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国贸)

开题报告(国贸)

课题名称副标题学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姓名学号2008 年3 月25 日一、选题背景(国内外现状研究)2008年——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的融合,我们的宏观经济研究已经不能再停留于国内宏观经济总量以及部分参数变量的层次,而是要同时考虑世界经济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连续九年的“双顺差”使得我们积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截止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 1.5万亿美元,中国经济也奇迹性的连续20年保持每年7%-13%的速度告高速增长。

加上来自美国的压力,使得人民币从2005年的7月21日开始,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升值道路。

将会持续到何时?经济学家们也都只是估算。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小幅升值2%,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正式开始。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这是中国经济改革走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及回应了国际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充分考虑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走高以及内外强烈的预期,之后人民币持续走高,截止2007年底,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13.3%,截止2008年2月20日,过去的30日内,人民币再次升值2%。

这样迅猛的势头到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其留下的滞后效应以及将来的走势又会对2008年的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都是眼下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

各大机构将2008年的中国经济GDP增长调低为10%左右,理由是年初南方地区的恶劣冰雪天气以及08年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可能会陷入低迷。

一国拉动GDP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中,投资和出口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贡献很大,而且近两年来净出口增长给GDP增长带来了贡献占了11%中的近四成。

而在研究贸易差额的变化中,汇率又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

所以从现实意义来说,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中国持续的高贸易差顺差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过程中,是否会得到明显的减缓,毕竟贸易顺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各个变量,比如GDP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率,而且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人民币进一步的走势。

GDP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等重要宏观数据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松紧,从而波及到证券市场走势等等。

因此本文将以贸易差额与汇率关系的弹性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自2005年人民币升值以来,中国的贸易差额与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必然的显著联系,而结论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其对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的验证也是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要求:列出相关文献的名称、出处及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评述。

字数不少于4000,文献不少于10篇部)论文总共参考了12篇文献,由于国内外的参考文献在时间,内容以及形式方面略有不同,所以拟分为国内和国外两大部分介绍:(一)国外文献随着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在英美两大二战胜利国家的组织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美元与黄金挂钩(即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各国政府可随时用美元按固定比价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比价)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即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为评价上下各1%,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只有当一国发生“根本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时,才允许升值或贬值;当平价变动超过10%时,须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的国际货币制度。

在这之后,各种国际收支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经济学界,其中的国际收支理论主要分析了一国当局所实行的货币贬值对该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在汇率贬值改善贸易逆差所需的弹性条件和汇率贬值对于贸易条件的影响两个方面。

弹性分析法是以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的。

有以下假设:1、它只考虑在进出口市场上汇率变化的影响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包括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不变),进出口需求曲线本身的位置不变,因而货物贬值的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被抽象掉了。

2、所有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为无穷大,因而按国内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不随需求增加而上涨,与出口相竞争的外国商品价格也不因需求减少而下降。

当进口需求减少时,以外国货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不下降;当进口替代商品需求上升时,与进口商品相竞争的商品价格也不上升。

3、假设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4、假设最初贸易是平衡的。

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即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其著作《经济学原理》(1980)、《货币、信用与商业》中吸收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并首创了“静态分析范式”,其以数学分析为基础,将经济学与数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俗易懂。

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勒纳(Abba Lerner)在其经济调控理论中提出了“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该条件指本币贬值使贸易收支改善的必要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

于是在其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的经济学家们纷纷开始以更为具体的模型去完善弹性分析理论,并且用弹性分析理论的实证分析为国际收支的调节出谋划策。

到上世纪末,西方对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已经十分完整,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

于是我查找了本世纪最新的相关研究。

2001年,来自伦敦的三所不同高校的三位学者(Derick Boyd, Gugielmo Maria Caporalfe and Ron Smith)共同对马歇尔-勒纳条件以及该条件的协整分析做了完整的研究,论文题为《实际汇率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协整与马歇尔-勒纳条件》。

文章先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些经典研究,并指出了其优劣所在,接下来去的文献综述中也是对其查阅的资料进行了总结,随后就是模型的推导,数据的整理,模型的检验以及最后的总结。

