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课件4
• 第一,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希望了解世界。 • 第二,有永无止境的创造欲,希望干预世界的活 动。
• 什么是创造(creation) • 《辞海》: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 不同学者对创造的定义
• 创造的定义:
• 个人或组织为了一定目的获得前所未有的有价值
事物的问题解决过程。
• 或者说:创造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综合加工已 有的各方面知识和信息,产生出对个人,或群体, 或社会等具有新颖性的成果的活动。
第四节 创造学Biblioteka 特性与研究方法• 一、创造学研究对象和目的
• 创造学研究对象: • 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及其创造能力。 • 创造学研究目的 :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 其创造性。 探索出人类创造发明规律和方法,并尽快教给普 通人,从而有效地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 创造性,增加其创造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创造活 动并不断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
二、创造学的涵义
• 创造学(Creatology):
•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以及其它 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 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 研究目的: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
创造性。
三、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条基本原理:
•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 包括人的性格、品格和体格等等。
• 4、创造力及其开发 • 创造力,是指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最基本、最重 要的潜在能力。 创造学要研究人的创造力的可开 发性、创造力开发的原理、机制和方法等等。
• 5、创造性思维
• 认识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思维 形式、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及其思维的规律,同 时也研究如何对一般人进行更有效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和训练。 •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开发的核心。
二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
主要包括: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者的人 格因素和心理品质、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性思 维、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才培养和创造评价等等。
• 1、创造活动
• 2、创造过程 • 创造过程包括:
• 完整的创造过程
• 不完整的创造过程
• 3、创造者的人格因素,
• 创造者的人格因素是指创造者个人的连续性的持 久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
• (5)求知需要,即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心理 和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6)审美需要,即追求匀称、整齐、和谐、鲜 艳、美丽等事物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 (7)自我实现需要,即希望施展个人抱负和有 所成就的需要。 引导个人和组织的需要是创造活动成功或有益的 第一步。
• • • • •
引导创造活动的需要可以分为: 1)创造者自己个人或组织的需要 2)其它组织或个人需要 3)适应环境的需要 4)改造环境的需要
二、创造的客观条件 • • • • • • 方法 信息 制度 经济 文化 人才
• 三、创造过程(独立讲解)
第三节 创造学及其发展
• 对创造的误解: • 1、忽视普通人有创造 • 2、忽视具体创造过程 • 3、忽视创造技巧和创造规律 • 4、误解创造与知识的关系 导致创造的“神秘”
• 一、创造学的诞生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常见的是五层次论,但 其晚年又将之扩展为更加完全的七层次论。这七 个层次为: (1)生理需要,即对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衣、 食、住等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即希望得到安全保障,以 免遭受危险和威胁的需要。 (3)社交需要,即归属感,希望得到伙伴、 友谊、爱情以及归属于某一组织的需要。 (4)尊重需要,即自尊心,希望他人尊重 自己的需要。
• 创造学与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创造学(亦称创造 教育)。 创造教育涉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条件、培养原则和培养方法等。 • 8、对创造的评价 • 对个人创造性的评价
• 主要是通过所谓的“创造力测试”来进行的。
• 对创造成果的评价 对创造者的评价 • 对创造者个人评价往往带着偏见
三、创造学的性质:横断性
• 1936年,美国GE公司对职工进行创造力开发的培 训,一年后发现职工的创造力竟提高了三倍。
• 1941年,美国 (A.F.Osborn ,BBDO广告公司经 理)提出了重要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brain storming或头脑风暴法) • 一般认为, 1941年奥斯本提出智力激励法,标志创 造学的正式诞生。
• (4)可按创造的内容分类: • 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组织
• (5)按创造的表现形式分类:
• 科学研究,技术发明,艺术创作
四、创造的主要形式
• 1.发现
• 发现是指获得天然性成果的创造类型。发现的 成果通常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性质与规律。
目的是探索未知,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 什么”的问题。
• 台湾创造学的发展
• 20世纪60年代已开展了创造学研究,其重点放在 幼儿园和中小学方面。
• 大陆创造学的发展
• 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把创造学引 入中国大陆。
• 创造学群,是指以创造学学科理论研究及 应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术性群众团体。 主要有:
• 中国发明协会创造学研究委员会 • ①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成立 。各地方分会相继 成立。 会刊《发明与革新》杂志,自1985年创 刊。 • ②1990年中国发明协会召开了“首届全国创造 力开发与促进发明活动讨论会”,成立了中国 发明协会创造学研究委员会。
• “外行”发明的例子:
二、创造的特点
• 目的性
• 新颖性
• 否定性 • 过程性 • 实践性 • 持续性
• 主体依赖性
• 普遍性
三、创造的分类
(1)马斯洛的分类
• ①特殊才能的创造: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 作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
• ②自我实现的创造:普通人的创造。指在开发人 的可能性、自我潜在能力意义上的创造。
•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 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创造之地迈 进吧!”--陶行知
• 人人是创造之人
• 据统计,大学毕业生中创造性人才不到5%。据
发明成果统计,初中生34%,高中生35%,技校 中专18%,大学生13%。 • 日本统计: • 文科发明占51%;
• 理工科发明占49%。
• 6、创造环境
• 研究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创造活动的开展,什么 样的环境不利于创造活动,同样的人或不同的人 在什么样环境下最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等 等。 • 创造需要一定的环境,而环境又需要人们去创造, 只有尽力创造一个适合于创造者创造的环境,才 能更好地开展创造活动。
• 7、创造性人才培养
第二节 创造的动因及条件
• 一、创造的主观动因
• 满足需要 • 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 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 • 这就形成了“需要—动机—行为”这样一个链条。 所谓“需要”,是指人们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一 种“想得到”的心理状态,通常以对某种客体的 欲望、意愿、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条基本原理:
• 创造力是可开发的。 • 即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 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 得到提高的。
四、 创造学发展简史
• 萌芽阶段(18世纪及其以前)
• 近代阶段(19世纪一20世纪30年代) • 现代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
五、国外创造学的发展 • 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
• 中国创造学会
• 1983年6月28日至7月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我 国第一次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国创造 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标志创造学在我国已作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诞生。 • 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在上海成立 。
• 会刊《创造天地》于1995年创刊 。
• 高等学校创造学研究 • 厂矿企业创造学推广
• 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
•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 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 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
• (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 • (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式; • (3)开辟新的市场; • (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 • (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创造学
主讲:孙定建
天宫一号与神八首次交会对接成功
•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 郭金超)北京航天飞行 控制中心最新消息: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 冲、拉近、锁紧4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 目标飞器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 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 这两个航天器组合体飞行段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 器负责组合体飞行控制,“神舟八号”飞船处于停靠状态。 按照计划,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将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 试验。 •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为中国 突破和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长期 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开展 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建设载人空间 站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是首次无人自动交会 对接试验,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的任务规划, 2012年内将开展“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 号”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其中至少有一次是载人飞行。
• 横断性学科定义: 横断学科不是以客观世界中的 某一物质系统或其运动形态为研究对象;而是以 许多不同的物质系统或其运动形态的某一共同方 面为研究对象,如系统论、控制论等。
• 创造学的性质: • 1、一般性
第一章 导论
• • • • 第一节 创造及其作用 第二节 创造的动因及条件 第三节 创造学及其发展 第四节 创造学的特性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创造及其作用
一、创造的概念
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的历 史,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源泉 就是创造。 创造性成果的两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