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失眠是指外邪扰动,或正虚失养,导致神不安舍,临床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范围】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以及高血压、肝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人的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1.感受外邪《灵枢·邪客》云:“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
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其它如阴寒、水湿、风寒等多是形成失眠的间接原因。
2.情志失常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而思虑劳倦是长期不寐的重要原因。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
《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不和则卧不安”。
有些饮料如酒、咖啡、浓茶也是造成失眠的直接原因,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亦可成为不寐的间接原因。
4.体虚不足或因禀赋不足,心胆虚怯;或因年老体衰,阴阳亏虚。
如明代《证治准绳·杂病·不得卧》云:“年高人,阳衰不寐”。
5.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
病久或因耗伤正气而致体虚不足,或因痰火内扰,致心神失舍而失眠。
二、病机1.发病凡因外感火热之邪。
或饮浓茶,或大喜大悲大惊大恐等因素直接影响心神者,发病多较急;凡因体虚不足,或它病之后等以内伤为主者,发病一般较缓。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总因心神失舍而成。
但与肝(胆)、脾(胃)、肾有关。
3.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
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
4.病势本病为心不藏神,神不安其宅,其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
5.病机转化本病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火(实火、虚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一、诊断依据凡症见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并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诊断为本病证。
二、鉴别诊断喘息不得卧《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证》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中的“不得卧”,是指烦躁不眠,辗转反侧的病证。
《素问·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咳逆倚息不得卧”、《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不得卧”等虽病不同,亦或出现失眠,但所指的“不得卧”,均是因其病出现气息不匀,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症象,与失眠的“不得卧”有别。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中心证候本病的证候特征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表现为睡眠时间的减少或睡眠质量不高,或不易入睡,或睡眠不实,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时寐时醒,甚至彻夜不眠。
2.辨虚实一般病程较短,舌苔腻,脉弦、滑、数者多以实为主;而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舌苔较薄,脉细、沉、弱或数而无力者,多以虚为主。
二、治疗原则失眠病证有虚实之分及有邪无邪之别,治疗上总以祛邪扶正,补虚泻实,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
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宜泻其有余,疏肝泻热,消导和中,清火化痰。
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
虚实夹杂者,应补泻兼顾为治。
三、分证论治一.心火炽盛证:心烦不寐,躁扰不安。
口干舌燥,或口舌生疮。
小便短赤。
舌尖红,苔薄黄。
朱砂安丸加黄芩、栀子、连翘;朱砂0.5克(冲服)黄连15克生地黄9克当归6克甘草4克黄芩9克栀子9克连翘9克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龙骨、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4.不寐证:若胸中懊,脘闷泛恶可加豆豉、竹茹,以宣胸中之郁火;若便秘溲赤,火迫于腑,可加入大黄,以釜底抽薪,引火下行。
二.肝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
头晕头胀、目赤耳鸣。
口干而若、不思饮食,便秘溲赤。
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龙胆泻肝汤加减;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不寐证加减:1.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以疏肝解郁。
2. 若大便秘结不解者,可加大黄、芒硝之类通便泻热;3. 如心烦甚者,加朱砂安神丸。
若肝郁化火,肝郁较甚者可与柴胡疏肝散;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4.5克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合用。
头晕目眩,甚至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可用当归龙荟丸;(当归3克龙胆草3克山栀子3克黄连3克黄柏3克黄芩3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大黄1.5克木香0.45克麝香0.15克(煎剂则冲服))。
三.痰热内扰证:胸闷心烦不寐。
头重目眩。
厌食呕恶,喛气吞酸。
苔腻而黄,脉象滑数。
温胆汤加味;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生姜15克红枣1枚或用(黄连6克、栀子6克陈皮15克、半夏6克、茯苓4.5、竹茹6克、枳壳6克、琥珀粉3克、丹参6克、远志6克、神曲6克、甘草3克、大枣1枚)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不寐证加减:1. 若心悸动甚,惊惕不安,加入珍珠母、朱砂以镇惊定志。
2. 痰热较甚者,加黄芩、瓜蒌、胆南星、贝母;3. 若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或礞石滚痰丸并用;4. 若食积重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等。
注意本证:以清热化痰为主,一般不选用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之类养心安神药物,因为这类药具有酸收敛邪之功,不利于化痰清热。
实热老痰内扰,经久不寐,甚至彻夜不眠,大便秘结,可用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以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四.胃气失和证:胸闷喛气,脘腹不适、不寐。
大便不爽,脘腹胀满。
苔腻、脉滑。
半夏秫米汤(半夏9克秫米10克)。
若睡卧不安,胃脘不适,纳呆嗳气,腹胀肠鸣,大便不爽或便秘,苔黄腻,脉沉滑。
保和丸合越鞠丸加减;神曲10克焦山楂18克麦牙15克(包)莱菔子3克香附10克苍术10克陈皮3克半夏9克栀子10克连翘3克茯神9克远志3克合欢花10克炙甘草3克加减:1.食滞较甚者,加焦麦芽;2.脘腹胀满者,加厚朴、枳壳、槟榔;3.腹胀便秘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合用,亦右用枳实导滞丸。
五.阴虚火旺证:心悸不安,心烦不寐。
头晕、耳鸣、健忘。
腰痠。
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黄连12克黄芩3克白芍6克鸡子黄2枚(包)阿胶9克(包)六味地黄丸每次一丸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6.不寐证:若心烦心悸较甚,男子梦遗失精,可加肉桂引火归元,与黄连共用交通心肾,使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心肾相交则心神可安。
六.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
头晕目眩。
面色少华,舌质淡。
饮食无味,肢倦神疲。
脉细弱。
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不寐证加减:1. 若血虚较甚,加熟地、白芍、阿胶以补血。
2. 若失眠较重,加五味子、合欢花、夜交藤、柏子仁等以助养心安神。
3. 若脘闷纳呆,舌苔腻,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加减2:1. 心悸,倦怠,脉沉无力,气虚甚者,应重用参、芪;2. 纳呆,便溏,苔厚腻,脾虚有湿者,重用白术加苍术、茯苓燥湿健脾;3. 心悸,头昏,面色少华,此为心血不足,重用黄芪、当归,加阿胶以补血养心。
若气血亏虚较甚者,可与八珍汤(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酒当归9克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生姜5片红枣3枚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人参养营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炙黄芪3克熟地2.3克远志1.5克北五味子1.5克当归3克陈皮3克桂心3克白芍4.5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遗精便泄,加龙骨;2.咳嗽,加阿胶;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等。
本证注意:若见药不效时,则是脾虚健运能力差,运用补药时不要碍脾,应在处方中佐少量醒脾运脾药,如归脾汤中的木香之类。
煎药时改用文火久煎的方法。
七.心胆气虚证: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
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酸枣仁48克(包)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朱砂0.5克(冲)茯苓6克茯神6克人参6克(焗服)远志3克龙齿3克1.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较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或生地黄、玄参、白芍等,以养血滋阴清热;2.兼见五味子、白芍、浮小麦以安神敛汗;3.心悸较重者,加龙齿、龟甲、珍珠母等以镇惊安神;4.心悸多梦,时有惊醒,舌淡,脉细弦,属心胆气虚者,可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5.如精神抑郁,心烦不眠较甚者,可合甘麦大枣汤加夜交藤、合欢皮以缓肝安神解郁,或加入合欢花、夜交藤、石菖蒲、郁金等解郁安神之品,疗效更好。
不寐证:1. 若见惊惕不安,心悸较甚,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2. 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加白芍、当归;3. 胆虚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加柴胡、陈皮、吴茱萸、山药、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