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安投资富通巨亏分析

平安投资富通巨亏分析


3,董事长马明哲其人:
我的印象:
司机,单亲家庭,董事长,政治人物, “移民”美国和香港,财富成谜。
马明哲从一个司机,攀升到平安保险的董 事长,而在政界,马明哲从一介车夫,迅 速串红为一颗政治新星,担任了深圳市人 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常委,甚至还当上了 全国政协委员。
据一位熟悉马明哲的金融界人士回忆,马明哲是一个精力过人、永 不言败、敬业、好学、在政治和经营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的人。除了 建立国有股东代表之间的紧密利益同共体,在中央高层寻觅靠山之 外,马明哲更留了很多“逃生之路”。 通过平安公司在美国设立分 公司,马明哲不久就获得了美国的绿卡。马明哲还成功获得了“香 港出生证明”,并顺利获得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90年代末,马 明哲又安排自己的子女远赴美国就读。逐步将家人和主要资产转移 海外。
偿债能力风险:2006年,富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 2.37%。远远低于巴塞尔的协议规定的8%,在收购荷兰银行 后,其核心资本也降至4%,未能达到承诺的6%。
三,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
越是政府干预程度大的国家与地 区,政治风险就越高。平安集团 的管理层显然对金融危机形势下 西方国家喜欢采用的政府干预并 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相反,却 以为作为第一大股东可以有足够 的话语权。而事实上,为应对上 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西 方各国就已经普遍使用政府干预 的手段。这次三国政府的政府干 预明显将第一大股东的利益排除 在外。
三,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
在比利时政府的计划出台后,平安方面提出了抗议
1984年,中国和比利时在布鲁塞尔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和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盟关于相互鼓励和保护投 资协定的议定书》。《议定书》第四条规定,为了安全或 公共利益的需要,缔约一方可对缔约另一方的投资者在其 领土内的投资采取征收、国有化或其它类似措施。但措施 应是依照国内法律程序所采取的,且与对第三国投资和投 资者所采取的措施相比,是非歧视性的。更为关键的是, 这种措施应伴有对补偿支付的规定。
()
外中 控国 股平 有安 限保 公险 司海
有平 限安 责信 任托 公投 司资
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 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 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限平 限平 责安 责安 任银 任证 公行 公券 司有 司有
富通集团简介:
富通银行的母公司富通集团(Fortis Group)原本 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险业务为主。收购比利 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后,成为低地三国 (Benelux)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也扩展至全 世界。业务范围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 2007年收购荷兰银行(ABN AMRO)部分业务后更 成为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二,富通自身存在风险缺口
流动性风险:2006年至2007年,富通银行吸收大量同业资 金经营非存款业务,导致账面现金不足,存在很大的流动性 风险。
盈利能力风险:2001年前的富通,着力打造“银保”结合的 双头鹰。而在银行业务逐渐有了起色时,富通开始仅仅以利 润为导向,抛弃自己的本页而追逐自己并不精通的银行业, 因此再也无法获得以前的营业利润率了。
总的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 平安主业——保险快速跻身国 内前三甲,高速发展也让企业 决策者的思维快速膨胀,总觉 得自己做的非常棒了,不仅要 做保险还要做银行,甚至是更 多。在评估富通这么大的投资 项目时,仅仅用了几个月,在 金融企业,这是一种非常急躁, 冒险的行为。
五,公司内部缺乏风险管理机制
三,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
平安和商务部进行了接洽,希望寻求政府的支持。 来自欧洲的消息称,中国商务部的官员已分别就 此于11月25日与11月28日与比利时官员两度会面 商讨,但仍无结论性消息公布。
平安冀望得到理想的赔偿,取决于商务部通过外 交途径的谈判力度有多大。而在中国与欧洲关系 近来陷入僵局、中欧对话被推迟的情况下,况且 平安集团并非国有控股企业,结果自然不乐观。
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行。 富通银行涉足商业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和个 人银行及资产管理业务,
美好“邂逅”
富通集团公司以银行和保险业务为主,在业内被称为“银保 双头鹰”,而其投资管理公司在与前荷银资产管理业务合并 后,拥有2450亿欧元的管理资产,这些让一直寻求打造保 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三大核心业务的中国平安羡慕不已。
富通变为只含保险 业务的国际保险公 司
主要原因剖析
一,全球金融风暴大背景 二,富通自身存在风险缺口 三,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 四,中国平安管理层决策错误 五,公司内部缺乏风险管理机制
一,全球金融风暴大背景
虽然不少人鼓吹趁次贷危机 和金融危机到海外抄底是明 智之举,因为低廉的成本将 获得高额的预期收益,但是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复杂 和动荡的全球金融市场也无 异于一片汹涌的海洋,谁敢 说在哪个时机是富通最低迷 的时间点,将要开始好转呢? 更何况低成本也是存在风险。 时机不对,过于早出手是这 次平安巨亏的原因之一。
平安投资富通 巨亏
---- 原因分析