文章中对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推导也基本是沿用了其以前的比较常用的推导,对宏观数据平稳性的检验以及协整分析也比较透彻,文章的改进之处就在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对贸易发达国家都做了数据的收集,对马歇尔-勒纳条件进行了检验,最后进行了总的评价。

结论是:如果确实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本币贬值的确应该是可以有助于贸易差额的,但如果政府只是关注名义汇率的变化,没有把价格因素考虑到其中,那确实是会出现以前的有关研究中出现的违背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结论。

在随后的2002年,来自台湾了两位学者(Tantatape Brahmasrene and Komain Jiranyakul)运用了弹性分析理论对台湾的汇率与贸易顺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题为《台湾实际汇率对贸易顺差影响的探究》。

台湾也是一个进出口贸易十分发达的国家,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发展也是以强劲的出口来拉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此当时的台湾与如今的中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文章对台湾的实际汇率以及贸易顺差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文章开始同样是对弹性分析理论的历史研究成果加以叙述,在模型的设计中引入了实际汇率、GDP以及CPI,对宏观数据平稳性的检验也是用了ADF检验,然后是协整分析,最后是总结。

文章得出结论:马歇尔-勒纳条件在台湾是适用的,台湾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差额与实际汇率的变化是有明显关系的,特别是与日本,但与相关贸易伙伴国各自的国内收入关系不密切,所以政府应该相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来促进贸易。

最后是2007年最新的关于中美贸易以及人民币-美元汇率的研究,由Mohsen Bahmani-Oskooee和Yongqing Wang共同完成,题为《美中商品贸易及人民币-美元汇率》。

文章讨论的主要就是近几年,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与人民币一再的贬值是否有显著的原因。

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头几年美中的贸易主动权掌握在美国人手中,但近几年中国则渐渐掌握了主动,人民币的一再贬值,使得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呈现单边的走强,美国开始将国内的贸易赤字归因于人民币的贬值。

于是文章用了美国88个产业的数据来研究,最后得出其中33个产业的情况可以论证人民币的贬值对美国出口贸易的严重打击,并得出了人民币的贬值是导致美国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

这个研究也是与之前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之前的研究普遍是将原因归结为美国内部的经济结构以及中美产品结构等问题,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不能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所以人民币的贬值不是导致美国巨大贸易赤字的显著原因。

(二)国内文献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是1978年了,而且确立市场经济更已经是1992的事了,所以我国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出现相关的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加上我国经济增长是典型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所以出口贸易的研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内相对普遍的一些学术杂志上的有关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贸易差额弹性分析的文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如郝雁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与汇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和万红先与郭晓瑾的《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这类文章主要就是采取了西方弹性分析最初的模型,配以数据和协整检验,最后得出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然后就是人民币汇率变化是否会影响到我国的贸易差额,相对比较简单;另一类是以封思贤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为主,这类研究主要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加上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的时滞研究,即“J形曲线”的研究。

也就是说得出马歇尔-勒纳条件满足的基础上,研究人民币升值所引起的贸易出口的减缓将出现的时间,结论是二到三个季度左右,这也是弹性分析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

两类文章虽然相比当今国外以及国内优秀的研究有所逊色,但也算是我国经济逐步步入正轨的产物,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开了一个头。

随着人民币从2005年7月以来的升值步伐,国内经济学最权威刊物《经济研究》上也越来越多的出现有关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贸易顺差的研究,以2005年上海财经大学的戴国强和卢向前教授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78-2003》和2006年来自厦门大学的魏巍贤的《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为主。

当然之前,早在1997年,也有像戴祖祥的《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95》这样的前辈。

戴国强和卢向前教授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78-2003》显得实证性很强,的确,文章中的模型之复杂,之严密也是其能上《经济研究》的重要原因。

魏巍贤的《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虽然题目显得是以定性分析为主,但文章同样是建立了复杂而周密的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各个方面的传导机制,最后得出了具体的结论:当人民币升值10%以内,对国内的影响甚微,但如果超过10%以后,影响就渐渐扩大,到20%的时候,我国的贸易出口将下降21%左右,那将是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