、法律、工程技术措施等手段防止环境遭到破坏,治理土壤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土地资源与土壤、土地、国土三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
国土是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
(1)土地与土壤它与土地的区别在于它是土地的组成要素:单纯的土壤是土地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壤的肥力是土地生产力的一部分;土壤的结构是土地结构的一部分(2)土地与国土它与土地的区别:从范围看,国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超过土地范畴;从目的看,国土强调主权意义,即国与国的关系,而土地是自然社会综合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的概念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说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
因此,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更广,而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耕地退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耕地保护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根本。
耕地保护包括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
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证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质量保护体系包括培植、提高耕地的自然肥力和改善附着在耕地上的设施状况等。
为使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
1.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保护耕地、防治耕地退化会面临各种利益的冲突,需要立法与行政管理来解决个人和社会利益产生矛盾的问题。
使保护和防治行动得以有序组织、引导、执行和调整。
从根本上解决保护耕地和防治耕地退化问题。
对利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行为,要严格管理规范。
2.加强土地整理,增加优质耕地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在空间位置和耕地质量上,都好于开垦未利用土地成为耕地。
我国土地整理还有潜力可挖,90年代出现的“开发区热”圈划了大量土地,其中有大量良田。
由于开发区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已远远超过了物力、人力和财力的可能,开发区中已批租土地的开发建设与土地出让的规模很不相适应,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未闲置的土地,开发利用率不高、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比较普遍。
3.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改善耕地生态背景,优化耕地环境森林覆盖率高能较好地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减少自然灾害的功能。
因此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保障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抓好森林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还要种草植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山、水、田综合治理、优化耕地环境,将整体提高耕地质量、避免耕地质量退化。
4.预防耕地退化和破坏,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耕地保护应预防与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
我国在防治途径、方法、措施方面积累的主要经验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对河流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特别是河流上、下游之间,对农业用水与城市及工业用水,实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地表水与地下水必须综合利用,统一调度,必须加强和树立节水意识与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
控制由水资源使用不合理导致的耕地退化。
防治水土流失对水土流失土地作适宜性评价,制定农林牧业用地规划,按规划建设水平梯田,退耕陡坡地和植树种草。
严禁滥垦和过牧,坚持沟坡兼治,以治坡为主。
生物与工程措施兼用以生物措施为主和按流域治理的方针。
防治次生盐渍化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杜绝大水漫灌,健全灌排渠系,保持排水通畅,使地下水位保持在临界水位以下。
结合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防治次生潜育化要灌排配套,排除渍涝,改善土体通气状况。
防治土地污染控制污染源,防止有毒物质进入土壤;提高肥料使用效率。
防治被采矿破坏的土地实行谁破坏谁治理和限期治理的措施。
5.加强基本农田的质量保护,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稳定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确保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在农用地管理上要采取进一步的鼓励和引导性政策。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农田水利建设。
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
(2)中低产田改造。
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
(3)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
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加强养地措施包括:恢复绿肥生产;秸秆还田;广积厩肥、大造农家肥;合理施肥、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等。
6.建立全国耕地总量监控系统借鉴国际经验,运用现代统计和高新技术手段,建立全国耕地监测系统。
及时掌握全国耕地总量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应用有哪些特点?遥感(R S)、全球定位系统(G P S)、地理信息系统(G I 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3S集成是指三种技术与其它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在线的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
G P S 提供实时而准确的定位信息,对于空间数据的确定有特殊意义;R S技术利用某些仪器设备,在不与被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收集其数据,通过处理分析最后提取和应用有关对象信息,是一种高效的信息采集手段,具有极高的空间时间分辩率;G I S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输入、存贮、编辑、查询、分析、决策和输出空间图形及属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能够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信息有机地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结合在一起,可根据查询与分析将信息真实。
直观地展现在用户面前,也可将分析决策模型处理结果提交各级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即R S发现变化,G P S测量变化区域,G I S统一管理数据。
土地整理的意义是什么?开展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积,这对人多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的我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3)土地整理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4)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5)土地整理是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过程;总之,在21世纪,人地矛盾将会日益加剧,为解决土地供给的稀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土地整理将是现代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做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耕地?随着人类对自然干预和土地索取的增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下降、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由此导致的大气和水体质量降低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