险中
中国平安简介:
(国 集平 团安

中国平安保险 (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是中国 第一家以保险 为核心的,融
股平 份安 有人 限寿 公保 司险
股平 份安 有财 限产 公保 司险
股平 份安 有养 限老 公保 司险
有平 限安 责资 任产 公管 司理
股平 份安 有健 限康 公保 司险
四,中国平安管理层决策错误
1,在平安集团2008年一季度做出初始投资后, 我国有关监管部门曾经叫停了平安再继续投资 富通的活动,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平安盲目的投 资计划,导致进一步的决策失误。
2,此次平安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从有意向到 真正资产投入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根据现有 资料来看,此次投资决策主要是依据自身的投 资团队做出的研究结果而做出来的。而事实上, 当时已经有部分咨询机构不看好此次投资。而 且投资者都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表示了对 于投资结果的忧虑,但是管理层并未重视
二,富通自身存在风险缺口
在这次并购活动中,平安似 乎更多看到的是此项投资后 能够获得的利益而忽略了富 通存在的风险。甚至传言富 通集团隐瞒财务状况。
并购风险:自90年代以来,富通银行业务的资产收益率 逐年下降,平安在作出投资富通的决策时,并未认真考虑 富通利润增长点主要业务来源,并不是其银行业务利润的 持续上涨,而是依赖其保险业务。
富通集团将只剩下
国际保险业务和一
比利时政府以47亿欧元现金收购了剩余 个价值104亿欧元的
的富通银行50%加1股的股权,
结法国巴黎银行将以57.3亿欧元收购富通 10月6 保险比利时业务100%的股权。

2009年 4月29 日
富通集团股东大会通过重组议案,巴黎 银行将从比利时政府手中购买75%的股 权,富通将在巴黎银行的融资担保下, 收购富通比利时保险公司25%的股份。
在富通股价大幅下跌 时, 公司依然没有认 识到已经出现问题的投 资决策,还认为对富通 长期投资,投资收益并 不是全部内容。6月30 日公司发布的公告还坚 持不对富通集团股票计 提减值准备。这都充分 说明了公司对变化的投 资环境缺乏足够的应变 能力。
谢谢观看!
组员: 37号王映雪 38号吴绮雯 43号叶春花
中国平安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以保险为主,银行业务虽然有利 润贡献,但占整体利润的比重有限,资产管理对平安来说更 是全新的开始,因此投资富通集团及富通投资管理公司,既 可以获得投资收益,也能够获得技术,加速实现平安的金融 集团之梦。
自从2007年4月10日富通创出29.58欧元的新高以来,因次 级债问题富通已连续四个月下跌,这也为中国平安提供了并 购的绝佳机会。
成功牵手
2007年11月,中国平安即宣布,以 18.1亿欧元(约196亿元人民币)购 入了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的9501万 股股份(占富通集团总股本的 4.18%),成为富通集团单一的第 一大股东。随后,中国平安将股权 增持至4.99%以及在次年同比例参 与富通增发,累计投资资金高达238 亿元。
这次趁着次贷危机出海“抄底”看起来物美价廉,然 而这一在几个月内完成的并购,犹如“闪婚”一样, 显得相当激进,后来平安也因此付出高昂的“学费”。
唇亡齿寒
然而在强行并购荷兰银行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 打击下,富通集团轰然倒塌。这时,各国政府宣 称干预重组富通资产而在整个过程中,平安是被 强行排斥在外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业务 分拆不仅没通过股东大会,甚至分拆后的投资收 益也与中国平安没有关系,因为比利时政府的计 划是只补偿欧盟境内的股东。对此事件的处理已 经上升到政治层面。这种情况下,平安不得不宣 布157亿元亏损计提,2008年12月19日 ,平安 已经整整亏损了226亿人民币 。
时间 事件
结果
2008年 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政府宣布向 富通集团割出去的
9月份 富通集团注资112亿欧元,以避免富通破 只有旗下富通银行
产。
在三地49%的股权。
2008年 10月3 日、
2008年 10月3 日、
荷兰政府以168亿欧元收购富通银行荷兰
控股公司,包括富通集团此前收购的荷
兰银行业务及富通集团荷兰保险业务
相关主题